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孩子最終會成為普通人,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2020-12-19 工人日報

「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近日,清華大學副教授劉瑜在一場演講中的這句話火了,這場名為《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的演講也在各大網絡平臺刷屏,劉教授針對當前普遍的教育焦慮,反思自己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引領、教育孩子,其中很多金句紛紛被網友拎出來品咂——

「在知識儲備的過程中,會形成一種惡性競爭,這也是我們教育的現狀,即『軍備競賽 』模式,它包含兩個策略——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而這種惡性競爭的後果是對女性的傷害,對家庭關係的傷害,對教育公平的傷害。」

「人生的目的並不是越高、越快、越多,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每個人的價值排序不同,不是所有人都願意用舒適、用從容、用輕鬆去交換成功,而追求舒適、從容、輕鬆也未必是什麼罪過。」

劉瑜將自己的教育觀歸納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把沿著孩子身上的獨特性、幫孩子找到喜歡的事作為一個家長的使命。

事實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類似名人大咖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刷屏,引來一波點讚轉發。當然,這一次網上也有些不同聲音,比如就有自媒體針對演講內容回懟——

「清華女教授對不起,我們普通人配不上你的大道理,即使真的是軍備競賽,咱們普通人難道有得選?」

「比起失敗,我們更怕的是連參加比賽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的普通,卻也會竭盡全力帶著孩子挑戰各種不普通的可能性」

……

網友對演講內容熱烈討論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一部分家長對孩子教育焦慮表象下的內心困惑,在經歷被雞娃大軍裹挾、被「資源比拼論洗腦」過後,多數家長還是或多或少心有不甘——「別人報的班我也要報,別人學了我也得學」真就是百分百正確的路徑?一邊是不忍看孩子小小年紀就被各種打雞血而睡不夠、玩不好,一邊卻又缺乏拒絕流水線式教育的勇氣和定力。當教育的「劇場效應」越來越明顯,當越來越多前排觀眾站起來觀影,後排觀眾只能也全程站著才能獲得基本的觀影體驗,對此,很多家長心知肚明,卻無能為力。

欣慰的是,時不時能有人站出來為大家講道理,釐清理想的教育該有的模樣,抑或幫家長們找到心理慰藉,在雞娃大戰間隙做些情緒疏導。但回到現實,家長們在網上握爪點讚、抱團取暖之後,轉身又在給孩子報班搶位中開始了新一輪的激戰廝殺。

教育理念和環境的改變需要一個過程,當下所謂的「教育軍備競賽」,某種意義上說是教培機構、學校和家長多方共築的一座圍城,學校教育的放手為教培機構提供了廣闊的施展拳腳的空間,而家長的焦慮、攀比心理則充當了這場競賽的催化劑。

關於家長的攀比心理,網友這樣一段描述很是貼切——比誰更早翻身,比誰更早出牙,比誰高一點重一點,比誰先學會踩單車,比誰畫的圓最圓。等孩子長大點兒就比幼兒園、比小學、比中學、比大學,比完學歷就比工作、比對象、比收入,臨終了還要在養老院裡比孩子一個月來看自己幾次。

此番描述或許有些誇張,但如龔先生一樣的家長們都能或多或少從中窺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路上,龔先生也時常搖擺不定,卻在某次教培機構「超越同齡人」的話術中如夢初醒——朝一日孩子真的強大到「甩同齡人幾條街」,他(她)會真心快樂嗎?比起為父母爭取滿滿的成就感,孩子內心的豐盈富足才更重要,不是嗎?

這樣的道理,有些人壓根沒想過,有些人心裡明白卻難以做到。一句「勢不可擋成為一個普通人」的走紅,能否撬動時下教育焦慮這塊巨石,或許還得打個問號。畢竟,教育觀念的升級換代,需要更多人日拱一卒的不懈努力,需要為人父母者自我觀念和心態的不斷修行,需要全社會對普通人的尊重與認可,對個人的成長成才抱持一顆平常心。

在說出「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之前,劉教授在女兒滿百天時曾寫下一段話,龔先生摘錄在此作結,與諸位共勉——

「小布穀,願你慢慢長大。

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願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猜你想看——

