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斯多葛派哲學是自救哲學?3個啟示,帶你走過「隱秘角落」

2020-08-28 成長喵基地

文/成長喵

圖/電影《斯巴達300勇士》劇照&網絡圖片


最近重溫好萊塢導演,扎克·施耐德執導的《斯巴達300勇士》,這部電影濃鬱的暗黃色調,如油畫般散發著唯美、浪漫、血腥、悲壯的氣息,給人一種壯烈的美感。

電影《斯巴達300勇士》海報


這種極具暴力美學的油畫風格,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引人入勝。

讓我們非常不解的是,300勇士為戰爭付出了鮮活的生命,為什麼我們感受到的不是死亡帶來的陰冷氣息和恐怖氛圍,而是悲壯唯美的暖色調呢?

原來,導演扎克·施耐德在執導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順應了斯巴達勇士們的內心感受。

在他們看來,死亡並不可怕。相反,能完美地掌控自己的死亡過程,把它當作一個機會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可以看作為是在努力書寫自己的死亡劇本。


電影《斯巴達300勇士》劇照

電影《斯巴達300勇士》劇照


這也是古希臘哲學三大派系之一,斯多葛派對待死亡的態度

如哲學家塞內加所說:

就像我選擇乘坐哪一艘船或住哪一幢房子一樣,我也選擇一種死亡方式。

接下來,我將和大家一起探討,在人生如此艱難的時候,如何通過斯多葛派哲學,成為自己命運的掌舵者。

如何通過斯多葛派哲學,成為自己命運的掌舵者。


01|

斯多葛派哲學是什麼?

斯多葛派是在古希臘和羅馬興盛了400年的哲學學派,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支持。它有一個非常突出又極具可操作性的哲學理想:

教人們在遭受巨大的焦慮和痛苦時保持冷靜,勇敢面對。

在電影《斯巴達300勇士》中,寡不敵眾的斯巴達300勇士部隊,在狹隘險峻的山谷溫泉關,與波斯的30萬大軍狹路相逢。面對波斯軍隊浩浩蕩蕩入侵,300名勇士沒有半分退卻,他們人少志氣高、置生死於度外。

雖然最後300勇士全數陣亡,但波斯大軍付出了2萬兵力的慘烈代價。斯巴達勇士的英勇行為感召了斯巴達全國上下兵民的士氣,最終斯巴達團結一心將波斯大軍殲滅。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心生不解,為什麼斯達巴300勇士明知是送死,卻毅然決然在惡劣的戰爭環境下,與實力懸殊巨大的敵軍進行殊死搏鬥呢?究竟是什麼信念給了他們足夠的勇氣和力量?

電影《斯巴達300勇士》劇照


歷史上的斯巴達人,就是「英勇戰士」的代名詞,他們把斯多葛派哲學推崇的身體訓練推到了極致。

斯巴達人的孩子從小就要經受最嚴酷的訓練,他們7歲時被交給政府,去經受名為「誘拐」的14年的訓練。這些孩子集體住在兵營裡,被分成「獸群」,一年只能擁有1件披風,而且不能換洗或者置換衣衫,他們吃用豬血做成的肉湯。

12歲時,斯巴達孩子們將被迫經受「耐力比賽」,被殘忍地鞭打,有時會被打死,同時必須從阿爾忒彌斯神廟竊取食物。

然後他們被送到荒野過上一年,只穿著一件自己的袍子,不穿鞋。他們要從河裡撈到蘆葦做床,只吃他們能偷到或獵到的東西。他們的苦行教育訓練他們拋棄自我,應對身體上的疼痛,在荒野中生存,目標都是使他們成為完美的戰士,為國奉獻。

電影《斯巴達300勇士》劇照


這樣極端的身心訓練,正好順應了古羅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學家穆索尼烏斯·魯弗斯的觀點:

哲學訓練既是頭腦的,也是身體的。

魯弗斯認為:

