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雲飛風笑
插圖|來自網絡
晚上,翻閱手機,無意間看到女兒的老師發來信息:明天送被褥,後天開課。呀,才初十,春節假期就這麼——戛然而止了嗎?
還記得春節假期剛剛到來時的興奮愉悅,躊躇滿志,以及滿滿的家庭學習計劃。可是,竟然就要這麼結束了嗎?怎麼感覺開始沒多久就要結束了?
這就是——未來已來?
這兩天重讀了一本書《這一生再也不會有的奇遇》,日本作家喜多川泰寫的,十多年前讀過。現在讀來,依然感觸很深。
十七歲的洋介是書店老闆的兒子,迷惘度日,寧願看店來打發時光,以冠冕堂皇地逃避念書。然後,他遇見春香了,一個總是穿著白色洋裝的愛讀書愛疊紙飛機的美麗女孩,少年的懵懂促使他接近春香,而春香也借著爸爸的名義教洋介了六節人生課——
第一課 認識自己的願望——為人生擬張清單
第二課 認識夢想的方法——擬第二張人生清單
第三課 認清經濟成功的真相——「元」怎麼念?
第四課 成為魅力四射的人——讓情緒變個性
第五課 不要錯把手段當目的——達成目標的方法不止一種
第六課 做不到是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更是把可能變不可能的可怕敵人
故事的結局,出乎意料。春香說的「搬去和爸爸住」,原來是死亡。爸爸在她半歲時離世,但是給她留下了手札,教她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問題。死亡將近的春香希望能有人覺得「因為遇見你,這一生變得這麼美好」,她挑中了洋介,一個兒時一面之緣的夥伴,來實現自己「我要幫助最支持我、在我生命中佔有重要地位的那個人實現夢想」的人生目標。
這六節課,這段經歷,這個暑假,特別是春香——改變了洋介,他逐漸走出了彷徨鬱悶,開始認真審視自己的心靈,開始學著投入、勇敢、堅持、盛放,從容地走向未來,最終成功實現了自己的好幾個夢想。
重讀這本書,我才知道自己無論何時何地,總是不自覺的條件反射一般的「謝謝」——源自這裡。而現在再讀,觸動我的,不只是感謝的心情,還有實現夢想的方法:擬定人生清單,以及不要把手段當目的——職業,只是達成夢想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夢想本身,或者唯一的方法。
最深的感觸是「理所當然」這個詞。
「我走在街上時發現,街上的高中生幾乎都以為明天會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那群高中生每天不知道為什麼煩惱,為什麼被煩惱裹足不前,只知道繼續煩惱。他們對未來感到惶恐不安,幾乎沒辦法掌握自己的人生,卻誤以為時間是無窮的,極盡揮霍之能事。」
讀這段文字,真的是心有戚戚啊,每次在教室裡,看到大好青春、原本應為中考而奮鬥的學生,趴在課桌上睡覺、低頭悄悄玩手機、旁若無人絮絮不止,或是呆坐冥想,不聽講不思考不做作業,我真的很無力。當然,這只是部分學生。但是,這是每一年都有的部分學生。這就讓人很煩惱了。方法用盡,但是他「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我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何況,有些還是家長默許的裝睡的人呢?
有些路,必須一個人走。有些彎路,必須他自己來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師長的諄諄告誡很多時候,只是一廂情願自我感動,非得孩子自己去經歷去挫折去坎坷,然後他才能恍悟:啊,這些彎路,原本我可以避過的。但是,我還是執意要走。
走就走吧,花不同果不同。路不同,但目的地可能會相同——條條道路通羅馬。十年之後,經歷過不同的奮鬥,走出不同的人生軌跡,也許終能遇見最好的自己呢?
只是,我多麼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遇到屬於自己的奇蹟,因此人生得到改變,就像洋介遇到春香一樣。不一定是人,可以是書,是電影,是畫片,是一首歌……
喜多川泰說「揮霍人生的年輕人是在太多了。不過,也不只有年輕人才會揮霍人生,我自己恐怕也是。」對啊,不只是孩子們吧,很多父母也是吧?渾渾度日,不知青春易逝,不知老之將至,更不知死亡之必然。
「當明天再也不是無限,你還會像今天一樣度過你的人生嗎?」
——當未來以不可阻擋之勢迎面而來,你當如何應對?
再讀《這一生再也不會有的奇遇》,我記住了一句話:
人活著不是為了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而是為了完成自己想做的事。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長按,關注,結一段塵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