陽為乾,陰為坤,女藝人被稱為坤伶。
坤伶很早就了,元代有雜劇女藝人珠簾秀,明代有擅演《牡丹亭》的女演員商小玲,《紅樓夢》裡的賈府有女樂「十二官」。
乾隆年間,朝廷「為正風化」、「禁止女戲」,戲曲舞臺上就都是男人傅粉塗朱喬扮女子了。
清末,在朝廷法令無效的上海租界,開始有人嘗試女樂,梅蘭芳在《舞臺生活四十年》中這樣記載:「我初到上海,聽了這髦兒戲的名稱,實在不懂。有一位老上海給我這樣解釋:『上海的髦兒戲班,已經有了二三十年的歷史了。最初叫毛兒班,班主『李毛兒』是徽班裡一個二路丑角。他在安慶收買了一批貧苦的女孩子,帶回上海,教會她們徽調,專門應堂會,不上館子唱。別人看他的生意不壞,繼起的女班很不少,有謝家班、林家班、朱家班等。這裡面的林家班就開始租定六馬路一家茶園,長期演出。」
民國之後,保守的北方也出現了劉喜奎等一批坤伶。但彼時北洋政府禁止男女同臺,所以女演員組成的班社叫「坤班」,她們遍布京劇、梆子、評劇等劇種。彼時,女演員尚不能進大劇院,只能在茶園、遊藝園獻藝,1930年,男女同臺禁令才被解除,京劇的孟小冬、雪豔琴、新豔秋、評劇的白玉霜等一批坤伶開始大紅大紫。
秦腔地處西北,民風保守,坤伶的出現比京評豫越晚得多。
1935年,西北發生了兩件大事,5月,隴海鐵路通到西安,同時,張學良的東北軍正式進駐古城。軍隊和他們的家屬需要娛樂,隨之,東北、平津一等的大批京評劇坤伶坐著火車來了。她們「化妝新穎」、「做戲細膩」,讓沒有見過坤伶的西安人大開眼界,迅速火了起來。成立了「擁娥團」(孔殿娥)、「護玲社」(水玲花)等粉絲團,在報紙上發表宣言,做到「統一組織、統一行動、一致對外」,經常胡黑對方的愛豆。1936年,《西安曉報》還發起了坤伶檢舉活動,每期介紹一位坤伶,並附戲裝或便裝照。最後選出了文豔(高媚蘭,京劇坤伶)、文清(江菊蘭、京劇坤伶)、文潔(金慧琴,京劇菊伶)三位「王爺」和四大坤旦(花月琴、金玉琴、曹金順、孔殿娥,其中金玉琴唱京劇,其他三位都是評劇坤伶)。選舉期間報紙還專門聲明選舉不存在任何黑幕,還登出某「綠衣男子」半夜來報社送選票的趣聞,以示本次選舉聲勢浩大。
大概是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刺激,1936年2月6日(元霄節),牖民社貼出了孟小光的《櫃中緣》,緊接著,她又貼演了《三回頭》和《小姑賢》,4月17日,新漢社晚場也貼出了「特煩坤角孟小光貼演《櫃中緣》」的戲報。孟小光就是後來大名鼎鼎青衣孟遏雲,時年14歲。孟遏雲也成為距今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在西安掛牌演出的秦腔坤伶,雖然她那時候還是以童伶身份「特煩」,類似客串的性質。1937年6月20日,秦風社有一位名叫張桂珍的坤伶客串《警鐘》,此人只演過這一場戲,大概是票友。
大概男女合演是歷史趨勢,也大概是因為抗戰期間大量外來人口來到西安,衝擊了古城保守的習氣,1941年起,坤伶突然興盛起來了。3月2日,已收穫「馳名坤伶」美譽的孟遏雲由甘返陝,在集義社搭班演出《趕坡》,在集義社近三年時間內,孟遏雲被譽為「坤伶泰鬥」、「譽滿西北超等坤伶青衣「,與一般坤伶只能演些《櫃中緣》、《三回頭》之類的小戲不同,孟遏雲拿手的是《五典坡》、《白玉樓》、《玉堂春》這些大戲本。同年6月4日,「八歲紅」肖若蘭在集義社借臺演出《別寒窯》,「坤伶花衫」王桂玉同場演出《合鳳裙》,兩人還合作過《五家坡》。肖若蘭屬於客串,王桂玉則演到了1942年。
4月3日,由甘肅來的坤伶周豔雲掛牌演出《三回頭》,一演就是半年,在這半年期間,她陸續貼演了《庚娘揭墓》、《慈雲庵》、《審餘寬》、《鎮臺念書》、《春秋配》、《櫃中緣》,和蘇育民合作了《打金枝》、《五家坡前本》、《遊龍戲鳳》,還參與演出了三意社獨門大戲《臥薪嘗膽》。8月25日,時年11歲,三意社社長蘇哲民的女兒蘇蕊娥,貼演了《櫃中緣》,10月19日,「八歲紅」肖若蘭以童伶客串身份在三意社劇場演出《三擊掌》,次日又演《探窯》,21日,肖若蘭與蘇蕊娥合演《別窯》,蘇蕊娥反串小生。這三位,大概開闢了三意社女演員登臺的先河。據三意社早期學員,現年95歲的杜永泉老人回憶,周豔雲不久早逝。
