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電視劇《西遊記》已成為無法複製、無法超越的經典。雖然以《西遊記》為題材的作品如過江之鯽,但無論成就、影響,都難以望86版《西遊記》之項背。
唐僧師徒經過九九八十一難才取得真經,而86版《西遊記》的拍攝過程,也同樣經歷了很多的挫折和磨難。
不過,《西遊記》的拍攝如同一項工程,參與者又何止幾百,但功成名就的也主要是師徒四人的扮演者。如同《西遊記》一書洋洋灑灑近百萬字,出場人物幾百個,但都是師徒四人求得真經,修成正果的鋪墊和陪襯。
在諸多的《西遊記》的訪談節目中,尤其是以四大主角為主的訪談,多是談到拍攝之困難,條件之艱苦,以及演員藝術之精湛,對藝術理解之深刻等等。
86版《西遊記》的巨大成功,當然離不了演員的精湛演技和對藝術的精益求精,但師徒四人在此之後再也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也是不可否認的。究竟是藝術家們成就了86版《西遊記》,還是86版《西遊記》成就了一批藝術家,也就不言而喻了。
這也是演藝界存在著的不公平的現象,身處前臺的演員享受了大部分的鮮花和掌聲,而幕後的主創人員則多歸於沉寂和落寞,正所謂前人種田後人收。
所以很多藝術家級別的演員,雖然演技無可挑剔,但也避免不了很多作品成為爛片。這正可以說明幕後創作的作用。
而《西遊記》原著作為86版電視劇《西遊記》最原始的劇本,其對電視劇的成功到底有多大影響呢?
可能是由於故事情節過於吸引人,《西遊記》的文學水平往往不被重視。
《西遊記》一書包羅萬象、貫通古今,儒道、經文、天文、建築、山水、醫藥、飲食、花草、瓜蔬,世間萬物、人生百態等內容的描寫無不精緻確切,不用考察吳承恩的生平,也可以想到他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的。
雖然和其他名著的橫向比較總會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似乎吳承恩好像似乎刻意的避免文字過於高深文雅,人物臺詞直白通俗,大量運用鄉村俚語,整部書充滿世俗氣息。
古人寫文章所有的文字操作均是靠一筆一筆寫出來的,而且很多大篇幅的詩詞創作不但費時費力,也費紙費墨,比如孫悟空和豬八戒的身世,金箍棒和九齒釘耙的來歷,整部書均有多處詩詞體的描寫,似乎都有重複、囉嗦之嫌了。
而且似乎對全局和情節推動影響不大,而作者為何卻非要如此呢?
《西遊記》一書有很多和現代戲曲吻合的東西,應該是深受宋話本和元曲,尤其是元雜劇的影響。
比如,細緻精到的交代,能可快引人入勝,也使得書中絕大部分篇幅,可以直接作為演出劇本,演員只要照本宣科即可,基本上不用刪減改動。
再比如,細緻而略顯重複的描寫,也使得每一個故事都能獨立存在,這也能滿足「折子戲」的要求。
《西遊記》中的詩詞體內容似於評書中常用的「贊兒」或者戲曲當中的「唱段」。
《西遊記》的寫作特點極像是給戲曲藝人編寫的劇本。
《西遊記》貼近戲曲演出劇本的寫作方式,也確實給很多曲藝形式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和創作靈感。
很多人把86版電視劇《西遊記》的成功歸功於完美揉入了戲曲元素。比如很多演員均是專業的戲曲演員,服裝、武打、舞蹈、音樂,甚至有些情節,均恰當的採用了戲曲的成功經驗。
而86版《西遊記》最成功的,也是最幸運的是選用了合適的主創人員,尤其是導演和編劇。
導演:楊潔,拍攝《西遊記》之前,曾拍攝過100多部戲曲類影片。
副導演:荀皓,「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長孫。
編劇:鄒藝青,國家京劇院劇作家。
而在電視劇《西遊記》拍攝之前,在戲曲舞臺上「西遊記」題材的劇目由來已久,且不在少數。這也給電視劇拍攝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鑑的東西。
而以楊潔為代表的對戲曲藝術規律了解很深刻的主創人員,才是86版《西遊記》成功的最大功臣。
即便如此,也須飲水思源,更要明確:86版《西遊記》的成功終究要歸結於整個劇組尊重並忠實於原著。
也應該感謝吳承恩,更應該感謝源遠流長的中國戲曲文化。
而《西遊記》續集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其一:不再尊重原著,肆意更改,其二:戲曲元素的缺失,和生硬的挪用。
戲曲的特點為程式化、虛擬化、誇張化,這也恰恰成為現代很多人不喜歡戲曲的原因。但戲曲的程式化正如八股文。《儒林外史》中曾說道:八股文若做得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諸多的戲曲演員和戲曲元素成就了86版《西遊記》,也可說明其他版本的《西遊記》難以成就經典的原因。
中國戲曲有兩個特點:
一、 重情節而輕說教,但凡成功的戲曲作品均有這個特點,而輕情節而重說教的作品多是應時應景之作,難以流傳久遠。比如《四郎探母》曾以宣揚投降派被禁演,而反其意而做《三關宴》,現在《四郎探母》仍廣為傳唱,《三關宴》卻少有演出。這樣的例子在新編歷史劇中很多。
二、 重娛樂而輕抒情,戲曲中的唱念做打舞,一是作為敘述劇情之必要,二是作為技巧以求謀生。至於觀者是喜是怒,是笑是哭,全在個人體會之不同了。戲曲的目的就是以比較特殊的形式講故事,而不是其他。
掌握中國戲曲的特點,並成功應用,港臺作品反而比大陸應用還要早,還要成熟和成功。相反在中國內地,對戲曲的借鑑相對較少,或者不是很成功。在眾多的電視劇作品當中,只有三部算是能覓得中國戲曲獨特魔力的箇中三昧:除86版《西遊記》之外,也就是《大宅門》和《神醫喜來樂》了。當然,也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舍此之外,就少之又少了。即便近幾年出品了很多西遊題材的影視作品,但也難以再續86版《西遊記》的傳奇了。究其原因,很多作品多是以西遊為噱頭,而遠遠沒有悟到《西遊記》的精髓。
靠山怕登高,靠海怕暈船,或許就是中國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