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引發六百多起案件:家庭教育失敗成悲劇,背後推手是父母

2021-01-10 齊姐育兒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自從有了兒女後,父母們便多了幾重責任和身份,一方面要照顧好兒女的衣食住行,另一方面要做好他們行為上的老師,當好他們思想上的引路人。

然而,並非每一位父母都能正確地擔負起不同的「角色」。

在二零一七年八月,國內一對父母帶著八歲的孩子去國外旅遊,在航班上,孩子大聲嬉鬧,可是父母並沒有及時阻止。

過了不久,孩子又因為無聊不斷騷擾鄰座乘客,乘客在多次示意其父母約束孩子無果後,憤怒地罵了孩子的父母,這下點燃了「戰火」。

最終在飛機落地後,等待這一家人的不是旅遊大巴,而是國外的執法人員。

據國內裁判文書網統計,最近幾年發生的六百多起,由溺愛造成的案件中,其中涉及刑事案件的就有百多起。事實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越發普及的今天,卻發生這麼多起家庭教育失敗的悲劇。真實地反映出錯誤的教育與貧富無關,關鍵在於父母對兒女的家庭教育理念是否正確。

01家庭教育的核心是教孩子如何為人

做人的基本含義是指須遵照社會大眾認可的一定方式和理念來為人處世、待人接物。

而孩子終究是要踏入社會的,那麼培養孩子正確的做人觀念和塑造良好的品德,遠比追求學習成績、追逐物質金錢來的重要。

因為一個三觀不正的高材生遠比一個堂堂正正的普通人對社會和家庭更具有危害性。

例如前些年發生的高鐵霸座事件中的碩士男、高管女,以及今年屢次違反新冠防疫規定的海歸高材生等等。

禮記有言:其德薄者其志輕。

所以學歷或者高收入並不能鑄就一個成功的人生,但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卻是一對隱形的翅膀,能幫助孩子飛向成功。

02愛孩子就別放縱他

父愛母愛有多種表現形式,而溺愛放縱卻是對孩子成長傷害最大的方式之一。

特別是在孩子還沒有形成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之前,父母更應該明確孩子的行為界限,以此形成習慣意識。

1、不經允許,不得拿他人的物品小孩子因為無知和好奇心,常常見到感興趣的物品都要碰一碰摸一摸,甚至不管物品有沒有主人,就會在不經允許的情況據為己有。

當年齡幼小的時候還能得到諒解,但在三歲以後父母還不重視起來的話,不僅會給孩子的成長埋下品德上的隱患,還可能讓孩子誤入歧途導致犯罪。

因此父母從小就要給孩子明確物權意識尤為重要,不經允許不得隨便拿他人物品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素養。

2、對孩子說「不」父母因為不能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於是孩子就撒潑哭鬧的情況經常會發生。

有些父母礙於在公眾場合,有些則因為心軟就只能向孩子妥協,長此以往孩子發現可以通過談條件、哭鬧的方式來要挾父母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那麼父母的話語將在孩子心中毫無分量,並且一旦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還會導致孩子用暴力對待。

因此對於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父母要絕不妥協,並及時批評施加懲罰。因為在行為教育上不對孩子心「狠」一點,那麼將來孩子必會被父母所謂的愛心反噬。

總之,要樹立孩子良好的品行,就必須要從小開始抓起,而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父母。

在教育孩子之前,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品德觀念,糾正自身的言行舉止,然後才能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文章寄語】: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家長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更優秀。

不想讓孩子以後在社會上吃虧惹禍,家長在他小時候就請停止無止休的溺愛,別把孩子養成讓人討厭的「熊孩子」。

網上有句話說的很對「你不教育孩子,等他進入社會有的是人替你教育他」!

家長們,教育孩子請理智。

【題外話】:你有沒有什麼教育孩子的妙招呢?

