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到窗口看看,樓下有一位長者:175左右的個子,白髮中有幾根青絲,和善的笑容。
前幾天,倘弟兄告訴我:「等幾天,宋弟兄想到教會住幾天。他的房子,別人的空調正對著他吹,他屋裡悶熱。他也是河南的,沒有結過婚,我們認識十多年了。」
我下樓開門,宋弟兄問我:「你吃早餐了嗎?我給你買的餅、豆漿。」
「我很少吃早餐,感謝主!感謝弟兄。」
這是2015年初夏發生的事。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宋弟兄。宋弟兄在教會三樓住幾天。我們在一起吃飯。中午飯,宋弟兄買東西,我來做。中午他一般買四分之一雞、海帶絲、木耳或者香菇、粉條或者豆腐,1.5元的溼麵條。飯做好,我們一人一小盆。他說:「在廣州,你做的麵條最好吃。」
宋弟兄早晨起來,吃過早餐,乘公交車到一些地方發福音單張。他手提一個布袋,裡面僅僅是福音單張。
我們教會有一個社區圖書館,我負責管理,有時候過來看書的小朋友很多,我忙於教會侍奉,又要忙於公益,經常累得脊柱疼痛,不能站立。有時候,小朋友在外面看書,我在臥室躺著。宋弟兄過來,承擔我一部分工作。他與小朋友一起畫畫,他教小朋友畫畫。
他的父親是老師 ,他的哥哥是老師,做過高中校長,他的姐姐早年做護士,以後做醫生。他從小喜歡畫畫。他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從河南鄭州鞏義來到廣州做美工,七十年代初,在廣州從化山區,在學校做過一年多美術老師,也在從化山區種過地。
40多歲,有人向他傳福音,他承認自己是一個罪人,願意接受耶穌基督的救贖,成為基督徒。
【羅10:10】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
他不到六十歲提前退休,為主大發熱心,到處發福音單張,走遍廣州各地。他2000年前後在廣州東山堂全職侍奉幾年,在教堂維修房子、桌椅板凳等工作,還在那裡證道一次。
2015年,我們教會的主日學紅紅火火,一些教學道具出自宋弟兄之手。他曾經畫一嘟嚕葡萄,然後貼在紙板上。2015年聖誕節布道會,他幫忙布置會場。
過了聖誕節,一段時間沒有看到他。倘弟兄說:「宋弟兄生病了,還挺嚴重,我們有時間看看他。」倘弟兄買一箱牛奶,黃弟兄我們三人,來到農林下路他的家裡。他面無血色,眼窩深陷,臉上有一個傷疤。
他說:「我感到胸悶氣短,吐了有一盆子血,就栽倒了。」
我看到屋裡還有血跡。
宋弟兄的屋子,一個單間,大概十平方,後面的窗戶緊閉。我曾經勸他打開透透氣,他說打開不安全,灰塵太多,夏天用空調,更不能打開。屋內沒有水,用水要到隔壁的公共衛生間。他住在二樓,做飯到樓頂。房子是共產黨建政後,仿照蘇聯建的筒子樓,通風透光不好 。這個房子現在還歸廣東省委管,原來分給他的姐夫。他的姐夫是南下幹部,49年來到廣州,廣東省委的處長,他的姐姐做護士。他姐夫大老粗,沒有文化,思鄉心切,70年代初調回河南農科院任院長,現在90多歲了,他姐姐也90多了,還健在。他們夫婦回河南後,房子就讓宋弟兄住,不交房租,只交水電費、一點兒管理費。
這次大病後,他經常問我:「李弟兄,神什麼時候接我走?」我說:「這個不是你考慮的事,我們的生命氣息存留全在乎主。神做事有定時。」
【徒17:28】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
宋弟兄帶我到農林下路竹絲崗大馬路那裡聚會,認識了梁教授一家人。梁教授退休前任職於廣東海洋大學。梁教授是第三代基督徒。
(梁教授夫婦)
(梁教授的妹妹與我)
2016年11月16號,我在農林下路竹絲崗大馬路那裡聚會,沒有看到宋弟兄。
11點,聚會剛剛結束,徐弟兄給唐弟兄打電話,說宋弟兄不行了。
我們幾個人走過去,宋弟兄靜靜躺在床上,睡著了,永遠睡著了。
徐弟兄,40多歲,梅州人,汕頭大學美術系畢業,曾經在廣州海珠區赤崗做過初中美術老師。
徐弟兄說:「八點多,宋弟兄給我打電話,說他很難受,讓我快一點兒過去。我處理一點兒事,趕過去時,身體已經涼了。」徐弟兄當時在大學城北亭村租房住,距離農林下路比較遠,北亭沒有地鐵站。
上一次宋弟兄吐血栽倒,給徐弟兄打電話,徐弟兄把他送到醫院。宋弟兄西邊200多米就是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出門往西過馬路就到了。
徐弟兄聯繫街道、宋弟兄以前的單位、殯儀館。我行動不便,在屋內靜靜陪伴宋弟兄。
(宋弟兄安靜躺在床上,榮歸天家)
從中午12點到下午四點多,幾乎都是我一個人在屋內。屋內很小,地上有矮凳子,我不能坐矮凳子,想坐床上,宋弟兄在床上躺著,坐在床上,對他不敬,幾個小時,絕大部分時間我站著,太累了,就靠著桌子。快四點,做公益的鄧良老師帶著幾個志願者過來,有兩位志願者我很熟悉,她們兩個經常到大沙,與小朋友一起看書,教小朋友畫畫、電子琴、英語,她們來自潮汕,一個鎮的,廣東農業大學英語系的紀藝晴、馬淑玲,她們兩個在大沙認識宋弟兄。我微信告知鄧老師,鄧老師帶她們過來送老人最後一程。
(紀藝晴與小朋友在大沙教會社區圖書室)
17號中午,在銀河園殯儀館一個小禮堂,舉辦宋弟兄追思會,與會者:宋弟兄的侄子、東山堂的20多個弟兄姊妹,廣州幾個家庭聚會的基督徒、公益組織的鄧老師、紀藝晴、馬淑玲等人。
追思會結束,宋弟兄的侄子宋三對我說:「屋內的東西,你要什麼,自己選。」我說:「宋弟兄的筆記留在大沙教會吧!」
那麼多筆記,我帶不動。過幾天,我聯繫宋三,他說:「剩下的事情交給徐弟兄了。」我聯繫徐弟兄,他說:「筆記放在大學城北亭了。」11月底,紀藝晴我們兩個來到徐弟兄那裡,把宋弟兄生前筆記帶到大沙,有20多本,上面有讀經筆記、聽道筆記。紀藝晴帶走幾本看,以後又帶過來了。
去年,堯穎娟在昆明做支教老師。她2015年來到大沙教會,認識宋弟兄,我們一起吃過飯。她來自江西撫州,華東交通大學畢業。她想看宋弟兄的筆記,我給她快遞幾本。今年夏天,她從昆明回來,又把筆記還給我。
宋弟兄,他2015年聖誕節前發福音單張,在單張釐米夾一元或者兩元紙幣,送給家境不好的民辦學校學生。
他是宋樹森弟兄,1942年出生在鄭州鞏義農村。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
有一天,他還會醒來。
【帖前4:16】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有呼叫的聲音和天使長的聲音,又有 神的號吹響,那在基督裡死了的人必先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