「甜野男孩」走紅,受益的是美麗家園

那個創造「上帝之手」的人去了,願天堂裡也有足球

「天價便飯」「清華臀姐」紛紛反轉,網絡不是私設公堂之地

哪個醫生不是血肉之軀?鍵盤俠,別再「真相不夠想像來湊」

管狗必須先管人,本不該成為一個問題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8.6《想飛的鋼琴少年》|我們要給孩子成為普通人的權利
    所以,小維特的夢想就是可以成為別人,成為一個普通人。這其實是一件很能引人思考的事情,我們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是否也犯了維特父母這樣的錯誤呢?我們在為孩子做出各種選擇的時候,有真正的想過孩子想要成為什麼人麼?孩子是否真的就想要成為我們希望他們成為的那樣呢?
  • 別一聽清華大學教授說孩子會成為普通人,就不忿,普通人怎麼了
    咱們先來聊一聊劉瑜說的:「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大概是爭議最大的一句話。劉瑜說這句話的語境是這樣的,她的一個朋友說了一句話,被她奉為座右銘。這句話是: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會長成一個普通人。正是這句話把她從虎媽的戰車上解綁了。
  • 中國樓市走入「層級化」,公租房或成為大城市中普通人的最終歸宿
    還有我們熟悉的日本,甚至比韓國要早十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而且我們都知道日本樓市經歷過大崩盤,但如今東京的房價依然是天際一般的存在。這就至少說明一個問題,當樓市因為人口增長乏力結束普漲格局後,高淨值人群會集中流入到超級大城市,而這些超級大城市的房價會不斷的暴漲。這也是一些專家預測北上深這些城市未來的房價會達到幾十萬的原因所在。
  • 金秋表演賽 | 如果,我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
    「應該/不應該接受自己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明日卓爾,八位珞珈辯手將重逢金秋殿堂,在表演賽中傾情呼喚。關於人生,關於意義,或許明晚,會有一種答案。在那之前,不妨先聽聽17位武漢大學辯論隊2020年新隊員,會如何續寫「如果,我終將成為一個普通人——」。
  • 家教警鐘:多數的「雞娃」終將還會是普通人
    家長把好好的孩子變成「雞娃」,歸根結底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精英教育」思想在作祟,也從側面折射出家長的升學焦慮和就業焦慮。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成才,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期望歸期望,家長在對孩子教育問題上,更多的還應是面對現實。
  • 《酒神小姐》死亡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
    女人65歲了,孑然一身,從事著社會最底層的工作,可是,對待萍水相逢的小男孩,她有著發乎本性的愛護之心:一個小男孩獨自活動好像會有危險的。男孩的媽媽因為傷人被捕入獄,素英抓住這機會傾力照顧男孩。把他領回家後,發現他的胳膊受了傷,流著血,她蹲下身,用創口貼給他包紮時,突然自問,是啊,我為什麼要把你領回家?
  • 福利檔 | 幸好,最終,我們活成了想要的普通人的樣子
    我從前覺得這是一個XX:不在一起能有多幸福,時刻掛念一個夠不到的人能有多美好。◆ ◆ ◆普通人的不普通Element Pictures是愛爾蘭一個電影公司,出版的這部12集連續劇《普通人》於2020年4月29日正式播出。播出不到一周時間,油管和其它渠道都對它充滿了讚譽。我們可以看到豆瓣評分也是很好。
  • 《犯罪現場》:善惡只在一念間,普通人也會成為犯罪者
    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汪新元這個角色並不是純粹的惡人,他做的事情雖然不是好事,但是都有明確的目的:搶劫金店,是為了讓小弟們過上安定的生活,比如團隊裡有個小弟即將做爸爸了,總得有錢養孩子吧?在小弟莫名被殺後,作為通緝犯哪怕冒著被警察抓住的風險,也想獨自找出真兇。
  • 我們曾如此相愛,最終還是不得不分開
    但是,相愛的兩個人並不一定會相守一生,因為各種因素的存在,兩個深愛的人也有可能相互傷害,無法再次深情擁抱。1.我們曾如此相愛,最終還是不得不分開韓國明星安宰賢和具惠善轟動一時的離婚事件,你或許聽說過。作為都是當媽的人,我知道這對她意味著什麼。被傷害了,不敢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委屈了,還要在孩子前面雲淡風輕。強迫自己堅強,榨乾了瘦小的她最後幾滴養分。直到跟我和盤託出,肆意發洩,才活過來幾分。我既心疼又憤慨。
  • 陳家琪:我們最後所不得不面對的到底是什麼?
    自己裝出的這種「與己無關」的樣子(當然看見蠟燭、花圈,聽見久違了的「漢罵」,看到窗口的標語和人們對遠道而來的醫護人員的感激之情還是會讓人淚流滿面),也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偽裝而已。但就理論上的偽裝而言,自己最後所不得不面對的到底是什麼?這個「什麼」就指的是使你不再好繼續偽裝下去的東西。這個東西是什麼?
