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談閱讀特輯——赫爾曼·黑塞

2020-12-24 騰訊網

名家談閱讀

赫爾曼·黑塞

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

德國作家,詩人。

代表作有《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赫爾曼·黑塞,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壽85歲。

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遊戲》等。

赫爾曼·黑塞

真正的修養一如真正的體育,同時既是完成又是激勵,隨處都可到達終點卻從不停歇,永遠都在半道上,都與宇宙共振,生存於永恆之中。它的目的不在於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而在於幫助我們找到生活的意義,正確認識過去,以大無畏的精神迎接未來。

為獲得真正的教養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像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這條路永無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它走到頭;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麼時候將哪怕僅僅只是一個文化發達的民族的全部文學通通讀完並有所了解,更別提整個人類的文學了。

然而,對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傑作的深入理解,卻都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不是因為獲得了僵死的知識,而是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

對於我們來說,問題不在於儘可能地多讀和多知道,而在於自由地選擇我們個人閒暇時能完全沉溺其中的傑作,領略人類所思、所求的廣闊和豐盈,從而在自己與整個人類之間,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動聯繫,使自己的心臟隨著人類心臟的跳動而跳動。

這,歸根到底是一切生活的意義,如果活著不僅僅為著滿足那些赤裸裸的需要的話。讀書絕不是要使我們「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們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虛假的慰藉來麻痺我們,使我們對無意義的人生視而不見,而是正好相反,要幫助我們將自己的人生變得越來越充實、高尚,越來越有意義。

今天也要認真閱讀呀~ヾ( ° ° )

