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小訢
來源丨三茅網(ID:sanmaohr)
近期,海底撈悄悄漲價,引發網友大規模吐槽,與此同時,麥當勞推出了「半價桶」,引起門店大排長隊搶購。
在這場疫情後經濟復甦戰下,同樣是為了賺錢,一個漲價,一個降價,網友們褒貶不一,究竟誰輸誰贏,我們來好好分析下。
海底撈漲價6%
先來說說疫情期間,網友們最最想念的火鍋巨頭——海底撈吧。
近日,一位北京的食客在微博曬出菜單,原本海底撈線下重新開灶,令他激動不已,但一看價格頓時傻了眼,「人均220+,血旺半份從16漲到23元,八小片;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自助調料10塊錢一位;米飯7塊錢一碗;小酥肉50塊錢一盤,過分了啊。」
很多網友也曬出了自己的菜單,稱不僅漲價,分量也少了很多。事情迅速發酵,上了熱搜。海底撈一看躲不了,乾脆大方承認確實漲價了。
海底撈公共關系科回應多家媒體稱,由於疫情和成本上漲,公司調整了部分菜品價格,整體價格上漲幅度控制在6%,各城市可以實行差異化定價。
意思就是說,單份菜品漲幅只要不超過原價格6%,都是可以的,由各地門店自己來定!
至於這次的漲價原因,官方甩鍋給了疫情,但是很明顯,網友們不買帳。從去年冬天肉價上漲後,這是海底撈的第二次漲價了。
中國烹飪協會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春節期間93%的餐飲企業選擇關閉門店,損失慘重。相比去年春節78%的餐飲企業營業收入損失達100%以上;9%的企業營收損失達九成以上。
而海底撈在疫情期間,從1月26日開始暫停營業,直到3月12日才恢復營業,停業46天,對於餐飲業來說,在春節期間停業=損失慘重,根據中信建投的研報判斷,疫情造成海底撈司2020營收損失約50.4億元,歸母淨利潤損失約5.8億元。
為了快速回血,海底撈選擇了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漲價。
如果網友們在這場疫情下,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漲價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廣大網友同樣也是疫情受害者,自身都不富裕,這波漲價自然也就引起了大家激烈反響。
尤其是海底撈相比中小餐企來說,已經獲得了輸血——中信銀行北京分行和百信銀行已給予海底撈信貸資金21億元。網友直接質疑:「一方面要政府補貼免租哭窮,一方面還漲價,難道不是應該降價促銷?」
海底撈作為中國火鍋行業的佼佼者,樹大招風,競爭壓力一直都在。
巴奴火鍋、呷哺呷哺等同品類火鍋品牌,一直緊隨其後。
至於小企業,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我國經營範圍含「火鍋」的在營業、存續及遷出狀態的企業數量超過12萬家。僅2019年,國內新增火鍋企業已超過1.2萬家。
換句話說,平均每天就有30多家火鍋企業誕生。
以服務而聞名的海底撈,本身核心競爭力並不大,本來寄希望於疫情後通過廣大群眾的報復性消費進行回血,但操之過急,在這場輿論戰中明顯惹了眾怒,失了民心,反而推遠了很多路人粉,為其他火鍋店送去了流量。
很顯然,這不是他們想要的,但是棋下到這步,收不回了。
與之相比,同樣希望快速回血的,還有麥當勞,但是他們選擇了另一種營銷方式——降價策略。
排隊三小時,才搶到麥當勞半價桶
4月6日,麥當勞推出半價「家有金桶」漢堡版,售價僅39元。
小程序在當天直接崩潰,所有人必須在店內排隊購買,才能拿到產品。
當天各大麥當勞店鋪都排起了長隊,在疫情還沒有完全大好的情況,引發了大規模聚集,引得很多人擔憂。但是擔憂歸擔憂,網友們依舊架不住「真香」定理。
按理說,這波操作應該很拉好感,但是犀利的網友依舊沒有放過麥當勞,大罵對方玩不起。
原來當天,出現了現場排隊三小時、桶內食品被隨意替換、小程序下單作廢卻未提前告知等一系列突發問題,儘管麥當勞反應很快,面對各大店鋪爆單情況,快速出了新對策——發放兌換券分流,但是還是引起了部分不滿。
很多產品當日售空,麥當勞發放兌換券,在4月7-9號期間,依舊可以進行兌換(當然,很多門店依舊供應不上,出了延長券,最長有效期到21號)。
雖然很多人吐槽這事,但只要能拿到手還是「真香」,大家依舊選擇錯峰前去兌換,並沒有放棄購買。
從這件事裡可以看出,比起海底撈損失大批顧客,為競品商家送了流量,麥當勞的這波營銷做得還是相對成功的,這和他們的超強適應力脫不開關係。
疫情期間,麥當勞很多店鋪並未停業,而是推出無接觸外賣、無接觸取餐等一系列操作,迎合中國大環境下的情況,因為消費者選擇有限,營業額反而有所上漲。
作為非本土企業,為了適應本地情況,麥當勞很懂得因地制宜。
海底撈輸在哪裡?
