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兩段有關醫生「吃吃喝喝」的新聞,在網絡上掀起不小的波瀾,一個是有醫生「豪飲」一瓶醫用葡萄糖,另一個是幾名醫生在救護車裡吃香蕉。
01
坦白說,這兩個視頻,如果只看畫面,看不出什麼所以然來——醫生確實喝了、吃了,但為什麼要喝、要吃,是不是非得喝、非得吃,無從判斷。
但有一波網友,就是等不了真相,看到什麼都是張嘴就來——「這瓶葡萄糖誰付錢?」「胃口可真好,不能下車再吃?」
「打臉」很快來了,涉事醫生都給出了相應的解釋:
喝葡萄糖的醫生在凌晨四點做完了一檯曆時4小時的腦幹出血手術,又餓又渴,並且這瓶葡萄糖水會計入科室成本,不會讓病人付錢;
吃香蕉的醫生是在執行急救轉運任務,此前從趕赴現場—搶救—給患者裝ECMO—返程,已經經過了近7個小時的高強度體力消耗,並且當時患者的病情已經穩定……
網絡時代,發言容易,於是總有些人異常「踴躍」——命案剛被曝光,就跳出來猜測兇手、行兇原因;動物園獅子死了、老虎痩了,馬上定性「飼養員搞虐待」;明星同臺只要沒被拍到打招呼,「完了,不和」……一張照片、幾秒的視頻,一些人可以腦補出一部電影甚至電視劇了。這麼好的想像力,不去當編劇真是可惜了。
於是,當面對醫生在手術室喝東西、圍著患者吃東西時,這波「偵探」網友和鍵盤俠一秒「上線」,「醫生不敬業」「操作不專業」等等,指責一股腦都來了。若問他們憑啥這麼說?就一個字——猜。
好在,這樣的人只是一小撮,絕大多數人面對這樣的事情,不會這樣惡語相向。尤其是在聽到解釋、知道真相之後,一些人還會力所能及地幫醫生做些什麼——就像有人事後給喝葡萄糖的醫生送去了幾箱飲料一樣。
02
對於醫生,對於這樣一個治病救人的職業,人們應該抱以怎樣的態度和認知?
今年,對諸多醫生來說,是有特殊意義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際,他們逆行出徵,用勇敢、專業、敬業,為整個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彼時,出於對疫情的恐慌,一些醫護人員還遭到了不友好的對待——疫情最嚴重時,他們居住的小區甚至不讓他們回家。
前段時間,抗疫題材劇《在一起》播出,在《方艙》這一集中,很多人是衝著「男神」靳東(飾演胡院長)去的,結果被一個叫「蔡蔡」的小護士圈了粉——因為面對胡院長「有什麼要求,儘管提出來」的表態,她說「我要肥宅快樂水(可樂)」,而胡院長不知道她說的是什麼東西。
按照鍵盤俠的邏輯,他們可能會說:「什麼時候了,不管病人死活,還想著喝可樂!」但龔先生以為,這恰恰是對一個人的還原,就像疫情期間那句很流行的話——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他們是醫生、護士,但他們首先是一個人,有七情六慾,有喜怒哀樂。不管是太累、太困,還是太餓,都會在他們身上發生。如果條件不允許,他們一定會選擇扛著、挺著,就像帶著尿不溼、一天不去廁所,為的只是節省一套防護服。但如果條件允許呢,他們不該及時補充體力,吃上一頓熱飯,喝上愛喝的飲料嗎?更不用說,他們只有保持精力充沛、身心健康舒暢,才能更好地為更多患者服務。
03
他們是醫生、護士,但他們也是別人的孩子、父母、家人。
換個角度看,如果那個凌晨四點才結束工作、只能靠葡萄糖補充體力的醫生,那些忙碌了七八個小時還不能鬆懈、邊照看病人邊吃香蕉的醫生,正是那些動輒「口吐蓮花」的人的家人,他們還會如此吹毛求疵、不近人情嗎?
我們的社會,有一樣東西或許最不可或缺,那便是人與人之間的善意。
同一個鍵盤,有的人敲出的是溫暖、包容,充滿人情味兒的文字;而有的人翻臉比翻書還快,敲出的都是冷漠、尖刻,充滿攻擊性的東西。
網絡時代,說話越容易,越不應該張嘴就來。
鍵盤俠,別再「真相不夠想像來湊」。
猜你想看——
管狗必須先管人,本不該成為一個問題
帶「標準答案」的問卷調查,自愚自樂還得拉上「群演」?
「凡爾賽文學」,不過是「口嗨式」造夢的變體
看到老人的渴望,就沒有什麼鴻溝是不能跨越的
「白菜價」心臟支架來了,歡呼和擔憂為何一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