End

相關焦點

  • 赫爾曼·黑塞:書的魔力(節選)|赫爾曼·黑塞
    今天頭條,我們向大家介紹了一位持續 40 年時間,一直拍攝閱讀者的攝影師,以及他的作品。
  • 草堂讀詩|故事:赫爾曼·黑塞《七月的孩子》
    剛剛大家聽到的是赫爾曼·黑塞的詩作《七月的孩子》,譯者是錢春綺。赫爾曼·黑塞,是德裔瑞士詩人、小說家,雨果·巴爾稱黑塞為德國浪漫派最後一位騎士。黑塞熱愛大自然,厭倦都市文明,作品著重在精神領域裡進行挖掘探索,無畏而誠實地剖析內心,因而具有心理的深度。
  • 赫爾曼·黑塞:書的魔力
    當然從某方面來說,隨著我們長大,學會閱讀,習得新技能給心靈帶來的震顫也逐漸消失,而變成僵硬的習慣,魔法一樣的東西如今不過是乏味的日常。這美妙的技能變得越來越「理所當然」。但是,沒有人能像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德裔瑞士作家兼畫家,赫爾曼·黑塞(1877.7.02—1962.8.09)那樣,賦予文字卓越的魔力。
  • 赫爾曼·黑塞詩歌《寫在沙上》
    赫爾曼·黑塞詩歌《寫在沙上》 2020-06-23 20: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赫爾曼·黑塞:我孤獨,但不為寂寞所苦
    赫爾曼·黑塞的《堤契諾之歌》內容精選赫爾曼·黑塞對於人世,對於生命,赫塞總是既冷靜
  • 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1952年信件新譯,談禮物與中國詩歌
    1877年7月2日,赫爾曼·黑塞誕生。今天,是這位德國作家、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143周年誕辰紀念日。黑塞是一位與東方、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精神聯繫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東西方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同時,在他在世之時,他還收到世界各地讀者的諸多來信。而他也在百忙之中寫了回復。
  • 【為你讀書】赫爾曼·黑塞《夏日終曲》:許多美好事物等待著我們
    赫爾曼·黑塞《夏日終曲》| 第66期本欄目由醇色電臺出品「赫爾曼·黑塞《夏日終曲》」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黑塞的詩有很多充滿了浪漫氣息,從他的最初詩集《浪漫之歌》的書名,也可以看出他深受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的影響,以致後來被人稱為「德國浪漫派最後的一個騎士」。◆ ◆ ◆《夏日終曲》今年的仲夏似乎不會如此狂野,不會擁有如此戲劇性的結束;雖然仍有可能,但這回它仿佛想要不緊不慢地壽終正寢。
  • 蔣方舟:在最孤獨迷茫時看黑塞的《荒原狼》
    蔣方舟(資料圖) 編者按:「讀書已成了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公開自己的「閱讀書單」,並深情講述了閱讀對人生的重要意義,「讀書可以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之氣」。
  • 探尋自我 | 赫爾曼·黑塞
    ——黑塞他對渴望被拯救的大眾說:「我不能回答您的問題,我自己的問題我都不能回答。我和您一樣在殘酷的生活面前束手無策,感到壓抑。然而我相信,荒誕可以克服,辦法就是我總是給我的生活以意義。我想我對生活是否有意義沒法負責,但我有責任把我自己只僅有一次的人生過好。」
  • 名家談閱讀特輯——董卿
    名家談閱讀 今天也要認真閱讀呀~ヾ(◍°∇°◍)ノ゙ End
  • 豆瓣9.0分|《荒原狼》,赫爾曼黑塞帶你來一場和自己內心的對話
    前言:讀《荒原狼》是因為一次課程的作業,選到了這本書,也是我讀赫爾曼·黑塞的第一本書,深深被書中的內容吸引,讀得停不下來,用了一個下午讀完了整本小說。《荒原狼》受到了全球青年人的喜愛,對於喜愛它的讀者來說,人們在書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本書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次心靈之旅,是一次和自己內心的深度對話。原來那麼多人都和黑塞一樣,內心住著一頭「荒原狼」,每天和自己體內的「狼性」做著抗爭,不知道哪一天這「狼性」就會不受控制突然跑出來。
  • 赫爾曼·黑塞《荒原狼》:願我們都能與自己和解
    作者 l 古道漫漫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194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荒原狼》是黑塞中期創作的代表作,亦是他創作生涯的裡程碑。該小說一經問世,就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多個國家出版。
  • 赫爾曼.黑塞《德米安.彷徨少年時》:願每個少年不再迷茫
    赫爾曼.黑塞,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德國作家,詩人,被譽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他的作品深具人文關懷,著重探討人的精神成長和自我發現之路。蔣勳曾這樣評價過他,「黑塞的文學可能影響了整整一代的青年走向追尋自然、流浪、孤獨,追尋自我的覺醒。」
  • 改編老電影《荒原狼》,看懂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的孤獨哲學
    我是小樹,今天跟大家聊一聊我大學裡最喜歡的作家赫爾曼黑塞.遇到黑塞是大一在圖書館借書的時候,管理員桌子上摞一堆書,在管理員掃書的時候,順便在書桌上拿了一本《荒原狼》。從此開始了我大學四年讀赫爾曼黑塞的時光。隨後自己就去找了這部電影來看。
  • 赫爾曼·黑塞:一個已經消逝的德國
    不過我還是談了《阿布•臺爾凡》,我記得還談了《德勞姆林》。其間,他也東問西問地問及我的旅行,還相當詳細地打聽了我的家庭情況。我早就準備好向他提一個問題,一個請求,可是一直等到訪問快結束時才有勇氣提出來。我說,他住在斯圖加特已近四十年,肯定認識也住在該地的埃杜阿特•默裡克,能否給我講講有關默裡克的事呢。「噢,默裡克!」他笑了。「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他。」
  • 從赫爾曼·黑塞看婚姻:活出自我的女性,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文/淳于朵引言:作為「德國浪漫派的最後一位騎士」,赫爾曼·黑塞的所有文學作品,都值得當窗靜坐,細細品讀。他的寫作主題通常分為兩種:其一是愛情與悲劇,其二是孤獨與人生。此後幾年,聚少離多的婚姻生活,黑塞脆弱敏感的神經以及妻子不斷加重的抑鬱,使夫婦之間的各種矛盾越來越突出,兩個人都倍感痛苦,黑塞乾脆想盡一切辦法疏遠瑪利亞。
  • 黑塞與傅聰 | 「我真想親眼見到這位天才橫溢的中國人」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年7月2日~1962年8月9日),德國作家,詩人。主要作品有《荒原狼》《德米安》《玻璃球遊戲》等。1946年,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赫爾曼·黑塞蒙塞一生探索宗教、哲學、文學,也熱愛繪畫和音樂,尤其崇敬蕭邦。1960年,83歲的黑塞在電臺裡聽到傅聰演奏的蕭邦作品,欣喜若狂。
  • 拜訪詩人 | 赫爾曼·黑塞
    Judy Chicago at Jessica Silverman/ 赫爾曼·黑塞 /張佩芬 譯我認識的名人不多,相識者大多是泛泛之交,我從不曾訪問他們,也很少受他們影響。我在這幾年中閱讀拉貝的作品超過了一打,對他產生了極為深切的尊敬之情。拉貝是1850年至1880年這個時期德意志真正惟一的詩人,耽於幻想的寓言家,強硬的批評家,是一個對他的人民既嚴格又有情感的人。除了這些可敬的品質,給我更為深刻印象的是他那種潛藏的幽默。
  • 赫爾曼·黑塞:堤契諾夏天的日與夜|每日讀第16期
    」摘自|赫爾曼·黑塞《克林格梭爾的最後夏天》親愛的,讓我們手持夏之焰火文|赫爾曼或許,兩三年後可以再談。有些作家每年總是讓無所不知的媒體做了如下的類似報導:「偉大劇作家某先生,目前正在萊茵河畔的田莊裡編寫一齣喜劇,該劇將以最新的題材作為背景……」對此,我總是既佩服又驚異。如果在創作時,報紙預先報導了我的作品名稱和內容,那麼我一定會將稿子丟進壁爐中燒掉。
  • 一封信:黑塞給傅聰
    一年後,83 歲的作家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 )通過一臺收音機聽到了傅聰演奏的蕭邦音樂。他興奮又感動,隨即寫了一封《致一位音樂家》的公開信,全文如下:一次聆聽收音機時,我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是播放蕭邦樂曲的晚間音樂節目,演奏者是位中國鋼琴家,叫做傅聰,一個我從未聽過的名字。對於他的年齡、教育背景或他本人,我一無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