相關焦點

  • 避開家庭教育中這5點大忌,就超過了80%的父母!
    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父母之於孩子,就像土壤之於小苗,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化作孩子的精神生命!作家珍妮·艾裡姆曾說:「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紙,他要通過不斷的和世界發生碰撞,才能探知事物的邊界,總結成自身的經驗。
  • 看完《誤殺》,驚嘆失敗的家庭教育足以毀掉整個家庭,那該怎麼做
    剝開劇情,整部電影其實講述的就是一個因家庭教育失敗而引發的矛盾衝突,難怪有網友稱之為家庭科教片的典範。要知道,過分的溺愛只會催化孩子不斷增長的欲望和不斷挑戰規則的衝動;嚴厲的打罵只會讓孩子更加叛逆,並且因情緒的不穩定而更容易做出過激行為。不幸的是,《誤殺》中邊天揚飾演的壞小子素察,同時擁有了這兩種類型的父母。正是失敗的家庭教育讓一個孩子最終變成了禽獸,這種孩子註定要成為家庭的定時炸彈,遲早會毀掉整個家庭。而《誤殺》的最後,素察死了,都彭和拉韞的權利、地位也沒了,只能以淚洗面,後悔不已。
  • 中國父母最大的失敗:就是太拿孩子「當回事」了
    都說「慣子如殺子」,但是面對著家裡唯一的孩子,很多父母還是步入了溺愛孩子的陷阱,做什麼事情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中國家庭的有趣現象:一家人全部圍著孩子轉。關於這個現象,我聽過最精準的表達是:孩子是皇帝,老人是太監,父母是大臣。
  • 南京優等生弒母事件告訴所有父母:望子成龍的背後可能是一場悲劇
    就在事發兩個月前,剛剛作為學校優秀學生代表上主席臺發言,他在模擬考試中年級名次進步了300多名,被學校評為進步之星。而他的母親是一位老師,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平日教育孩子非常嚴格,兩人也因此經常發生爭執吵鬧。
  • 藍皮書評青少年弒父弒母案件:多由父母管教不當引發殺人動機
    12月17日,《中國犯罪治理藍皮書(2019)》正式發布,北大學子弒母案入選2019年度典型案件研究報告。報告評析指出,青少年弒父弒母犯罪年齡不斷刷新下限,由於父母管教不當而引發殺人動機的情形都佔據了絕大多數。
  • 《誤殺》父母對子女的愛沒有錯,家庭教育缺失,誠信是本片的關鍵
    比起大篇幅的破案鬥智情節,我更關注劇中反映出的一些基礎問題。顯然議員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康的,失敗的。尤其是那位身為警察局長的母親責任更大,慈母多敗兒!我認為李維傑的家庭教育也是有問題的。他的女兒平平除了有青春期的叛逆,還有愛慕虛榮,瞧不起自己父母的情緒。身在平民之家,但是卻有一個顆不安份的心,價值觀歪曲,內心想攀富家子弟……這些都是很危險的,即使沒有遇到警察局長的兒子,以她的心態,她以後也會遇到其他危險。平平的這種嫌貧愛富的心態也是她家庭教育的缺失。她的父母對她也有溺愛。
  • 3歲小女孩,體重70斤成網紅:溺愛孩子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面對網友的質疑,孩子媽媽說因為爸爸太溺愛,自己也管不了,而且孩子就喜歡吃油炸的呢。再溺愛,當父母的常識能不知道嗎?就算不是做父母的人,但凡腦子正常點,都知道這不是愛孩子,這是打著愛的名義在摧殘孩子,比溺愛更可怕。
  • 家庭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父母和孩子到最後成為最親密的陌生人
    家庭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父母和孩子到最後成為最親密的陌生人 父母和孩子是如何的關係,其實應該這麼說: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關注。我不想錯過你的後半生,也請你一起見證我是前半生。
  • 《少年的你》:撕開校園欺凌的外衣,是家庭教育的缺位與失敗!
    電影《少年的你》海報,圖片來源於網絡雖然,作為一部青春多元素題材片,《少年的你》難以對「校園欺凌」這個話題展開深刻的、全面的剖析;但不難看出,影片想表達的不只是被欺凌的孩子有多慘,欺凌別人的孩子有多惡,而是巧妙地呈現了雙方父母的教育方式,對欺凌背後的家庭教育問題有所探尋。
  •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強勢的母親,缺席的父親,養出一個問題孩子
    隨著新聞曝光,更多的案件細節披露了出來,在層層剖析李某的生活背景後,我才窺見了這起悲劇背後的扎心真相: 原來,最失敗的家庭教育,往往源於父母家庭角色的錯位。
  • 章子怡點讚《隱秘的角落》|家庭教育的缺失激發了「壞小孩」的惡
