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自從有了兒女後,父母們便多了幾重責任和身份,一方面要照顧好兒女的衣食住行,另一方面要做好他們行為上的老師,當好他們思想上的引路人。
然而,並非每一位父母都能正確地擔負起不同的「角色」。
在二零一七年八月,國內一對父母帶著八歲的孩子去國外旅遊,在航班上,孩子大聲嬉鬧,可是父母並沒有及時阻止。
過了不久,孩子又因為無聊不斷騷擾鄰座乘客,乘客在多次示意其父母約束孩子無果後,憤怒地罵了孩子的父母,這下點燃了「戰火」。
最終在飛機落地後,等待這一家人的不是旅遊大巴,而是國外的執法人員。
據國內裁判文書網統計,最近幾年發生的六百多起,由溺愛造成的案件中,其中涉及刑事案件的就有百多起。事實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越發普及的今天,卻發生這麼多起家庭教育失敗的悲劇。真實地反映出錯誤的教育與貧富無關,關鍵在於父母對兒女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否正確。
01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如何為人
做人的基本含義是指須遵照社會大眾認可的一定方式和理念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
而孩子終究是要踏入社會的,那麼培養孩子正確的做人觀念和塑造良好的品德,遠比追求學習成績、追逐物質金錢來的重要。
因為一個三觀不正的高材生遠比一個堂堂正正的普通人對社會和家庭更具有危害性。
例如前些年發生的高鐵霸座事件中的碩士男、高管女,以及今年屢次違反新冠防疫規定的海歸高材生等等。
禮記有言:其德薄者其志輕。
所以學歷或者高收入並不能鑄就一個成功的人生,但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卻是一對隱形的翅膀,能幫助孩子飛向成功。
02愛孩子就別放縱他
父愛母愛有多種表現形式,而溺愛放縱卻是對孩子成長傷害最大的方式之一。
特別是在孩子還沒有形成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之前,父母更應該明確孩子的行為界限,以此形成習慣意識。
1、不經允許,不得拿他人的物品小孩子因為無知和好奇心,常常見到感興趣的物品都要碰一碰摸一摸,甚至不管物品有沒有主人,就會在不經允許的情況據為己有。
當年齡幼小的時候還能得到諒解,但在三歲以後父母還不重視起來的話,不僅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品德上的隱患,還可能讓孩子誤入歧途導致犯罪。
因此父母從小就要給孩子明確物權意識尤為重要,不經允許不得隨便拿他人物品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養。
2、對孩子說「不」父母因為不能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於是孩子就撒潑哭鬧的情況經常會發生。
有些父母礙於在公眾場合,有些則因為心軟就只能向孩子妥協,長此以往孩子發現可以通過談條件、哭鬧的方式來要挾父母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那麼父母的話語將在孩子心中毫無分量,並且一旦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還會導致孩子用暴力對待。
因此對於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父母要絕不妥協,並及時批評施加懲罰。因為在行為教育上不對孩子心「狠」一點,那麼將來孩子必會被父母所謂的愛心反噬。
總之,要樹立孩子良好的品行,就必須要從小開始抓起,而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德觀念,糾正自身的言行舉止,然後才能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文章寄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家長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更優秀。
不想讓孩子以後在社會上吃虧惹禍,家長在他小時候就請停止無止休的溺愛,別把孩子養成讓人討厭的「熊孩子」。
網上有句話說的很對「你不教育孩子,等他進入社會有的是人替你教育他」!
家長們,教育孩子請理智。
【題外話】:你有沒有什麼教育孩子的妙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