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躺癱說,
1
如你所知,古人也是要躺著的。
只不過,正式的場合,人們不用「躺」這個字。因為這個字啊,忒俗!
俗到什麼份兒上呢?「躺」字在《康熙字典》裡都是不收錄的,而且也不入詩,只是在明清小說使用口語的場合裡,會有所出現。
而且一般是兩個場合:要麼是《水滸傳》「只見遍地都是血粥,兩個屍首躺在地上」這樣的,要麼是《金瓶梅》「令婦人橫躺於衽席之上」,做那些「沒樣子」的事。
皆因為「躺」字本來就取「身」、「尚」之意,而「尚」的本意是攤開身體,光從此點上來講,這是個非常規、不算太雅觀的動作。《詩經》有雲,「尚求其雌」,講的就是鳥類求偶時盡力張開羽毛的形貌。
所以,以前的人們,躺著也不說躺著,而是說「臥」。這就是個好詞了。
2
「俯首曰臥」,所以「臥」的核心內涵是「俯首」,而不是「平躺」。
比如「憑几而臥」,雖然這姿勢我們中午在辦公室午休的時候都會採用,但是聽起來卻多了一些運籌帷幄、俯瞰天下的味道。
所以陸機在《輓歌詩》中寫道,「測聽陰溝湧,臥觀天井懸」,仿佛死者躺在土裡也在傾聽天下、關懷宇宙,這就很好聽。
所以諸葛孔明自號「臥龍」、「伏龍」,「臥」不僅有生機,而且更有審時度勢、伺機而動的積極內涵,要是自比為「躺龍」,那就很醜了,又懶又沒樣子。
3
不過,驕傲的現代人就不吃這一套了。不僅要「躺」,而且還各種「躺」,花樣「躺」。
比如在人生灰暗的時候,基友yyz鼓勵我說: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躺下!——我懂,他的意思是,有舍才能有得,不管能不能得,先舍了再說!也是一種大無畏的神經嘛。
人生需要多元倒是真的,不能老是緊繃著,休息就是休息,連睡覺的時候都在警覺的人,那他一定神經衰弱。
於是光是「躺著」就又不夠了,現在的風潮是——「癱著」。
本意當然是自嘲。癱,「筋脈拘急麻痺不仁也」,敢用這種病字偏旁的字來形容自己,沒有一顆大心臟是辦不到的。
他人笑我葛優癱,我笑他人看不穿。「癱」是處亂不驚,「癱」是放漫曠達,「癱」是一種富貴範兒,心境恬淡的人自然會懂。
所以,詩人當中,只有像白居易這樣的人生贏家,才懂得「癱」的真諦,早在一千多年前,怹就悠然寫道:
「身適忘四支,心適忘是非。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
附:
《隱几》
白居易
身適忘四支,心適忘是非。
既適又忘適,不知吾是誰。
百體如槁木,兀然無所知。
方寸如死灰,寂然無所思。
今日復明日,身心忽兩遺。
行年三十九,歲暮日斜時。
四十心不動,吾今其庶幾?
心適忘是非,默默推此篇。
訂閱號:kenengdeshuq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