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問,一家『賣了六年榔頭』的公司要怎麼做內容。其實我們一開始也恐懼,心裡沒底。」接受媒體採訪時傅盛坦言。不過他認為,公司的轉型沒有外界看來那麼激進。
文|二水水
獵豹主辦了臺灣第一屆直播產業大會,從場館天台的草坪上可以遠遠望見雪豹科技辦公室所在的101大樓。
雪豹是獵豹全球業務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去年此時,36氪作者在這裡和雪豹董事長 David Wu 聊的還是工具、網絡安全和全球化策略。今天的獵豹依舊在談出海,但扎著粉色領結出現在會上的傅盛,掏出小米 MIX 卻是想演示他們最新推出的直播產品Live.me。
「大家都在問,一家『賣了六年榔頭』的公司要怎麼做內容。其實我們一開始也恐懼,心裡沒底。」接受媒體採訪時傅盛坦言。不過他認為,公司的轉型沒有外界看來那麼激進。
內容戰略在獵豹內部被提起,是去年的事。大方向是明確的:在通過工具積攢了 30.99 億次下載、6億月活用戶後,獵豹需要通過內容來把用戶持續留在產品矩陣內,從而擴大廣告收益。但傅盛並沒有立即 all in 其中。
就像野獸捕食,面對內容這塊肥肉獵豹一開始選擇觀望。「我們先投了幾支團隊,包括法國的新聞內容推薦應用News Republic,還有短視頻社區 Musical.ly。」獵豹副總裁、Live.me產品負責人何雁丹表示。
最終撬動獵豹高層下注的是 Musical.ly 的驚人表現。這個蝸居在魔都只有十幾人的小團隊裡沒有一個外國人,卻把產品推上了全美 iOS 總榜第一的位置。
「Musical.ly讓我們看到華人產品在美國市場中也能成功。」隨即,何雁單放棄了手頭管理的所有業務線,包括團隊規模破百的Clean Master,帶了 10 個人投入到 Live.me 的開發中。
「也只有你們敢碰美國市場。」李學凌對傅盛說。YY的 BIGO 選擇從東南亞起步。當時擺在獵豹面前的路有兩條:直接出海,或者先在國內積累經驗再向外輻射。
進入國內市場勢必要和風頭正勁的映客、鬥魚形成正面碰撞,再加上花椒、虎牙等玩家紛紛湧入,百播大戰一觸即發。為了避免過度損耗,獵豹決定直接在海外上線。
不過海外的局面也不輕鬆。Live.me上線前一個月左右,移動直播鼻祖 Meerkat 在 Facebook Live 和 Twitter Periscope 的圍剿下被迫宣布放棄直播業務。而離得近的東南亞市場,也被 YY 的 BIGO 搶了先機。
其實對獵豹,或者大多數中國公司來說,從文化差異沒那麼大、開發程度沒那麼高的東南亞地區入手會是那個相對簡單的選項。很多公司也確實是這麼操作的,類今日產品是最典型的例子,僅就印度與東南亞而言,APUS 加入了新聞推送,友盟聯合創始人陳彧堃創建News Dog,還有36氪曾報導過的365 News、Dunia……包括獵豹自己,首款內容出海產品 InstaNews 打的也是印度市場。
但這次傅盛決定先啃最難啃的部分。今年四月,Live.me率先在美國市場上線,八月進入臺灣,目前實現了全球 50 個國家的覆蓋。
「復盤過去六年,我認為我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就是在公司最小的時候先做了美國市場。現在獵豹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美國。」傅盛說,「直播也是,我們先做基礎設施好的地方,在發達地區積累出文化勢能後再降維打擊。」
海外直播裡的一股清流上線半年,下載量超過千萬。獵豹對 Live.me 的表現是滿意的。
漂亮數字背後有兩個核心原因,一是獵豹產品矩陣的流量支持,讓 Live.me 可以穩步冷啟動;另一面則是「中國特色模式」在美帝開始發酵。
美國不存在打賞文化,當中國土豪已經在直播間裡刷了無數輛遊艇,Facebook 和 Youtube 也沒有上線禮品功能。不少人都將這種現象歸因為美國市場沒經歷過 YY 時代的培育,但何雁單認為這本質上是西方巨頭與秀場產品的落點差異所致。
巨頭關注的是內容,秀場關注的是人。
要留住人,設置激勵機制是最簡單有效的辦法。這無關文化差異,放到哪裡都適用。Live.me 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一點一點將其它平臺上的網紅、主播吸引過來。現在 Youtube 上的真人秀明星Roman Atwood、遊戲主播 Markiplier 都在 Live.me 上擁有自己的直播間。
獵豹把用工具洗進來的流量分發給紅人,而紅人自帶的流量讓 Live.me 進入正循環。有一次 Roman Atwood 在 Live.me 上直播跳傘,觀看人數有十幾萬。
至於這層利益紅利能持續多久,傅盛與何雁單的觀點頗為一致 —— 短期內 Facebook 與 Youtube 並不會開通打賞。「拿 Youtube 來說,直播功能是淹沒在內容裡的,想要它顛覆整套做內容的理念很難。」
與此同時傅盛認為,直播行業與遊戲、或者電視臺產業分布類似。就像有了湖南衛視還能有浙江衛視、東方衛視一樣,一個直播平臺沒法抓住所有流量,「我們也不是奔著做最大的、唯一的目標去做直播的,內容領域不太有壟斷性產品。」
用技術衝破文化壁壘傅盛講過一個關於招人的故事。
在人才招聘上,他作為一家做工具軟體的公司 CEO 去邀請人才,別人不願意加入。但獵豹說做機器人做人工智慧,就會打動一些人,「因為這是他們的夢想,他們甚至可以損失一些薪水加入」。
今天獵豹高調進軍內容領域,並不意味著他們調轉槍頭放棄AI。相反,作為內容領域裡的新手,技術是他們最善於築造的那道城牆。
InstaNews就是在這種思路下誕生的產品,想要向用戶精準推送他們喜歡的信息,背後主要依靠的是機器的行為讀取能力。而看似簡單的直播,技術底層也有幾道固定流程:從主播方的聲音、圖像採集開始,然後進行美顏、降噪等預處理,接下來到編碼,再經過 CDN 等形式的傳輸到達伺服器端,完成處理解碼之後內容才在前端顯示。
提供直播技術解決方案的公司36氪介紹過不少,包括「ZEGO即構科技」、「星雲視頻雲」等等。正因為產業趨於成熟,獵豹並沒有包辦 Live.me 的全部技術工作,可以外包的都交給第三方負責。而獵豹的技術能力主要投入到了「那些合作夥伴沒法解決的地方」。
傅盛舉例,為了規避踩線內容,防止劣幣驅逐良幣,Live.me 開發了內容自動審查技術。而他們正在嘗試用技術解決更根源性的問題 ——
現在 Live.me 上不同地區間的直播內容還是割裂的,美國用戶沒法聽懂日本主播在說什麼,也就談不上有實質意義上的交互,因此即便產品已經在全球範圍鋪開,卻很難產生聚合效應。
「大膽設想下,或許未來我們能開發出一種技術,把直播內容實時翻譯成用戶看得懂的語言。」傅盛把賈伯斯搬出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吃烤肉的土耳其青年也喜歡用 iPhone。我們相信好產品所產生的穿透力,能極大程度戰勝所謂的文化壁壘。」
推薦閱讀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李明遠百度十二載:兩度來而風光,去而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