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塔裡木盆地的人,流傳著一個寓意雋永的傳說:「胡楊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下千年不朽,胡楊生死輪迴在三千年之間。」 這個傳說似乎已超脫了人類歷史文明,以膜拜的心情謳歌大自然,並將生命永恆的桂冠,賦予了亙古荒漠中生存的胡楊樹。
並非傾心傳說中胡楊跨越時空之悠長,才相信它的真實。我認為胡楊的價值在於它生時留下了令人欽敬的堅忍精神;而死後,則轉換為另一種形式延續生命的存在,胡楊把生命的全部交給了死亡去延續,生而不滅,是胡楊向人類昭示的一種生命觀。從塔裡木盆地邊緣綠洲進入塔克拉瑪幹沙漠,終日都是一個匆匆行者,荒漠中的胡楊如同嫻熟使用啞語的嚮導,引導人走向沙漠深處。經常看到蔥籠茂盛的樹林裡有一片片枯死的胡楊,讓人感受到穿行在生死之間,在我的眼裡,生與死是這片沙漠留下的唯一記憶。我熟悉胡楊,可以從它剝落凹陷的軀幹上及它枝葉生長的朝向判斷出方位,閉上眼睛可以從胡楊身上摸挲出它生存的境況,在胡楊沁出的苦香裡,甚至能聞得到它傳輸出來的頑強生命信息。中國的胡楊分布在西北部乾旱地區,包括青海省柴達木盆地西部,甘肅省河西走廊及內蒙古河套地區,但主要還是分布在新疆南疆的塔裡木盆地,該地區胡楊群落分布的面積約佔國內胡楊林總面積的90%。之外,在中亞、西亞乾旱地區也存有少量的胡楊群落分布。從整體上看,塔裡木盆地自然地理環境更適於天然胡楊群落的形成。在新疆發現的胡楊化石標本表明,至少在地質第三紀末期的上新世,即距今2000萬年前,胡楊就成為塔裡木盆地主要樹種之一。或許,我們永遠不會知曉那些古老的原始胡楊林生成的年代,但賦予生命象徵的胡楊無疑是塔克拉瑪幹沙漠最早的「居民」。由於塔裡木盆地是個山間封閉性盆地,四周有高山環抱,氣候異常乾燥,胡楊的分布與盆地水系、水域密不可分,其分布的形態亦不盡同:沿河岸階地生存的胡楊因汲取充足的水分,形成河曲綠色長廊;在河水下遊散流地段,呈現出稀疏的胡楊林帶;而地處低洼、常年得到補給水的河漫灘上則形成片狀的胡楊林。▼ 塔裡木河流域河漫灘上的胡楊有足夠的水源補給,生長蔥蘢茂盛(2016)
▼ 和田地區策勒縣315國道旁的胡楊林(2015)
胡楊屬旱中生植物,對乾旱、鹽鹼及風沙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一株成齡樹主根可深扎地下6~10米,側根十分發達,在淺土層呈水平方向可形成長達數十米不等的淺根系。成齡胡楊主幹一般高達7~11米,樹皮質厚且富有彈性,具有較強的抗壓力與抗彎力,堅韌性能甚至優於天山雲杉。
胡楊體內較高的含鹽量對惡劣環境的耐受性為其它樹種所不及,其枝葉含鹽量可高達47%,體內高度含鹽量增加了細胞的滲透壓,這有利於外界水份的吸收並減少過多水份的丟失。當體內鹽分含量蓄積到臨界程度,便會在樹幹局部崩裂表皮,泌解體內過多的鹽分,當地居民稱之為「胡楊淚」或「胡楊鹼」,並用作發酵麵食的調和劑,也有人將胡楊鹼作為輔料製成肥皂使用。
▼ 胡楊身上分泌的鹽分,當地居民稱之為「胡楊鹼」 (2015)
初冬,塔克拉瑪幹沙漠深處,我踏著寒霜沿著和田河南北向穿越,乾涸的河谷成段被流沙覆蓋,判斷方向的主要依據是乾涸河谷兩岸的胡楊林。在夏日裡,湍急的河水季節性地從崑崙山北麓洩流而下,兩岸是鬱鬱蔥蔥的綠色長廊,而在其後便是半年之久的枯水期。塔克拉瑪幹沙漠凡是河水流經的地方至今還生長著大面積的原始胡楊林。