斯多葛派的學生應該接受訓練,去適應寒冷、炎熱、口渴、飢餓、便餐、硬床、禁慾,忍耐艱苦的勞動。因為經歷這些和其他事情之後,身體變得強壯,不容易動感情,能完成各種工作,靈魂也經過做苦工之後變得更強大,通過禁慾學會了自我控制。

魯弗斯的學生,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的斯多葛派哲學家之一,奴隸哲學家埃比克泰德,繼承了他的思想,並將斯多葛派的苦行主義進一步發揚光大。

公元前55年,希拉波利斯鎮,也就是現在的土耳其,有一個嬰兒生下來就是奴隸,父母為他取名埃比克泰德,也就是「獲得的」意思。據說他曾遭受第一個主人的毒打,腿部嚴重受傷,終身都是瘸子。

幸運的是,埃比克泰德遇見了第二個主人,這個主人很開明,允許他跟隨偉大的斯多葛派哲學家穆索尼烏斯·魯弗斯學習。

斯多葛派哲學家 埃比克泰德


英國學者朱爾斯·埃文斯,在他的著作《生活的哲學》中介紹:

作為一個奴隸,埃比克泰德隨時都會遭到痛打、折磨,甚至被處死。作為一個斯多葛派哲學家,他也總是面臨著被囚禁或處死的前景。

那麼,在這樣不確定和受壓迫的狀態下,當他們控制自己命運的能力受到妨礙時,一個斯多葛派要怎麼做,才能保持冷靜和堅強呢?

埃比克泰德的答案是:做自己靈魂的隊長。

不斷地提醒他自己,能控制什麼,不能控制什麼。

在他的《手冊》的第一頁,我們讀到:「有些事取決於你,別的事則不然」

埃比克泰德的哲學思想,幫助人們在極端的生活條件下泰然處之。他列了一個我們能控制的清單:

在我們控制之下的

我們的信念

這看上去是一個非常有限的區域,但這個小窗口是人類自由、自律和獨立自主的基礎。

埃比克泰德說:

我們要學習向「我們的思想和信念」,發揮我們的力量。

《生活的哲學》封面


02|

如何利用斯多葛派哲學走出人生困境? 10分鐘學會這3種自救方法

1、遭遇不幸時,拒做自揭傷疤的猴子,爭當直面人生的勇者

時下全球經濟不景氣,我們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太難了!」

身邊的朋友動輒「人生艱難」,或是「抑鬱」、「心塞」、「無望」、「喪」……各種消極的話掛在嘴邊,感覺生活如一潭死水,至陰至暗,讓人頹廢困頓。

問題是,當生活遭遇不幸,我們到底要怎麼面對?


有一位阿姨,年輕的時候遭遇丈夫背叛,不得不選擇離婚,把兒子留給婆家,自己離鄉背井,到外地獨自打拼。

年輕女子失去所愛,失去家庭,這是一件非常悲傷的事情。在幾十年的人生路中,每當遭遇挫折、生活不順,阿姨都會抱怨前夫的不忠,命運的不公。哪怕是多年後再嫁,她依然無法走出第一段婚姻的帶來的傷痛和陰霾。

失眠、噩夢、詛咒,伴隨了她的大半生,幸福對她來說遙不可及。

阿姨從最開始失婚的自怨自艾,到後來的心理失衡,她以為自己的放不下,是對前夫始亂終棄的報復,實際上這種「受害者思維」卻害了她一輩子。心中裝滿仇恨,最終燒毀的,只能是自己的人生。

這讓我想到猴子受傷的故事。

一隻猴子受傷了,每遇到一個人,他都要把傷口露出來給對方看,並且抱怨自己的不幸。最終,猴子沒有得到大家的同情與理解,反而因為暴露次數過多導致傷口感染,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在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在不知不覺中,做了那隻抱怨的猴子呢?