(名坤伶孟遏雲)
1942年6月,又有兩位著名坤伶由蘭州來西安獻藝,她們是「由蘭特約西北大名鼎鼎坤伶花旦」茅玉麗、「西北第一坤伶」何韻琴,她們先在集義社搭班,獻演《斷橋》、《捧打無情郎 》、《玉堂春》,文明戲《家庭痛史》,又於同年9月,一起搭班三意社,這兩位甘肅名伶戲路接近,均擅花衫小旦,她們曾與名鬚生和家彥、名小生嚴輔中合演《玉虎墜》,雙演王娟娟。尤其是何韻琴,在三意社一直演到1945年,曾與蘇育民並掛頭牌,二人合作《捧打無情郎》、《玉堂春》、《走雪山》、《打金枝》、《蘇武牧羊》、《臥薪嘗膽》、《風雲兒女》、《家庭痛史》等劇,一時紅得發紫。1946年,她又在李正敏主持的正藝社搭過一段時間。這一時時期,三意社的親女兒蘇蕊娥的演出量越來越多,逐漸成名。
1942年後,在各班社流動搭班的坤伶還有「馳名坤伶小生」黃金花,陳妙齡、師鳳琴、梁秋芳、寧秀雲等人。她們在三意社、集義社(尚友社)、正藝社等班社流動搭班。此外,還有王曉虹、秋豔玲、李筱伶、劉芙蓉、鍾秀蘭、李青雲、王慧雲等人。
縱觀40年代的秦腔坤伶史,大概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除孟遏雲外,坤伶的戲路以花衫小旦為主,常演劇目是《櫃中緣》、《三回頭》、《小姑賢》、《斷橋亭》、《薄打無情郎》、《女起解》、《三擊掌》、《玉蓮走雪》一類的戲。沒有武功,動不了武戲。能挑梁演大本戲的人寥寥無幾。
二、坤伶流動性強,與科班子弟不同,坤伶的演出基本都是流動搭班,在一個班社演出時間長則半年,短則幾天,而且一個演員往往同時搭幾個班,來回趕戲。演出場所比較固定的是何韻琴和孟遏雲,前者主要在三意社,後者主要在集義社,並於1943年底自組雲聲社,演出半年。後又回尚友社(集義社改組)搭班。梁秋芳也曾在建國社掛頭牌。
三、社會對坤伶的態度有一個從好奇到平常的過程。坤伶一開始演出時,戲報上總冠以「馳名坤伶」、「超等坤伶」、「新到坤伶」等名號,藉以招倈觀眾。抗戰後期,物價飛漲,許多戲班為了節省開支,縮小版面,往往不登演員名字,但只要是坤伶演出,大名依然奪人眼目。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我們發現,報紙上不再對坤伶註明了。說明大眾對女演員已等閒視之了。到40年代後期,三意社、正藝社、尚友社都開始招收坤伶學員了。也經常有坤票在班社借臺演戲,著名者有「青雲女士」、「青萍」女士等。
四、不少坤伶如周豔雲、茅玉麗、何韻琴都是從蘭州來的,孟遏雲雖出身西安,但也是從甘肅載譽歸來。大概是因為絲路開放的遺風,甘肅的坤伶的演藝史要早於西安。據史料記載,秦腔第一個坤伶就出現在蘭州,是名伶朱怡堂的妻子朱喜鳳,她曾客串演出《周文送女》一劇。(具體時間待考,有人說是民國初年)。而後陝西的名坤伶楊金鳳、李愛雲等人也都成名於隴上。
1941年開始大量湧現的這些秦腔坤伶,除孟遏雲少數幾人外,許多人連張照片都沒有留下,生卒年都搞不清楚。論起年齡,她們與京劇坤伶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評劇坤伶小白玉霜,豫劇坤伶陳真素、司鳳英、常香玉,越劇的尹桂芳、袁雪芬同齡,甚至還要小几歲。但無論是後來取得的成就還是名望,留下的資料,都無法相提並論。她們出身貧苦,迫於生計,把自己的紅顏時代留在戲臺上,如流星一般划過秦腔的天空,不知何處來,亦不知何處雲。如果你知道這些美麗的名字和她們的故事,認識她們的後代,請留言。
參考文獻:《民國時期西安秦腔班社戲報彙編》(四卷本)(秦劇學社主編,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