曾經在崑崙山北麓于田縣海撥3200米的山谷,看到聚生的28棵胡楊,其中最大的一株高約16米。山崖下的一條溪流既淺且窄,除洪水季節有餘水流入溪谷,其它季節得不到地下補給水,而溪谷距胡楊林生長的高度有一定的距離,顯然不利於胡楊根系汲取水分。胡楊枝幹向山崖平行伸出,在半空中形成傘狀的綠帷。由於空氣溼潤,胡楊可以通過枝葉從空氣中汲取微量的水分。在這樣的海拔出現胡楊,可以推測在古地理環境中,胡楊垂直分布的情景是存在的。
生活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史前人類,很早就懂得胡楊對他們的重要意義,他們用胡楊木搭建成最原始的房屋,並截取胡楊樹幹刳空製成獨木舟,手執帶有石鏃的胡楊矛槍及胡楊木製成的弓弩,度過他們的漁獵生涯。
▼ 居住在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心地帶的達裡雅布依人用胡楊搭建的房屋 (2002)
▼ 生活在塔裡木河中下遊、孔雀河流域及羅布泊西北一帶居民曾經以漁獵為生。如今,獨木舟人家日趨減少,泛舟捕魚的生活情景逐漸消失 (1999)
他們使用的生活器皿木勺、木碗、木幾、木盤,以及用作炊煮的木盆,無一不取自胡楊木。而手巧心慧的女人們則用胡楊木製成紡輪,儘管生活簡陋,但總少不了一柄精心製作的胡楊木梳,以至於在所有的古墓穴中單憑髮髻間的木梳和精心綴結的木扣,就能讓人直接分辨出墓室中主人的性別。也許,這世上再沒有哪一種樹木能像胡楊悉數解肢為人類所利用了。
塔裡木盆地的居民曾把胡楊當作神祗崇拜,表明胡楊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據考古發現,孔雀河下遊古墓溝遺址系距今3800年前史前人類公共墓葬。墓葬的營造方式以胡楊木排列成巨大的環形圖案,它的深層涵義至今尚未破解。同樣,在小河5號墓地也發現了以胡楊木為標誌的公共墓葬地。獨木舟形的棺木和插立在墓地間的木漿表明早期先民以漁獵為主的生活方式,在墓葬中還發現用胡楊木刻成的人物雕像,推測似乎具有偶像祭祀的含義,而這一切都在表明胡楊是古人類用於紀錄生產活動的神秘符號。
▼ 沙漠中枯槁的胡楊樹幹經歷千餘年的風吹日曬,猶如盛放的花朵,這是它生命最後的綻放 (1999)
不同於現代人的觀念,在古人的心目中胡楊既是生命的象徵,也是種族成員死後的標誌。在聚落中,胡楊林是人們生時的樂園,也是他們最終步入另一個世界裡的聖地,他們帶著生前使用的胡楊木製作的生活器皿一同入殮。墓地上遍栽的木樁宛如一片胡楊林,下面堆壘著胡楊嵌合而成的木棺,或者幾代,乃至數十代人埋葬在一座巨大的公墓中,在胡楊的懷抱中入土安寢。那些插立在墓地上的胡楊木,代表著無數的靈軀,而每一根胡楊木代表一個人生,標誌一個人從生至死完整的過程,人生幻滅,而胡楊木枯立不朽。
▼ 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月光很冷,在隆冬季節的夜晚滴水成冰 ,將胡楊軀幹凍成木骸 (1999)
20世紀初以來,塔裡木盆地文物發掘出的那些雕刻精美圖飾的梁木和書寫文字的木牘,很多都是以不朽的胡楊木製成的,在人文探索中,讓我們認識古代人類的智慧和文明。一個個聚落、一個個族群依胡楊榮枯而主宰它生死聚散。而一個人生前和死後的財富都以胡楊木為標準,在一片綿貫千裡的沙海中胡楊帶來和送走的是歷史的全部!
