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出現心理問題,大一點就好了,是真的嗎?

2020-12-22 愛教育的花兒

前幾天和認識的一位媽媽聊天,她兒子馬上就19歲了,從去年四月份休學在家至今,今年的高考沒有參加。

她說現在自己也已經平靜了很多了,焦慮少了很多,對孩子的學習也放下了,孩子玩遊戲也不再嘮叨了,現在孩子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他想玩遊戲就玩,他想睡覺就睡覺。偶爾他覺得在家裡太悶了,他們一家三口就出去旅遊了。

她說感覺現在一家人的關係好了很多。最後她長嘆一口氣說:「熬唄,孩子再大一點,應該就好了「。

這樣的話,我聽過很多,很多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媽媽們經過了各種折騰發現孩子還是去不了學校,或者即便是去了學校也不好好學習,媽媽們會在精疲力竭後,說:」熬吧,孩子大了就好了「。

也有一些媽媽回想自己的青春期,也有鬧騰但最終也長成了自己現在還算上進的樣子了,起碼沒廢掉,所以也覺得慢慢地等吧,專家不都說:」靜等花開「嗎?

孩子再大一點就好了,是真的嗎?

樊登在讀書會中曾經講過這樣一種性格的人:溺死型人格。是指那種被人摁住頭在水裡,不斷地給他說:」你再忍忍,等你上了高中就好了「」等你上了大學就好了「」等你工作了就好了「」等你有了小孩就好了「……

結果他進了大學,參加了工作,有了小孩,非但沒有發現一切都好了,反而覺得一切都沒好。

於是他進了大學,就瘋狂地玩遊戲,因為在高中父母告訴他,等到了大學就能放開玩遊戲了,然後就被退學回家了。

還有的勉強進了公司,總想指揮別人,因為父母告訴他,大學畢業後你就徹底自由了,公司隨你調,工作由你定,你覺得不滿意就可以」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所以他們也就不斷地離職,不斷地找工作。一份工作就幹三五個月。

我同事的兒子今年9月份本該上大二了,在報名前一個月(今年因為疫情,在家的時間比較長),他給他媽媽說,自己不去上學了,學不懂。他媽媽萬分震驚,「怎麼會?」

她是單親媽媽,從孩子小學二年級時就和孩子爸爸離婚了,獨自帶著兒子,至今沒有再婚,她是那種典型的「再等等,孩子大了就好了」。

孩子小學畢業了,孩子初中畢業了,孩子考上大學了,同事在拿到孩子通知書的那一刻堪比範進中舉,她激動地請公司的同事吃飯,她喜極而泣。我想:熬的滋味不好受。

她花白的頭髮、激動的淚水還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今天孩子卻不去學校了,孩子上的是211大學,屬於他同學中的考的較好的。媽媽和孩子溝通:為什麼不去學校?孩子說,計算機老師對他有意見,某某同學看他不順眼。這是20歲孩子的理由。

孩子大了嗎?大了,20歲了,好了嗎?沒有!

馬加爵大了嗎?大了,當時已經上大學了,好了嗎?沒有,給父母和其他家庭留下了一輩子的傷痛,希特勒大了嗎?太大了,好了嗎?壞了,給全世界造成了災難。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當然,很多父母對自己的孩子蜜汁自信,「我的孩子,我清楚,他絕對不可能幹壞事」,還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未來交給了老天,「好人有好報,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善良的人」。

《少有人走的路》中,作者派克說,直面問題會使人感覺痛苦,問題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若不解決,就會永遠存在,阻礙心智的成熟。現在承受痛苦,將來就會可能獲得更大的滿足感,而現在不謀求解決問題,將來的痛苦會更大,延續的時間也更長。

許多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束手無策,連續數月乃至數年都無任何舉措,只是一味拖延。還名其曰「靜等花開」,直到孩子錯失了最好的教育時機,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時他們才沮喪地說:「我原本以為等孩子大一些,問題就消失了。但誰知問題一直都存在,而且越來越厲害」。問題拖得越久,就越是積重難返,解決起來自然更加艱難了。

而這些問題正是「認知偏差」的體現!

