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真的不知道什麼是自閉症、唐氏症候群,現在才搞清楚。」12月25日,一場特需人士繪畫作品展在京溪雲景花園中心廣場舉行,五彩斑斕的作品引發社區居民的圍觀和討論。這是「你我相繪」特需人士社區融入計劃中的一部分,在促進特需人士的自我表達、社交參與的同時,協助大眾進一步了解特需人士,共同尋求融合。
「你我相繪」特需人士社區融入計劃是由廣州市越秀區融愛之家特殊兒童服務中心聯動巴士學園心理,在廣州市慈善會、廣州市善城社區公益基金會提供渠道與平臺支撐下制定的項目,以「繪畫+家庭」「繪畫+同伴」「繪畫+社區」促進特需人士的自我表達、社交參與,以協助特需人士在家庭、同伴及廣域社會融入方面獲得更好的發展,協助大眾進一步了解特需人士,共同尋求融合。項目落地京溪街,是期望以京溪街為試點,探索一條適合特需人士融入社會,創新、可複製、可持續的社區社會促融模式。本次畫展是既是融入計劃的成果展示,也是一次溝通、連結的機會。
「特需人士包括有自閉症、智力障礙、唐氏症候群等狀態的人士,他們有融入社會的需求,但融入是雙向的,也需要社會接納他們。」畫展策展人羅靖儀表示,據她觀察和了解,大多數居民並非不願意接納特需人士,而是對特需人士沒有足夠的了解,對於他們的一些言行感到困惑或存有疑慮,彼此間產生了一定的距離,「即使是普通居民善意地想要接納特需人士,往往也不知道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式。」
接納、融合的前提是溝通和理解。特需人士是怎麼樣的?他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如何表達自己?我們該如何理解他們?「不善言辭的他們,用繪畫的手段來表達自己,敞開心懷,伸出手,我們只要往前一步,就可以碰到他們的手。」 融愛之家工作人員段瑤說,在畫展上,她看到許多長者、家長帶著孩子前來觀看,感受到他們好奇的同時,也感受到他們的關懷,「有的家長詢問我們很多關於特需孩子的問題,有的想知道如果社區中也有這樣的特需孩子,該如何跟他們交往,如何鼓勵他們一起參加我們這樣的畫展,這些反饋都讓我們觸動。」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奶奶帶著孫子前來,跟她交流後感慨自己的孫子在一兩歲時因為沉默寡言、反應較慢,跟其他孩子不一樣,無法跟社區的孩子來往玩耍,家人也有過一段難以走出家門的經歷:「現在奶奶的孫子情況變好了,所以一聽到特需孩子的故事,她特別有共情,非常心疼。」
在現場,工作人員還為觀眾派發印有參展「小畫家」作品的明信片,有的居民寫下給特需孩子鼓勵的文字,有的給自己或家人寫下祝福的話或心裡話。「這些話語在這個冬日顯得特別溫暖。」居民的反饋令羅靖儀體會到了活動的意義:「單純、好奇的特需人士也許靦腆,也許熱情,但他們對世界充滿嚮往,心中裝滿美好,所以無論他們成長到哪個階段,都被人們善意稱為『星星孩子』,為了幫助特需人士表達,引導社會接納,我們將讓表達他們內心的畫展流動起來。我們的『行星美術館』還將進入更多社區和學校,成為彩色的、美好的橋梁。」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蘇贊、林琳圖片由受訪者提供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曹騰
【來源:廣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