其實,遭遇不幸時,我們不妨選擇另一種方式來面對。

我們的生活需要注入哲學思想

在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航空軍醫朗達·科納姆乘坐的直升飛機被擊落,8位機上人員中,5位喪生。科納姆得以生存。

在被伊拉克士兵押送到戰俘營的途中,科納姆被強姦,但她雙臂都摔斷了,還中了一槍,無法反抗。

事後,科納姆和倖存的戰友們被伊拉克士兵關了8天。科納姆後來這樣說這一段經歷:

做戰俘是對你整個生命的強姦。但是我在伊拉克的掩體和監獄裡學到的是,那樣的經歷並不一定都是毀滅的,那取決於你。

科納姆說:「當你是一個戰俘時,俘虜你的人幾乎控制了你生活中的一切。我意識到,唯一留給我的、我可以控制的是我怎麼想。」她迅速給自己下了一個新的任務:以前是救援戰鬥機飛行員,當下是熬過這段經歷

科納姆生還了,而且沒有洩露任何機密,她也沒有因為這段經歷遭受永久的創傷。

她對一位採訪者說:

人們以為你應該把遭到強姦視為一種比死亡更糟糕的命運。面對這兩者之後,我可以告訴你,並非如此。被強姦並不是我生命中最大的事情。

科納姆對自己的不幸遭遇,採取的措施可以用「理性」來理解。她的情緒遵循她這樣的認識:

對自己的處境控制不了的部分,感到恐慌是沒有意義的,更加有意義的是關注自己能夠控制的東西。

科納姆面對困境做出的反應,正好是斯多葛哲學思想的寫照。

2、用哲學思想抵抗命運的不公,化悲痛為力量,成就自己。

在蘭州大學的校園裡,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個感動的身影——28歲的謝炎廷雖然患有腦癱,但他從2011年開始,已經堅持「旁聽」9年,並成為一名真正的博士生。

謝炎廷和媽媽合影

謝炎廷11個月時被診斷腦癱,受疾病影響,他從小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雙臂總是不由自主彎曲,走路也只能踮著腳尖一上一下,要十分努力才能說出一段完整的話,手指也無法控制地捏在一起握筆。

對謝炎廷來說,哪怕是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都十分困難。但他沒有被命運屈服,而是選擇在家「上學」,他的爸爸畢業於蘭州大學醫學院,在爸爸的幫助下,謝炎廷從小就在家學習小學和初中的課程。

不幸的是,謝炎廷15歲即將「上高中」時,爸爸突發心臟病去世,他只好在家自學高中文理科所有課程,隨後進入蘭州大學「旁聽」。

2019年9月,謝炎廷順利完成碩士論文答辯,被蘭州大學授予「榮譽研究生」稱號,並和所有蘭州大學的學子一樣,成為該校正式的博士生。

謝炎廷被校長授予「榮譽研究生」稱號,並成為該校正式的博士生。

回憶過去9年的學習,謝炎廷說:

自己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覺得這些遠比學位重要。

網友們被他身殘志堅的行為感動,紛紛送上祝福:

太棒了,好勵志。

加油,你是我們的榜樣!

有夢想的人都了不起!

謝炎廷的行動,應證了斯多葛派哲學:鼓勵人們,在遭遇極端的身體和情感壓力下,做出理性的選擇。

正如英國學者朱爾斯·埃文斯,在著作《生活的哲學》中介紹:

斯多葛派主張,如果你用你的理性去克服對外在環境的依附或者厭惡,你就可以在任何環境下泰然自若——哪怕你的國家已經被徵服了,一個暴君正在把你放在刑架上折磨你。


身殘志堅謝炎廷

來自溫哥華的瘦高、健壯的薩姆,在19歲時遭遇了非常大的不幸。他在一次滑雪意外中,摔斷了脊椎,胳膊、大腿和身體都不能動了。這對薩姆的打擊是致命的,接下來的6年裡,他跟抑鬱和自殺衝動作鬥爭。

直到有一天,薩姆接觸到斯多葛派哲學,他試著以哲學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遭遇,努力讓精神不跟著身體一起崩潰。