認知偏差會出現在任何年齡段的人。

如果我們的孩子在青春期未能把認知偏差調整過來,那麼他即便是大了,也好不了。

那麼,我們要如何調整孩子出現的認知偏差呢?

首先,我們要找到孩子在哪些認知上有偏差。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大多數是情緒障礙,而情緒障礙往往伴隨著認知偏差。

在尋找孩子出現的認知偏差之前,我們需要先認識認知,什麼是認知,簡單地說,認知是看待事物的態度。而偏差是偏離了常規。比如有些孩子因為從小被父母嚴格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最好,考試要考第一,否則就是失敗。

所以等他們長到青春期,他們會對自己的成績要求嚴格,此時即便是父母已經沒有那麼高要求了,但他已經把「要做就要做第一」這樣的認知內化到自己的價值觀裡了。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極致。這是典型的完美主義的特點,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孩子會為此不去考試,因為他害怕考不到前幾名。

而常規的認知是:考試只是一種對這段時間所學知識的檢測,看看哪些地方理解掌握了,哪些地方還需要下點功夫去練習和記憶。學習成績也不是衡量做任何事的標準。沒有任何事情是完美的。

那我們如何找到孩子的認知偏差呢?

1.梳理成長曆程

佛洛伊德曾說,3-6歲決定著孩子的一生,雖然這句話對於我們今天對大腦的研究有些過時,但是孩子的兒童期對人生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

孩子從小是由誰帶的,是爺爺奶奶,還是外婆外公,或者是三代人一起住,或者是由爸爸媽媽帶的,然後再去找到撫養者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態度,它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是靈活的還是僵化的。撫養者的哪些性格對孩子的影響較大。

2.觀察日常行為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認真地觀察孩子的行為活動,我們常常會感慨,「這孩子和他父親就是從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足以說明孩子的影子裡有父母的特點,我們要把這些特點找出來,看看這些特點是如何影響孩子的。

比如父親抽菸,男孩子在青春期也會模仿父親抽菸,他認為這是「男子漢」的體現,他要做像父親那樣的男人。這裡我們就能發現,孩子把「抽菸」和「做個男子漢」化了等號,這是錯誤的認知。

再比如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經常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抱怨身邊的人,那孩子會認為這個世界不好,到處都是「不好」的人和事,進而會有厭世傾向,這就是一種對社會的認知偏差,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光明和陰暗本來就是硬幣的兩面。

3.交流溝通

孩子身上的認知偏差常常表現的並不明顯,只有通過不斷地和孩子交流溝通,才能發現隱藏在深處的認知偏差。比如前面所說的完美主義傾向,如果我們不和孩子溝通,只是從表面上認為孩子對成績有高要求,卻沒能發現孩子已經泛化了這個特點,他對任何事情都要追求最好。

通過上面的方法,我們可以找到孩子的認知偏差,為幫助孩子調整它們打下基礎。

其次,調整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找到外力,比如匹配的心理諮詢師,這一點對我們父母來說有點難,因為我們都沒有系統學習過心理諮詢,對於什麼才是匹配的心理諮詢師難以把握,也不知道如何去找。

那剩下就只有一種方法了:父母通過身教言傳來糾正孩子的認知偏差。身教言傳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簡單。但教育本來就不是輕鬆的活,「不經歷彩虹,怎麼見彩虹」,一個人的成長一定傾注了父母持續不斷的努力。

我們還是拿完美傾向做例子,如果你發現孩子有完美主義傾向,同時你也找到了孩子的這種認知偏差是來自與父母親中的某一方,那我們就要從自身開始糾錯,我們在做事時提醒自己,任何事情都不完美,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自己犯錯。先動手做,然後再在行動中優化和完善。

