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天,《演員請就位2》這檔綜藝可真是熱鬧,頻頻上熱搜,而話題多半是圍繞郭敬明導演展開的。
先是因為和李成儒就「該不該給何昶希S卡」進行了口角之爭,後又因為點評黃奕不專業引發網友熱議。
針對「郭敬明是否有資格坐在導演席上」,網友們也進行了一番激烈的爭論。
有人表示支持郭敬明:
「郭敬明給何昶希S卡沒有錯,規則有說導演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S卡的去向。」
「藝術的存在就是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聲音,我們應該支持百花齊放。」
但同時也有反對的聲音:
「郭敬明只考慮個人喜好,卻不考慮演技的做法是對其他選手的不公平,他根本不配當評委。」
「就是因為有了郭敬明這樣選人的標準,才造成了娛樂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的態勢。」
那麼,今天,小棧就這個話題也來說一說自己的一些看法吧。
在最新一期的《演員請就位2》中,黃奕挑戰了陳凱歌執導的經典之作《風月》,在片段中飾演如意一角。
黃奕以一種輕描淡寫的方式,將這個角色心裡那份欲說還休的情感娓娓道來。
看似沒有太大變化,實則富有層次感,可以說是「四兩撥千斤」。
這場表演獲得了趙薇導演和陳凱歌導演的高度讚賞,也得到了爾冬陞導演手中的S卡。
唯獨郭敬明提出了質疑。
他覺得黃奕的整段表演沒有任何情緒上的變化,過於平淡。
明明自己演得很好,卻被郭敬明說的一無是處,黃奕頗為不屑,表情裡透著涼薄。
在採訪中,黃奕直言,「我覺得郭敬明一定沒有看過這部戲。」
俗話說得好,「資歷是經歷的沉澱。」
作為一個演員來說,黃奕絕對可以稱得上是「老戲骨」級別了:從李玉湖到小燕子,黃奕創造了不少經典角色。
這些年雖然很少看到她出現在大熒幕,但是演技絲毫沒有退步。
而郭敬明轉行做導演是在2012年,至今不足十年的時間。
不僅演藝履歷無法和在座的其他三位導演比,就連場上有些演員的戲齡都比他跨行的時間長。
所以在老戲骨面前稱其演技不到位,就有點「魯班門前班門弄斧」的意味了。
作品就好比一個導演的門面,沒有好的作品,拿什麼理由說服觀眾聽你說戲?
目前為止,郭敬明也算是拍過幾部影視作品的人了,但是口碑如何就有待商榷了。
《小時代》1-4系列在豆瓣的評分分別為4.8、5.0、4.6和4.8。
隨後拍攝的《爵跡》豆瓣評分低至3.8。
郭敬明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沒有最差,只有更差」。
如果以豆瓣的評分作為考量的話,這些均被視作不及格作品。
郭敬明說戲,就好比一個考試沒考好的學生非要說,雖然我考得不好,但這些題其實我都會。
之所以他拍攝的作品口碑不佳,我想這跟他只注重和流量演員合作,而忽略了故事的本身是否存在價值有關。
拍攝電影的意義有一部分是社會教化,即通過影片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引導觀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帶給觀眾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而非教觀眾如何拜金,如何與閨蜜撕逼。
這也怪不得人民日報批評「《小時代》斜了時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
可喜的是,2018年,郭敬明執導的《悲傷逆流成河》似乎稍稍有了教化的意味,這部影片表達了反對校園暴力的主旨。
但依舊沒有把握住精髓,故事的最後,女主因為不堪霸凌和委屈跳海自殺。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結束了。
而在第一季的《演員請就位》中,陳凱歌導演翻拍了《悲傷逆流成河》,將結尾重新改寫,她賦予了女主生的希望和勇氣,展現了人性溫暖的一面,升華了主旨。
這就是為什麼陳凱歌能拍出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而郭敬明執導的電影只能被稱之為「爛片」。
男團出身、零演技的何昶希在此次《演員請就位2》中飾演了《陳情令》魏無羨一角,表演就像直接背臺詞,堪稱全場最差。
四位導演也都表示這段表演很糟糕,但就在最後郭敬明堅持要將S卡發給何昶希。
這一舉動,遭到了現場其他三位導演和選手的質疑。
為了將這個行為合理化,郭敬明把S卡的含義解釋為Student(學生)、Seed(種子)和Special(特別)。
甚至還和李誠儒battle了幾個回合。
郭敬明先是強調他的這個做法符合節目規定,然後表示自己的初衷是為了鼓勵該演員,最後又是他那句屢試不爽的經典臺詞,「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的存在。」
暫且不說郭敬明播下去的種子最終能否開花結果,回到導演的標準這來,百花齊放沒有錯,但既然這是比賽,是不是你的選擇也要在大眾可接受的範圍內,顯然,觀眾對你的選擇根本不買帳嘛。
S卡之爭,表面上是有顏值沒演技的流量派演員們和有演技沒市場的演技派演員們的爭鬥。
實則也殘忍地折射出影視圈的現狀。
在狼多肉少的影視圈裡,優秀的演員因為缺乏市場,逐漸被埋沒。
而沒有演技,單憑流量的idol們卻可以平步青雲。
「好學生固然是好,但差生我就不教了嗎?」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很有道理,三觀很正。但仔細思考,其實根本就立不住腳。
這就好比我跟你談考試,你跟我講教學。
有網友說,「郭敬明的做法就是把最差的學生直接保送北大,然後安慰好學生說差學生也需要機會。」
這段話比喻的很貼切。
差生嘛,你完全可以私底下栽培。現在是考試,憑什麼要剝奪好學生的機會呢?
說到「存在即合理」,按郭敬明的理解就是,只要存在就是有道理的。
規則允許我按照我自己的意願給出S卡,那我把S卡給何昶希沒有錯。
郭敬明此番做法是對「存在即合理」的粗誤解讀。
「存在即合理」的關鍵就在於「理」。
而黑格爾提到的「理」實際上是理性的理,理性不僅僅是主觀的理想性,更包含事物存在的本質和規律。
簡而言之,就是探討這個規律會不會存在問題。
對於《演員請就位》這個節目來說,看重的應該是演員的演技,而非所謂的流量和顏值。
節目組制定的規則有疏漏,郭敬明將這個疏漏作為他發給何昶希S卡的理由,顯然是不成立的。
不管是郭敬明客觀上將「理」誤解成道理,還是主觀上故意迷惑大家,這都回歸到一個本質問題,那就是郭敬明的言辭是一場詭辯論。
幾十年前,電影是一項事業,一門精益求精的藝術;
而現如今,部分流量電影卻淪為娛樂,成為圈錢的產業。
這不得不讓人唏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