塔裡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它引得更多人的關注。百餘年來,塔裡木盆地周邊地區考古發現,人類早期生產活動約在距今4000年前,其種族聚落基本上分布在盆地邊緣具有穩定水源的區域。漢初,絲綢之路沿途西域諸國大多分布在塔裡木盆地周邊沿河地帶。
▼ 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古城遺址 (1999)
兩漢時期,塔裡木盆地的總人口達到40萬,其中塔裡木河流域人口約30萬,佔塔裡木盆地總人口的四分之三。塔裡木河流域畜牧、農業生產已達到相當規模,這固然與當時漢王朝統治西域的戰略舉措有關,但也表明兩漢時期的塔裡木河水資源是充裕的。
▼ 阿克蘇地區沙雅縣古勒巴格鄉一口壓力水井、一截胡楊樹軀幹 (1999)
公元3世紀末至4世紀中期,塔裡木盆地周邊地區受周期性乾旱氣候的影響,導致包括樓蘭屯田區、精絕國等因缺水被迫放棄,在之後千餘年裡,雖然乾冷、暖溼氣候周期性的變化持續交替進行,但氣候乾旱的特徵卻愈加明顯。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樓蘭古城三間房遺址前散落的胡楊 (1995)
塔裡木河是環塔裡木河流域的阿克蘇河、喀什噶爾河、葉爾羌河、和田河、開都河-孔雀河、迪那河、渭幹河與庫車河、克裡雅河和車爾臣河等九大水系144條河流的總稱,流域總面積102萬平方公裡。近代有四條主要河流入注塔裡木河,即:和田河、葉爾羌河、喀什噶爾河及阿克蘇河,塔裡木河成為縱貫塔裡木盆地最大的一條河流。如以上遊葉爾羌河起始計程,塔裡木河總長度為2179公裡,但塔裡木河上遊之一的喀什噶爾河在百餘年前不再匯入塔裡木河,而葉爾羌河、和田河也只有在洪水季節入注塔裡木河。20世紀70年代後,只有阿克蘇河入注塔裡木河,流程萎縮幾近一半。當人類的生存空間被瀰漫的黃沙籠罩的時候,受環境惡化煎熬的野生動物也已經走到了末途。歷史上塔裡木河下遊兩岸生長著蔽野的原始胡楊林及水草豐美的植物坪,這裡曾棲息著大量的野生動物。如今,這片土地上的新疆虎早已絕跡,現存的動物僅見鵝喉羚和塔裡木兔,禽鳥的種類和數量也逐漸減少。動物和鳥類的生存適應能力要比人類頑強,但它們對生存環境惡化的預兆卻比人類反應得敏感,野生動物和鳥類的日趨減少、消失,意味著塔裡木河下遊的生態環境已陷入困窘狀態。
▼ 經過20年綜合治理,塔裡木河全流域實現了"水流到臺特瑪湖,塔裡木河幹流上中遊林草植被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下遊生態環境得到初步改善"的規劃目標 (2016)
▼ 初冬,塔裡木河下遊河段飛鳥翔集 (2015)秋末,我再一次來到塔裡木河下遊尉犁縣的喀爾曲尕,望著金色的胡楊林和水面上漂泊的獨木舟,在我身後的不遠處,每一座院落裡的房屋都倚靠著一株胡楊,而每一株胡楊都是居住者不舍的根。
▼ 尉犁縣塔裡木鄉遇見一位老人,他從沙漠腹地往綠洲遷徙,毛驢車拉著家當和一條獨木舟,車上蹲著一隻貓,還有一條狗跟在車後 (2004)
▼ 和田地區墨玉縣扎瓦鎮庫木艾日克村,76歲的農民畫家阿卜力克木老人在牆上繪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家園 (2015)
▼ 農民畫家阿卜力克木老人的繪畫作品《秋天的胡楊》(2016)
文中黑白圖片使用 ILFORD Delta 100 膠片部分彩色圖片使用 KODAK Ektachrome E100VS膠片攝影:Shangchangping
參考文獻:
[1] 班固(漢).《漢書》[M]. 中華書局,1962.
[2] 範曄(南朝宋).《後漢書》[M]. 中華書局,1965.
[3] 尚昌平. 黃沙萬裡說胡楊[J]. 中國國家地理,2007,555(01).
撰文:尚書 | 設計:飛喵 | 校對:豔玲 | 監製:呂翔 |nn審稿:沈永平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