    ,對孩子的影響,都引發了觀眾熱烈的討論。三個小孩的命運,因為兩起死亡案件 在大家談論《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修訂的時候,我們也應該關注,事件背後折射出來的家庭教育的問題。 03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從孩子一出生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成長。
  • 電影《誤殺》告訴我們:父母的溺愛,是毀掉孩子的噩夢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兩個家庭之間的「誤殺」與「反殺」悲劇。這部電影告訴我們,父母的溺愛,是毀掉孩子的噩夢。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如果沒有父母的驕縱,他敢如此猖狂?如果不是父母在身後為他撐腰保護,他敢如此膽大妄為、無法無天?誤殺素察的是李維傑一家人,但是後面真正的推手卻是他的父母。無底線的溺愛和袒護,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而且,這樣的孩子,毀掉的不只是自己,還有無辜的旁人。
  • 17歲男孩不服管教殺害親母,現已抓獲,過度溺愛等於「親手殺害」
    慈母多敗兒,這是流傳在我國民間的一句諺語,讓我們想到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01近日,阜寧警方破獲一起案件,在某小區的徐某被兒子楊某(男,17歲)所殺害,在警方在24小時內將嫌疑人抓獲。首先在家庭教育上沒有很好的管理,讓他對法律的淡泊,造成其對人性的冷漠。因為溺愛他,所以有求必應,導致他根本不懂父母的心思做法,不能理解父母為其所做的一切,認為自己是唯一的,內心無比狂傲,是法律為無物,最後釀成如此悲劇。在歷史上因溺愛帶來的家庭悲劇不計其數,往往都會是得不償失,如同驕兵必敗。
  • 中式溺愛也好,俄式溺愛也罷,教育出來的孩子,都以「悲劇」收場
    #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對孩子是有害的,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2010年4月,演員陳姍姍回到信陽老家,她決定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罪愛》,以便教育更多的父母。俄式溺愛:教育的代表人物----奧勃洛莫夫奧勃洛莫夫是俄國作家岡察洛夫小說《奧勃洛莫夫》中的主人公。
  • 深挖電影《少年的你》,校園欺凌的背後,凸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019年的一部電影《少年的你》,從上映開始,就引發廣泛討論。導演曾國祥把別人不敢輕易觸碰的校園欺凌題材搬上了大熒幕,之所以很少有導演觸碰這個題材,是因為這個事情太敏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校園欺凌事件層出不窮、屢禁不止。
  • 《寄生蟲》: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一、窮人忽視家庭教育的道德化金基宇,一個落榜了多次的高中生,在家中肄業,同父母一起以折披薩盒子為生。朋友敏赫要出國留學,於是介紹給他一個肥差,為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當家教。為什麼敏赫會找到金基宇來填補自己的空缺呢?恐怕除了兩人的關係夠鐵之外,還因為敏赫相信金基宇的為人吧!
  • 高三學生殺害陪讀母親,一顆心換來一把刀,父母的溺愛就是毒藥
    相處多了,管教自然也就多了,生活中的摩擦也就變多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本不應該有「隔夜仇」,但是卻有孩子因為親人之間的小摩擦,懷恨在心,釀成了一家人的悲劇,令人痛心疾首。
  • 沒家庭教育的孩子有多狠
    談到教育,父母總是站在制高點,指責孩子越來越不聽話,讓自己越來越操心。其實教育是一門大學問,不僅僅是孩子需要配合學習,作為父母,也要不斷進步才是。有多少孩子,都是毀在家庭教育這一關。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則新聞,牽動著無數家長的心,家長們憤怒的同時也在自省,也陷入了對孩子教育問題的恐慌中。網絡上發布了一個視頻,一位母親給兒子下跪近1小時。
  • 父母的溺愛,難道還要讓老師延續麼
    雖然說,父母愛護子女,不希望子女受到傷害,這樣的心情我們都是理解的。但是就最近幾個月,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相信很多家長都會感覺到要瘋狂了吧!很多人都被家裡的「小神獸」折磨得痛苦不堪。隨著逐漸開學,父母們都是非常暗自高興的。父母對於子女,或多或少,都有溺愛的成分,也是知道這樣不好,但是最終都下不了手,不忍心責罵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