兩家公司雖然都有褒有貶,但是從消費者在之後的消費情況來看,海底撈輸了,總結下來,深層原因大概有以下這幾點:
1.過於依賴實體店鋪。
海底撈以服務出名,核心競爭力不強,加上而火鍋必須依靠實體店鋪,現場食用才能更美味,場地限制了疫情期間的店鋪發展。
麥當勞是速食產品,可以隨時打包帶走,並不影響產品口感。
2.順應網際網路模式,打下良好基礎。
海底撈雖然之前推出過「送鍋上門」服務,但因為各大店鋪員工眾多,菜品繁多,洗菜切菜流程更多,在疫情期間送貨上門很不現實,所以不得不停業閉店。
這點要誇誇麥當勞,早早順應網際網路潮流,在國內推出線上點餐等服務,為這次疫情的無接觸式銷售模式,打下了良好基礎。
3.敏感時期漲價,策略不當適得其反。
海底撈的價位一直都被人詬病,可替代品牌太多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食材並沒有不可替代性。
大家日常都會買菜,在大眾心裡,價位其實是一目了然的,利潤更是一清二楚,5毛錢的菜賣到22元一盤,漲價自然引發眾怒。
麥當勞就很清楚自己的處境,了解自己的競品對手,不僅擁有自己的核心產品,更是很懂得以價格取勝。
它從不依靠盲目漲價降價刺激消費者,這點從派發優惠券上就可以看出。
4.粉絲層不同,沒有很好把握消費者心理
當初粉絲層這一塊來說,麥當勞其實要比海底撈複雜得多。
從海底撈的價格就可以看出,面對的是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白領階層。白領階層對價格不算特別敏感,但是對於服務及口碑比較敏感。
這種模式有利有弊,一旦口碑下滑,消費者就會大量流失。很顯然這次事情使海底撈的口碑下滑不少,所以其實得不償失。
麥當勞面對的粉絲層,下到小學生,上到中老年,想要出把控所有人心理然後出針對性營銷策略,難度係數很高。
所以他們很直白的利用了人性中的「貪」字,穩住了所有人。圖便宜、搶券排隊的沉沒成本讓大家即使在疫情的惡劣環境下,依舊為之瘋狂。
瘋狂的基數大了,即使利潤降低,回籠資金依舊到手,解了疫情下的燃眉之急。
5.運營成本不同。
海底撈從店鋪選址、布置到人工服務、小食提供等,一系列被誇得操作,背後都是需要金錢來支撐的。
疫情後,店鋪內部進行了餐桌隔斷,原來可以同時接納20桌顧客,現在為了安全只能同時接10桌,這也是海底撈重要的提價原因之一。
很多人不願理解也懶得理解,直接會選擇其他品牌。畢竟誰都不想等到自己付帳的時候,一看帳單當場黑臉,這樣大家彼此都不好看。
相比之下,麥當勞不需要太多的員工,單在人員成本上,開銷就會比海底撈小得多。
不懂得共情
才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那麼,真的就是因為這些原因才會讓海底撈輸了嗎?
並不是,這些其實是深層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漲價的這個營銷策略,沒有考慮到大眾的現實生存環境,才引發了負面情緒,不信,看同樣漲價的喜茶就知道了。
近日有媒體報導,喜茶多款產品漲價2元,如「奶茶波波」「芝芝莓莓」「多肉葡萄」等產品的價位在原來25元、30元、28元的基礎上漲了2元。
對此,喜茶工作人員回應記者稱,一共才五款產品漲價,而且是因為原料成本上升才調整的價格,和疫情也沒有必然關係。
同樣的粉絲消費層面向白領,同樣的低成本高利潤,同樣的高運營成本,不一樣的是,喜茶和麥當勞一樣,同樣走了網際網路模式,早早推出了小程序,不會只依賴場地和店鋪,且擁有自己獨特的口味等優勢。
喜茶的漲價可以說是海底撈和麥當勞的結合版,但是同樣也引起了不滿,網友們對此的吐槽和對海底撈的吐槽出奇相似。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大家都是疫情的受害者,在這場雪崩面前,沒有一個人逃得脫。減薪、裁員等壓力在疫情後一直威脅著大家,生活成本的上升更會雪上加霜。
企業想回血,但是大眾在大環境下已經無力去進行「享受型消費」,這時候的漲價,自然會刺激到大家。
不懂得理解消費者的經濟現狀,這才是他們輸了這場仗的根本原因。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學會共情、理解別人的感受,才能更好地進行合作以達成目標,這才是每個人真正應該思考的東西。
小互動:這三個企業,你選擇支持誰?
- END -
往期讀書會推薦
喜閱童行推薦
點右下角[在看]就是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