即便是結果並不好,我們也可以從過程中吸取教訓,下一次做時會更順暢。當我們自己在調整的過程中,也別忘記和孩子去溝通這個調整過程,告訴孩子爸爸或媽媽以前太過追求完美,很多事情都沒有去體驗,現在發現了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抽動症患兒為什麼到青春期,會出現比較複雜的心理問題?
    英國韓海兒童心理諮詢中心慧心來源許多家長來到慧心來源,就兒童青春期圖雷特病的一系列問題給出反饋,其中有些是關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沒有辦法交流,說什麼聽不見,抽搐症狀越來越嚴重有些是學習問題「孩子有抽動症,之前很聽話,開始學習積極性下降很多,覺得上學很煩,不想寫作業」。
  • 為什麼抽動症兒童到了青春期,會出現更複雜的心理問題?
    韓海英慧心源兒童心理諮詢中心最近,有很多家長到慧心源反饋抽動症孩子青春期的一系列問題,有的是親子關係方面的,家長「感覺孩子開始叛逆了沒有辦法進行溝通,說什麼都聽不進去,抽動症狀也越來越嚴重了」有的是學習問題「孩子有抽動症,之前很聽話,最近開始學習積極性下降很多,覺得上學很煩,不想寫作業
  • 女孩的青春期心理特徵
    1青春期的女孩心理特點:憂鬱自卑傾向走進青春期,也就漸漸走進了社會成長期,周圍的人、事、環境、氛圍都會影響和決定著1個女孩子的成長與成熟。這時的少女,不再是天真爛漫的小女孩, 無憂無慮的自然成長期已經漸漸過去。
  • 青春期孩子心理障礙掛什麼科
    核心提示:青春期孩子心理障礙掛什麼科?青春期心理問題疏導不及時易引發精神問題,青春期孩子心理障礙掛精神心理科,北京去醫院治療的話,選擇北京德勝門中醫院精神心理科,單純的心理疏導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要檢查病因,對症治療,中西醫藥物結合治療。
  • 青春期叛逆,真的是因為青春期在搗亂嗎?了解原因,才能提前預警
    青春期叛逆,是一個長久不衰的敏感話題。很多青少年出於青春期這個心理過度期,造成家庭混亂和矛盾。電視劇《小別離》裡面的方朵朵就是一個初入青春期的典型孩子。那麼,孩子青春期以後家庭教育中爆發的危機一定是青春期形成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家長沒有真正理解青春期的意義,很多教育知識告訴我們,青春期的孩子自我為中心、自戀、自大、易怒且叛逆。
  • 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出現什麼心理問題?家長們知道嗎?
    但他們都不知道,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性格上都會出現一些小缺陷。網友小花說,在她10歲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她跟著媽媽長大,因為離婚,媽媽就從小對著她說,希望她長大後能有出息,為媽媽爭口氣。在媽媽這種壓力下長大,小花經常就覺得喘不了口氣,她也很想她爸爸,但媽媽不讓她見她爸,當小花想念她爸的時候,她媽都會對她說媽媽的壞話,這樣都讓小花感覺很難過。
  • 青春期哪些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礙讓家長頭痛?
    那麼,青春期哪些精神或心理疾病讓家長頭痛? 心理專家建議:為了改變性別角色模糊或性別偏差,可以請長輩或老師經常與孩子談心、交流、玩耍,同時有意識地安排一些強調或突出性別角色的遊戲或活動。 三、戀愛受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較敏感,此時一些微小的事情也容易引發心理問題,像戀愛受挫、體象煩惱等屬此類。
  • 青春期12~18歲孩子心理發展特點
    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進入青春期的時候,孩子的生理特徵會發生一些變化,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出現一些第二性徵,他們逐漸在身體上開始向成人去過渡,逐漸發育成熟。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會出現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看起來表面上他們什麼都不在乎,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從眾心理很強,特別在意身邊的夥伴同學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於是他們喜歡標新立異,用特立獨行、奇裝異服、獨樹一幟的髮型等方式來宣告自己的獨一無二性,但內心又擔心脫離集體,內心諸多的衝突也會產生。
  • 青春期問題9:「狂飆期」,孩子到底想要什麼?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需要什麼?這個問題總是讓家長們捉摸不透,還有不同程度的惶恐。
  • 電影《大師兄》,淺談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和教育方式
    然而,這都是在生理的角度定義的青春期,真正意義上的青春期遠不止生理上,更在心理上。 步入青春期後的少年少女們,身體快速發育的同時,隨著接受的知識的增加,個人見知和思考能力的提升,自我意識開始冒出萌芽。開始對世間萬物有了自己的認知,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別人的看法。
  • 教育部通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特徵,看完你中槍了嗎?
    文/教育界的領跑再遠的路一步一步也能到達,再近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做出什麼樣的表現,他們的心理特徵是又會是什麼樣的?青春期的孩子們所有的心理特徵是開始注重同齡人之間的交流,獨立性開始增強,自我意識出現升華,對於感情非常的顯著,性別之間的注重與懵懂。近期教育部發布了一則通知,其中說明了青春期的一些心理特點。
  • 男孩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在變化,家長要管好,不然別怪孩子叛逆