滑雪事故


斯多葛派哲學賦予薩姆道德力量,幫助他應對他身體上的殘障。斯多葛派的忍耐哲學幫助薩姆度過雙臂緩慢、痛苦的恢復過程。然後,斯多葛派的理性哲學激勵他重新跟社會打交道,開始為改善溫哥華殘障人士的處境而奮鬥。

後來,薩姆代表殘疾人,要求溫哥華的街道、公共運輸和公共服務更方便殘疾人;他還為殘疾人爭取公共資源,建議溫哥華的街頭、公共運輸和公共服務,更方便讓殘疾人使用。他進入了溫哥華市議會,接著在2004年當選為市長。


薩姆2004年當選為市長,並代表殘疾人成為奧運會旗手。


面對命運的不公,薩姆用自己的生命態度化悲痛為力量,他用行動來告訴人們斯多葛派是這樣一種存在:

就像絕地武士抵抗銀河帝國一樣,斯多葛派把命運的不公,看作是對人在極端環境下的身心訓練,當你戰勝了困境,就成為了自己的上帝,再沒有誰能左右你的人生。


溫哥華前市長:蘇利文·薩姆

3、斯多葛派哲學訓練自控力,以此實現更高的人生成就。

法國學者皮埃爾·阿多將斯的「苦行主義」,回歸到「哲學作為訓練」這一觀念上,他堅持認為:

哲學本來是一套反覆練習的靈修。

哥倫比亞大學的沃爾特·米歇爾,做了一系列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來證明苦行主義。

孩子們被放在一個房間,面前擺上棉花糖,實驗者告訴他們,你可以馬上吃一塊棉花糖,也可以等15分鐘後再吃,這樣的話就可以多吃1塊棉花糖。大約1/3的孩子努力堅持了15分鐘。

20年後,米歇爾對參加「棉花糖實驗」的孩子進行回訪,發現那些能抵抗棉花糖誘惑的孩子,長大之後往往成就更高。

從此,自我控制成了心理學的一個焦點,好幾項研究都表明,對預測學術成就來說,它是一個比智商更準確的標準。它還能預測我們的經濟穩定性、工作穩定性,甚至婚姻穩定性。


孩子們進行棉花糖實驗

孩子們參與棉花糖實驗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呢?

在我們現代社會,最接近斯多葛派這種觀點的,是體育運動。

歷史學家林達·麥克馬洪曾經說:

現在體育教育以一種奇怪的方式,在學校裡填補了以前被哲學家和牧師佔據的位置。

他認為:

在學校裡唯一教授價值觀的人好像就是體育教練了。

電影《卡特教練》的結尾,教練走進更衣室,做了一個非常斯多葛派的演說,他對他們說:

你們的成績不只會出現在勝負欄或者明天報紙體育版的頭版。你們取得了別人終身努力去尋找的東西。你們取得的是內心最難以實現的勝利。

這是一種非常斯多葛派的觀念:體育不只是訓練和培養我們的身體。它訓練我們的品格,訓練我們去熬過痛苦,去抵抗不舒服,去為全隊奉獻,去面對丟臉,在高潮和低潮都保持穩定的決心。它教導我們斯多葛派的哲學。

電影《卡特教練》劇照


03|

總結:斯多葛派哲學注入生活,做命運的掌舵者

斯多葛派的現代含義是「壓抑自己情感的人」

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說:

斯多葛派對情感的分析之精妙和中肯,在西方哲學史上從未被超越。

事實上,斯多葛派對現代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堅毅哲學啟發人們:極端環境下,做自己生命的舵手;理性哲學撫慰人們:擺脫受害人思維,做心靈的「醫生」;苦修哲學教育人們:哲學即是訓練,用苦難為人生修行。

正如朱爾斯·埃文斯說的那樣:

斯多葛派哲學,堅持的不是人性道德上的脆弱,而是它的適應力、它的內在力量、它有尊嚴地挑戰逆境的能力。


最後,讓我們用19世紀英國作家威廉·歐內斯特·亨利的詩作《不可徵服》結尾,它一直激勵著身處獄中的納爾遜·曼德拉:

透過覆蓋我的黑夜,

我看見層層無底的黑暗。

感謝神賜我,

不可徵服的靈魂。

就算被地獄緊緊攫住,

我不會畏縮,也決不叫屈。

經受過一浪又一浪的打擊,

我滿頭鮮血,卻頭顱昂起。

在這滿是憤怒和眼淚的世界之外,

恐怖的陰影在遊蕩,

還有,未來的威脅。

你會發現,我毫無畏懼。

無論命運之門多麼狹窄,無論我將肩承怎樣的懲罰。

我,是我命運的主宰,

我,是我靈魂的統帥。

本文作者:成長喵 | 每天進步0.01,讓我們紮根泥土,向陽生長。

相關焦點

  • 斯多葛派哲學的安心之法
    有一個古老的哲學學派,叫斯多葛派(Stoicism),近年來在美國非常流行,我經常能看到有人寫文章、寫書介紹這個哲學學派的心法,也有很多人可以說是在按照這個學派的指導自我修行。但是據我觀察,斯多葛派對中國讀者來說還比較陌生。斯多葛派哲學要求我們做一個堅忍、堅定、不輕易動感情的人。
  • 斯多葛派哲學的精華,仔細品悟用心踐行,肯定能有所收穫!
    一、何為斯多葛派哲學?斯多葛主義,又稱斯多葛學派,是古希臘的四大哲學學派之一,也是古希臘流行時間最長的哲學學派之一。
  • 斯多葛:倫理、命運與美德
    他在陶甕裡回答:別擋住我的陽光。芝諾從犬儒學得節制。他比第歐根尼晚出生半個世紀,兩人不曾相見。公元前300年前後,芝諾開始在雅典的柱廊裡授徒。柱廊成為這個學派之名,音譯為漢語即斯多葛。芝諾把哲學分為邏輯學、物理學、倫理學。斯多葛在這三個方面都有貢獻,後人最重視它的倫理學。他們充滿生活智慧的著作可以被節選為箴言。當然,其他哲學著作也可以被節選,作為日常閱讀的格言。
  • 什麼是哲學?
    科學所講的普遍性、規律性是較小範圍的普遍性,但只要是思考普遍性問題,就有著哲學的起點。古希臘的哲學,原本把科學包括在內,哲學與科學尚未分化,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他們都是講的普遍性。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總覺得哲學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遙遠抽象而不切實際的根本原因。
  • 什麼是哲學、哲學專業?
    不錯,哲學是個什麼鬼,哲學是什麼?接下來我們來一探竟.......哲學是對普遍而基本的問題的研究,這些問題多與實在、存在、知識、價值、理性、心靈、語言等有關。翻譯只是個所謂的叫法,而真正的「哲學」本身確是伴隨在我們日日常生活中的,只是我們沒有刻意去探討,當我們以專業化的角度去探討它,這就成為了所謂的「哲學專業」。
  • 隱秘的角落,隱秘的你
    全文共1353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迷霧劇場最亮的一道「光」,從「隱秘的角落」射出。(圖片來源:《隱秘的角落》官方微博)從相關話題#秦昊帶你去爬山#迅速發酵,到以《小白船》《人間地獄》《死在旋轉公寓》為首的另類配樂引起大範圍討論,再到受眾市場掀起對故事內容與細節的多維度推敲。市場給了《隱秘的角落》現象級的爆炸反應,來自於表達手法的多元和完整,戲劇張力的收放自如,也來自於劇本改編的兩頭「討好」。
  • 幸福和責任 存在主義的遠久過去 伊壁鳩魯的快樂與芝諾的斯多葛
    這個芝諾不是巴門尼德的弟子,那個提出「阿基裡斯與龜」的埃利亞的芝諾,也不是後來的那個拜佔庭王朝的東羅馬帝國皇帝,而是Citium的那個創立了斯多葛學派的芝諾(之後的文章裡詳細講斯多葛學派,這裡簡單提到就行)。斯多葛學派的誕生都是起源於芝諾的無心插柳,可能還要感謝一次海難。