  • 懷孕的媽媽說「我討厭孩子,但不得不面對TA的到來」
    看到你的文章裡說自己是一個很冷的人,好巧,我也是,從小不喜歡煽情,從小討厭孩子。但是我不如你堅定,討厭孩子,卻還是身不由己懷孕了。結婚後一直想要丁克,老公也同意,奈何幾年過去,還是架不住身邊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的輿論壓力懷孕了。但是知道自己懷孕到目前2個多月,我不僅承受著身體上孕反的折磨,還承受著精神上討厭孩子卻不得不面對TA到來的現實。
  • 日本BBC紀錄片揭開殘酷真相:我們的孩子終將平凡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裡的這句名言,揭露了殘酷的生活真相。但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不願就這樣繳械投降,不甘心、不服輸,是我們骨子裡最後的倔強,於是我們把目光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連孩子的媽媽蘇女士在接受採訪時也說,她準備再開兩年飯店就不開了,擔心孩子在如此環境中長大,只對炒菜感興趣,這樣的話,孩子就廢了……蘇女士和部分網友的話再明白不過,在他們的潛意識裡,炒菜是不務正業,孩子當廚師是沒有出息的。天下父母的心情都是一樣的,都不希望孩子將來成為普通人,孩子的未來應該具有高學歷,出類拔萃,頂天立地……
  • 《伊卡狛格》:愛與勇氣是面對真相的力量
    從魔法世界到童話世界,《伊卡狛格》與羅琳的風靡世界之作「哈利·波特」系列並無情節關聯,敘事背景也截然相異,而對正義力量的解構途徑卻頗為相似:一方面揭示權力、欲望、鬥爭對真相的破壞,一方面在愛、勇氣與磨難中求證真理,最終帶領讀者抵達光明、崇拜正義。如羅琳在序言中所說:「如果你足夠勇敢,就翻開這本書,閱讀這個全新的精彩故事吧。
  • 《真相捕捉 第一季》普通人的命運
    這個男主更像是普通人,雖然當過兵有體力優勢,可是在強大的權利面前不堪一擊。男主也想過反抗,拼盡力氣去尋找真相,可卻陷入一次次更深的陷害之中,最終也只能以自己的自由妥協。或許編輯向我們展示作為普通人的無奈,命運永遠操縱在當權者的手中,男主說過,「 I am so tired of believing people",歷經數次生死逃亡,怎麼能不累?
  • 《正常人》奮力成為「普通人」
    他在學校裡並不和她打交道,他們倆秘密交往——而她默許了這一切的發生。 兩個孤獨又脆弱的孩子相愛,他們彼此珍惜,卻不懂得如何珍惜。成長的過程中伴隨著巨大的、對於自我的猶疑和不確定。於是它們都如豌豆公主的睡床,彼此折磨。 我看的時候無數次心中尖叫,人生難遇知己,為何要這樣反覆試探,彼此誤解啊。後來我想,這就是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 《沉默的真相》高開炸走,江陽為什麼打動我們?
    這十年,為了還死者一個清白、讓世界知道一個真相,他從前途一片光明的少年郎成為了行李箱裡的一具屍體。一個人最珍貴的是生命,而他為追求一個沉默的真相付出了自己最寶貴的一切。但也正是這種「傻」,讓我們動容。今天我們不展開劇情,因為這部劇沒有龐雜的人物關係,也沒有繁瑣的謎團,只想說說江陽打動你我的那些小細節。
  • 這部電影給我們揭露的真相:如何讓孩子快樂成才?
    回到家後,女鄰居進入家中,希望Frank將孩子找回來,而此時的Frank表示,Mary對他說,即便德國脫歐了,還是會發生世界性的經濟衰退。而他面對侄女的這句話,三個小時都沒能說出話來。原來,這是個極其聰明的小孩。聰明到何種地步?
  • 「體操公主」軍事化育兒引爭議,網友:註定我們的孩子是普通人
    最近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看到「體操公主」劉璇軍事化的育兒方法,不少網友在彈幕感慨:註定我們的孩子是普通人。而有的網友也擔心:這樣的方法是否過度控制孩子了?面對不少人提出的質疑:「控制欲太強」「過於精細的教育孩子,只會害了孩子」......她卻感到困惑,就這?「我只是用一半運動員的標準來當媽媽。」
  • 面對「危險」的青春期孩子,家長要會做這件事…
    《最強大腦》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家孩子資質平平,孩子的未來該怎麼發展? 面對神獸加強版的青春期孩子,父母該怎麼辦? 面對孩子成長路上的一些關鍵選擇點,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幫助家長? 我們今天就把家長們的育兒困惑都提給了她。
  • 後真相時代:新聞反轉成常態,我們如何拉近和真相的距離?
    2018年,一個在遊泳池打孩子的視頻受到眾人的關注,輿論一邊倒的譴責打孩子的一方時,當事人安醫生受不了壓力選擇自殺,這個時候才有人開始重視事件的整個過程,孩子被打是因為做出了不當的行為。打孩子的視頻只是整個事件的一部分,然而大眾卻片面的猜想原因,原本無辜的人成為被攻擊謾罵的對象。我們面對熱點新聞時,如果不注意事件描述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就容易發表偏激的觀點,造成對信息的誤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