    那就是當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各種問題就隨之顯現。尤其是孩子叛逆和比較敏感的性教育話題,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無從下手。②心理變化:男孩進入青春期以後的心理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自尊心變強。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心理快速成熟,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證明自己是「大人」,自尊心方面會變強。
  • 青春期孩子常有心理偏執現象,為避免教育失控,家長需掌握這些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對於青春期孩子來說,他們常會有一個看似很充足的理由,如認為自己能管好自己的事,他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可是到頭來家長會發現,孩子在很多事上並沒有做好管理,只不過是單純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自由,甚至以玩兒為主。當青春期孩子在生活中出現懶散,心思不放在學習上時,家長自然要加以幹涉,但是他們卻不願意接受,只要家長一管就心理特別煩躁。
  • 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是大偵探,你會打壓嗎
    中國青少年發展中心公布的一組調查數據也表明:早戀問題,已經成為青春期親子溝通不暢的主要原因。有57.3%的青少年,曾收到過父母關於「禁止早戀」的警告,41.5%的青少年,因為疑似早戀而遭到過老師和父母責難早戀這個事,在幫主看來真的是要區分群體的。
  • 青少年會出現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家長不要煩惱,看這裡!
    疫情原因孩子們大半年都沒上學,現在疫情好點了,孩子們又放暑假了,大半年沒去上學,很多孩子會出現心理問題,尤其是青少年,讓家長們很頭疼,卻又沒有辦法,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關係,對青少年度過青春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家長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要過度指責,甚至辱罵,這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 李玫瑾教授:孩子進入青春期會出現這幾個信號,家長要做好準備
    也是出現違法犯罪的高峰期。你會發現14歲的孩子,開始偷偷的曠課,15、16歲的孩子開始沉迷於網絡世界,總之青春期的問題接踵而至,處理不好,父母與孩子的隔閡也會越來越深。所以這個階段,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並且採用正確的方法和孩子相處。
  • 青春期少男少女易出現不健康心理,家長們要注意!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孩子的思想也會發生改變,並且孩子正處於身體發育、知識和生活經驗尚不充足的特定時期,故可有不健康的心理表現。我們家長們一定提前了解,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表現。憂鬱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敏感即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作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 為什麼有些孩子青春期會出現叛逆現象?
    在很多家庭中,或多或少會出現孩子叛逆的情況。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都會擔心。但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避免孩子出現青春期叛逆。或者有哪些方法把已經出現叛逆現象的孩子,通過改善不再叛逆了?關於青春期:我們的偏見和誤讀進入青春期後,有很多孩子變得暴躁、不聽話、不努力學習,甚至染上各種吸菸、酗酒的壞習慣。然後許多父母就錯誤地認為,只要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就會變得叛逆。等到自己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許多父母就會像遇到敵人一樣,變得很痛苦。
  • 18歲學霸患上精神心理疾病,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怎麼做?
    18歲學霸患上精神心理疾病,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家長應該注意什麼文/寶寶像洋娃娃學霸小瑞是一名高中生,每門功課成績都非常優秀,名列前茅。從小到大,他都是別人眼中、口中的好孩子。自從上了高中之後,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 心理分析: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越聽話,長大後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心理諮詢師:孩子的性格養成與如何滿足他的心理需求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從事心理諮詢行業近十年。在青少年諮詢案例的總結中,發現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就是——孩子小時候越聽話,長大後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種現象在青少年諮詢案例中佔比較大,也是許多家長困惑不解的問題。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孩子小時候越聽話,長大後越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從孩子離開母體呱呱墜地開始,他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再是母親身體的一部分。雖然作為嬰兒,他無法離開父母尤其是母親而獨立存在,也正因為如此,母親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幫助他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