  • 《德謨克利特自然哲學和伊比鳩魯自然哲學的差別》的讀書筆記1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可以分三個部分:序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來研究。序言部分闡明了卡爾馬克思自我意識和神學的觀點,也為其後面討論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差異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在序言一開始便說明,在這篇論文中已經解決了一個希臘哲學史至今尚未解決的問題,然後指出,西塞羅和普魯塔克關於伊壁鳩魯哲學的老生常談不值一提,而伽桑狄雖然將其從中世紀教父哲學的枷鎖中拯救出來,但仍「竭力要使他的天主教良心和異教知識相協調」,無法真正地擺脫神學束縛,徒勞無功。
  • 從拉斐爾名畫《雅典學園》解讀古希臘哲學
    眾人包括哲學、詩歌、音樂、神學等學者。拉斐爾將西方文明不同時期的人集中在同個空間,古希臘、古羅馬和作者所在時代義大利哲學家、藝術家、科學家薈萃一堂,表現自身篤信人類智慧和諧,並讚美西方文明的智慧結晶。關於他的逸事很多,比如亞歷山大大帝曾問他:「我可以滿足你一個願望,你希望得到什麼?」而第歐根尼回答:「請你不要擋著我的陽光!」。亞歷山大後來說:「我如果不是亞歷山大,我願是第歐根尼!」。
  • 看完這15部經典哲學電影,相當於與哲學家在一起哲學漫步!
    於是,一場一場不知誰是病人,誰是醫生的心理治療就此展開……14歲的少女蘇菲(Silje Storstein 飾)一天放學後在郵箱裡發現一封神秘來信,上面簡短地寫了三個字:你是誰?蘇菲陷入思考。第二天她又收到第二封信,這次的問題是:世界從哪兒來?一直過著普通平凡人生的蘇菲開始認真思考這些在學校從來得不到解答的問題。
  • 從今天開始讓我告訴你什麼是哲學
    所以,今天的貼,完全不在計劃,純屬為了「自救」。膚淺撒歡也好,解剖實錄也罷,即使沒時間去考慮周全,那就趁還沒「入門」之前,這樣汙點百出,也好有原諒自己的藉口。「自救」因於「自私」。我知道寫了,「病」就會好!其實,在我我文章收筆時,都沒用標點符號斷句,赤裸裸的標題:「從今天開始讓我告訴你什麼是哲學」。意識流無章無法,如我裸奔的靈魂以及無所顧忌的思和想。
  • 《隱秘的角落》#隱秘的角落##摩天大樓#
    續隱秘的角落之後再看摩天大樓,我會更喜歡隱秘的角落裡反派人物塑造,因為更具有立體性和追溯性,但綜合各方面也各不遜色、旗鼓相當。以下,講述在這兩部影視作品裡讓我深刻的部分,僅表達我個人觀點。先拿《隱秘的角落》裡的大反派舉例子-張東升和朱朝陽,電影一開始就直奔主題揭示張東升在眾人眼裡是帶著無框小眼鏡溫文儒雅的老師,但另一面真實的他卻是入贅妻子家的一性無能禿頭男。這也隱喻了他斯文的皮囊下包裹著一顆腹黑的心。
  • 坤鵬論:瑪麗的房間和哲學殭屍 心靈哲學二元論派的詰問
    等類似想法,因為90%以上的時候你其實根本就不知道怎麼回事。更關鍵的是,一定開放自我,特別是與你意見不合的觀點,絕對不可一棒子打死,甚至更要尊重地去學習和了解。就像在哲學的學習過程中,總會遇到上帝、神等說法,按社會教育給我們塑造的非黑即白思維模式,這些說法就是荒謬、糟粕……但是,如果你持客觀之心深入了解它們,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狹隘、可笑。今天,坤鵬論繼續分享心靈哲學的另一派——二元論,看過後,相信你會對上面這段話更有感觸。
  • 《隱秘的角落》:走啊,秦昊帶你去爬山啊
