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陪兒子來做心理輔導,兒子上初中,正處在青春期階段。媽媽訴苦說,自從兒子進入初中,個子長高了,體重增加了,外形看著越來約像個大人呢,可是做事卻沒有分寸,很幼稚,像個小孩子。在學校和同學關係不好,回家後總纏著媽媽,媽媽說,兒子常常會從「性的角度」來冒犯媽媽,有時候會忽然摸媽媽屁股或是胸部,有時候還掐媽媽乳房。這讓她既尷尬又反感。她對兒子罵過也打過,但兒子屢勸不改,有時候會對媽媽說「對不起」,但是又說「控制不住」,這甚至讓他害怕和兒子單獨相處。媽媽來求助的原因就是很想知道,兒子這樣做是因為他長大了,還是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會這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我們通常以為,這是孩子在青春期的一種特殊表現——性攻擊,其實,背後還有更多的原因。
而諮詢師觀察到,媽媽的訴說中一直未提及爸爸,好像家庭裡缺失了一個人,這個家庭的丈夫和父親呢?
所以諮詢師問:「那他爸爸怎麼看這種情況?」媽媽:「他已經五年沒有在家裡住過,我們一直兩地分居。他在外地上班,很少過問孩子的事,僅僅是把工資交給我。」諮詢到這裡,我們看到,這是個兩地分居的家庭,媽媽和兒子一起生活。對於一個妻子來說丈夫已經五年沒有在家裡住過,這是一個寂寞同時焦慮的女人,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兒子身上,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她自己身心匱乏,身體的渴望甚至連自己都忘了。但是,那個和她相依為命的兒子卻時刻感知,時刻糾結其中。既心疼媽媽又愛媽媽的他,很想安撫媽媽,又無力掌握分寸。媽媽無微不至的關愛讓孩子沒有成長的空間,也不會和同學們交往。兒子生活中沒有能夠模仿的男人,沒有榜樣的力量,甚至不知道如何尊重女人和媽媽。
於是他用自己的方式笨拙的表達著對媽媽忠誠的愛,因為兒子發現媽媽是那麼的需要愛,她早已讀懂了媽媽的需求,其實他再用挑逗曖昧的行為說:媽媽,我是男人,我來代替爸爸,我來安慰你,你不要難過。
中年女人的身心一直是饑渴的,滿心幽怨無法抒發,她潛意識裡非常需要男人的愛和慰藉。可是,她與兒子的互動中,以受害者的身份呈現的問題,其實是想要找回丈夫,兒子問題越嚴重,爸爸的教育責任也越大。
當兒子在諮詢師的引導下,說出:「媽媽我是男人,我愛你,我來代替爸爸,給你作伴,安慰你,你放心,咱家還有我一個男人呢。」
媽媽突然間就哭了,兒子看到媽媽流淚了,抱住媽媽也嚎啕大哭,那哭聲既有對媽媽的哀怨,又有對媽媽的心疼。
媽媽又在哭什麼呢,哭那個委屈的自己與混亂的家庭關係!
這就是家庭角色混亂、家庭角色缺失帶來的問題,所以,一個家庭中,媽媽在左,爸爸在右,孩子在中間,每個角色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果一個角色缺失,另一個角色就會想著替補或者代替,就會產生角色混亂,整個家庭系統就會處於一種失衡狀態,家庭問題也就開始出現了。
如果你正在閱讀這篇文章,希望讀文章的你,能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不管家裡養育的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我們請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夫妻關係融洽,家庭角色正確,這時候,可能,我們不用擔心孩子會出現什麼異常的行為了。
而如果你的家庭也正發生著,爸爸缺失或者媽媽缺失的現象,那麼,我們就要調整家庭關係,意識到孩子的不容易,儘可能的創建良好的家庭氛圍,找回缺失的角色。
最後,正如大家的感悟,人只有自己愉悅,滿足,孩子才可能被影響,身心才能成長的健康。如果我們像文章中的這位媽媽,把兒子的行為解讀的比較混亂,沒有意識到是自己的問題,是家庭的問題,一味的打罵孩子,就可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