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安徽省六安市教育局發布了一個公告,主要內容是規範幼兒園的辦學行為,包括辦園秩序、作息時間、保教行為、師資隊伍等方方面面。其中,在規範保教行為的這一項裡,六安市教育局明確提出:
「堅決糾正「小學化」傾向」……「堅決禁止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嚴禁布置文字類家庭作業、組織高強度的機械記憶方面的教育訓練以及任何形式的測驗考試。」
其實,像六安市教育局這樣的規範也好,禁令也好,全國各地的各個教育局不知道已經發了多少了,但是大多都收效甚微。
有時候,管得了公立幼兒園,管不了私立的;好不容易把私立的管了,外面的輔導機構又開始了。
為什麼會出現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現象?這其實是因為背後有龐大的「市場需求」。有很多家長本身就是這種現象的擁護者。
「王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更是很多家長的訴求。有很多人就利用家長這樣的心理,給孩子設置了各種課程,所以,「超前學習」的現象隨處可見。
幼兒園學習小學知識,小學學習初中知識,初中學習高中知識……
大家都在忙著讓孩子爭分奪秒的學習,難道學習就真的那麼一刻一秒都不能耽擱嗎?
幼兒園對孩子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如果在幼兒園要學習小學的知識,那麼乾脆把幼兒園這個階段併入小學好了,反正沒什麼區別了。
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不是,幼兒園有它自己特殊的作用在。
幼兒園是幼兒從家庭到進入學齡階段的一個過渡,給幼兒提供過渡時期所需要的時間、空間和人際環境,讓幼兒身體、智力和心情得以健康發展。可以說幼兒園是小朋友的快樂天地,可以幫助孩子健康快樂地度過童年時光,不僅可以學到知識,而且可以從小接觸集體生活。
有了這個過渡,幼兒才能在進入學齡期以後,更好地適應學習生活。
現在的"幼兒園小學化"的現象顯然要把這個過渡時期縮短了,甚至扼殺了。
筆者從小到大上了二十多年的學,且不說這麼多年的學習是否讓本人達到學富五車的地步。只說參加工作以後,本人竟然一度十分「厭學」。因為長時間高強度的學習,應付完一個考試又應付完另一個,早已把人累得精疲力盡了。
但是筆者比較幸運,因為小學之前,本人一直都是在玩中度過的。所以童年生活無比快樂!
有一句話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對於這句話,筆者深有體會。得虧有一個快樂的童年,筆者才能從人生的每一個低谷中走出來。
相比較而言,現在的孩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有的從幾個月開始奔波於各個早教機構了,上幼兒園以後更是各個課外輔導排得滿滿的。
我不知道這樣的大力培養是否會培養出一個一個小神童來,或許是有用的吧?
但是人生的問題並不是總是學習一件事能解決的。一旦當孩子在某一個時刻遇見挫折的時候,人生低谷的時候,還會有一個快樂的童年記憶來治癒他的憂傷嗎?當他們無法排解憂愁的時候怎麼辦?現在很多孩子一有挫折就走極端,是不是跟這個有關係呢?想想就讓人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