    最近由愛奇藝獨播的網劇《隱秘的角落》正在熱播,在豆瓣也高達九分的評分,堪稱今年國產劇之最,是非常高的評價了。《隱秘的角落》,改編自紫金陳的推理小說《壞小孩》由,而關於笛卡爾之死的傳說,也成為劇中角色面臨選擇時的象徵:「數學家笛卡爾愛上美麗的公主,卻被關到獄中,在臨死前,他給公主寫了一個公式,這個公式解出來是個心形圖,而公主終身未嫁;另外一個版本的故事是,公主根本不愛笛卡爾,笛卡爾也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背叛。」你選擇相信童話,還是相信黑暗故事?
  • 鄧曉芒:西方哲學的特點——與中國對比
    普通人學習哲學,並不是要做學問,而是想從哲學中獲得啟示,再匹配到自己的人生經驗上,不斷地思索、懷疑、反思······從而組織成自己的哲學,找到應對各種問題的方法。 這門哲學課程將圍繞人生中有關孤獨、愛恨、生死、迷惘、欲望等20個「大問題」展開,每個「大問題」分為5講,為你講述海德格爾、亞里斯多德、叔本華、尼採、加繆、柏拉圖、薩特等20位古今哲學家的思想體系,從中探索出屬於自己的生命策略。
  • 事業單位:《甄嬛傳》與哲學
    正所謂生活處處是哲學,今天老師就以公基老師的眼光為同學們分析一下《甄嬛傳》中蘊含的哲學原理吧。1.案例①劇情介紹:華妃因莞嬪(甄嬛)小產而被皇上降罪為年妃,但之後皇上為安撫年羹堯不得不復華妃之位,依形勢寵愛華妃身邊的頌芝,甚至裝作氣憤懲罰莞嬪去蓬萊洲。
  • 復旦大學哲學教授張汝倫:學哲學是沒有用,但你憑什麼藐視哲學?
    柏拉圖、黑格爾、尼採、薩特……哲學家的名字令人高山仰止,哲學也讓人敬而遠之。在這個時代,談論哲學是否意味著不合時宜?當人們將「有用」作為價值取向時,學哲學到底有什麼用?海上暢談·思想點亮未來,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張汝倫帶你透視哲學的當代意義。張汝倫,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用笛卡爾這把鑰匙打開《隱秘的角落》,張東升和朱朝陽命運相通
    網劇《隱秘的角落》已完美收官,短短半個月時間(不到)可謂火遍全網。《隱秘的角落》內容精彩、製作精良、整體完成度很高,豆瓣9.2評分是當之無愧的。千雪追完本劇,選擇了&34;這把鑰匙,來打開《隱秘的角落》背後的隱藏命題。並藉助本劇熱播下,劇集與觀眾的高度劇情互動情境,探討國產互動劇的發展關鍵點。01 鑰匙:&34;與&34;《隱秘的角落》之所以會引發觀眾廣泛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那個問題:你相信童話還是現實?
  • 藍江|意義-事件與析取性綜合——德勒茲《意義的邏輯》的事件哲學
    德勒茲首先求助的是斯多葛學派。為什麼是斯多葛學派?德勒茲在《意義的邏輯》的序言中給出的說法是:「之所以將斯多葛學派放在如此優先的位置上,正是因為他們開創出哲學家的新的形象,從而與前蘇格拉底哲學、蘇格拉底哲學以及柏拉圖主義的哲學家形象徹底決裂。
  • 馬克思將哲學看得很透的語錄,僅18個字,讓人也明白了哲學!
    在沒有讀馬克思語錄前,我讀到過朱自清這樣一句話,「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按朱自清這段話來看哲學,可見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是身處哲學中,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沉默,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年代,說話不易。為什麼說話不易呢?因為人心叵測,話說得越多,很多時候,對自己越是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