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鍾文霏(廣州)
原文載於 https://variety.com/2019/film/news/
導演拉德·利(Ladj Ly)沒想過自己的處女作長片《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會入選今年坎城電影節的競賽單元,但是這部電影捕捉到巴黎郊區的現實狀況,導演自然對這份意外驚喜感到無比激動。
「我原以為會有機會入選『導演雙周』單元,但是競賽單元,哇哦!」他興奮地說道。那些以為這是一個複述雨果經典故事的觀眾可能有所誤解。然而,電影用這個名字是有道理的:書中的部分場景發生在巴黎東部的孟費郿(Montfermeil),這是導演從小長大的工人階級聚居郊區。「一個世紀之後,這裡仍然會發生悲慘的故事。警察暴力行為依然存在。」
儘管坎城能讓《悲慘世界》入選競賽單元是一次重大的進步,但是導演已花去22年一直努力讓觀眾關注巴黎郊區,如孟費郿的生活條件。目前,隨著法國疲軟的經濟狀況和不斷擴大的抗議出現,導演認為觀眾很可能願意傾聽。拉德·利在影片坎城首映前夕跟《綜藝》雜誌談到這部新片。
《悲慘世界》這部講述三名警察遭遇社區黑幫暴力升級的影片源自導演的同名短片。影片靈感來自2005年巴黎暴動事件,融入不少現實場景,例如無人機拍攝到的實錄畫面。
馬修·卡索維茨的《怒火青春》是早一批展示巴黎郊外低收入住宅區生活狀況的影片
拉德·利不僅是斯派克·李的粉絲,他也崇拜法國導演雅克·歐迪亞和紀錄片導演雷蒙·德帕東(Raymond Depardon)。他在1995年看過馬修·卡索維茨的《怒火青春》(La Haine)後深受啟發而成為一名導演,而《怒火青春》是最早一批展示巴黎郊外低收入住宅區生活狀況的影片。
他說,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們能夠講述自己的故事至關重要。「我們需要發聲,讓大家知道郊區的生活情況,」他說道。但他感到沮喪的是當今法國有色種族導演的數量卻很少。
《悲慘世界》講述三名警察遭遇社區黑幫暴力升級的影片源自導演的同名短片
「法國電影非常守舊;它只留給少數精英。黑人導演的數目一隻手都可以數出來,這就是我們開辦電影學校的原因。」他說免費學校能夠給與有志成為導演的人大量機會去結識並參與到法國新生代的創作群體。
他以短片和紀錄片起家,以局內人的視角去觀察自己成長的工人階生活區的狀況。當兩名年輕人在暴動期間觸電身亡之後,他加倍努力去講述自己身邊的故事。
「馬克龍當選至今,法國出現了不少社會問題。我們過去20年來一直在抗議城市的生活條件,但是目前什麼都沒有改善。以前人們並不關注,因為都是發生在郊區,但是現在這些問題涉及到每個法國人了。」近期熱門電影
《盜夢特攻隊》:動畫版的《頭號玩家》
《玻璃先生》:沙馬蘭在反好萊塢的類型解構與作者式的劇情反轉裡艱難跋涉
《七月物語》:侯麥在21世紀的重生!
《撞死了一隻羊》:藏族價值觀在輪迴的人物關係與相互映照的影像裡得以詮釋
《無主之作》:反高潮結局令這個隱蔽的傳記人物題材找到最適得其所的落腳點
《北極》:影片的寓言意味不夠突出
電影作者
阿瑪特·伊斯卡拉特:《毒粉風暴》丨《混蛋》丨《血》丨《野蠻地區》
克裡斯蒂安·佩措爾德:《不死鳥》丨《芭芭拉》丨《心的居所》丨《過境》丨《沃爾夫斯堡》丨《愛在愛情空窗期》丨《柏林遊魂》
大衛·羅伯特·米切爾:《銀湖之底》丨《它在身後》丨《不眠神話》
納瓦彭·坦榮瓜塔納利:《死於明日》丨《瑪麗真快樂》丨《戀愛診療中》
呂西安·卡斯坦因-泰勒 / 維瑞娜·帕拉韋爾:《夢囈》丨《食人錄》丨《利維坦》
伊利安·梅泰夫 :《索菲亞最後的救護車》丨《四分之三》
阿蘭·吉羅迪 :《勇者不眠》丨《湖畔的陌生人》丨《保持站立》丨《時候到了》丨《給乞丐一點陽光》丨《老夢前行》丨《逃亡大王》
沉醉在電光幻影中,用觸覺品嘗電影,分享電影的愉悅。
長按上方二維碼
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