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浩然
插圖|來自網絡
我老家是萬安山下的寇店村,村落間的新春習俗、風土人情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過年前幾天,奶奶和媽媽在家中搭起灶臺,擱上大油鍋,開始炸油條、丸子、紅薯絲兒、蘿蔔絲兒、焦片兒、帶魚……就是我們這兒常說的「擱鍋」。每到這一天,便是我最開心的時候,因為我可以在我們那胡同裡挨家挨戶地去「蹭」各種好吃的:大伯家,得叔家,杏娘家……最讓我難忘的就屬大伯家的紅燒肉了。
大伯是個下崗廚師,常年在外打工,每年臘月初,他就早早返回家中,張羅著「過年」。到了擱鍋這一天,大伯就格外忙碌。
一大早,大伯大娘拿抬出兩個「大煤火」,一個擱上油鍋,另一個擱上蒸鍋。我呢,早已經在大伯家守候著美味啦!
大伯將發好的面揉開,切成一個個長條狀,將兩個長條上下疊放後,用蘸了油的筷子在長條中間壓一下,再稍稍擀平,然後快速用雙手託起,兩頭一拽,從油鍋一端下入。油條剛進去就沉底了,一會兒功夫又浮起來,周邊裹著很多大大小小的泡泡。兩面翻一翻,炸一會兒,等兩面金黃時,熱騰騰的油條就可以出鍋了。大伯遞給我一根,讓我趁熱吃別涼著。我拿油條吃著,還不忘巴巴等待著另一口鍋裡的紅燒肉。
大伯的紅燒肉可是鎮上的一絕,那大片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下面再墊點炸豆腐,梅乾菜可別提有多好吃了。大伯每年總是要買上幾十斤五花肉,做成幾十碗紅燒肉,讓大明哥給各家送去。奇怪的是,大伯每次煮那麼多紅燒肉自己卻總是忙得顧不上不吃,我勸他也趕緊吃幾口,大伯卻總是推辭:「哎呀,別管我,看你們吃得高興我心裡也就高興。」
現在,大家都各自分開,分散附近各地了,比如我家,就搬入了小區,遠離了老家和大伯。但大伯每年還繼續做著紅燒肉,做成後他就挨家挨戶打電話。於是,每到這一天,媽媽就會帶我回老家,取走那碗大伯精心炮製的紅燒肉。我想,這便是親情,是農村人家特有的淳樸親暱,不考慮物價飛漲,不計較盈虧,只是互相幫襯,彼此惦記——就像這碗紅燒肉,品在舌尖,香在心頭。
作者簡介
周浩然,洛陽伊濱實驗中學一學生,自信樂觀,勤學上進,「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願在生活中發現,在文字中漫步。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長按,關注,結一段塵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