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節目不僅要養成偶像 更需要「養成粉絲」

2021-02-08 幕後


偶像養成的過程中,固然多編排幾次唱歌跳舞、多嘗試幾個造型是偶像訓練需要的,但節目不僅要「養成偶像」,更需要「養成粉絲」。如果節目結束,偶像宣告「養成出道」了,可粉絲群還稀稀拉拉,姑娘小夥的名字還不能被大眾記住,那這一次的「養成」不能算成功。

  

綜藝節目《蜜蜂少女隊》裡,已與謝霆鋒相處一段時間的姑娘們齊齊站在他面前,問了一個問題:「你知道我們的名字嗎?」

  

這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啊,她們也應該透過電視機屏幕,問一下觀眾們:「你知道我們的名字嗎?」

  

吳奇隆和謝霆鋒兩個戰隊比拼,謝霆鋒激勵這群姑娘的方式似乎很簡單,來一次闊綽的大手筆,譬如在上海外灘某棟大樓上投個大廣告。新一期節目裡,謝霆鋒戰隊的姑娘們成功地獲得了這個大廣告,滿足了自己名字閃耀黃浦江的虛榮心,她們甚至得意地說:「半個上海的人都看得見!」

 


 

但其實,這對養成類偶像而言,並不會產生多大的影響與作用。不是說有多少客流量,就能吸引到多少粉絲的。偌大的外灘又有幾個人真的會由此認知她們呢?所謂養成系偶像,需要黏著度很高的粉絲群來支持,相比「廣」更注重「深」。

  

2016年果然是偶像養成類節目廝殺奮戰的大年。浙江衛視播完《燃燒吧,少年》,緊跟著推出《蜜蜂少女隊》。安徽衛視的《星動亞洲》有了第二季。芒果TV則扛出了老字號《超級女聲》大旗,要轟轟烈烈地將這場選秀從春天進行到夏天。雖然都叫作「偶像養成」,但這些節目之間的差異很明顯,電視與平臺的玩法各有不同。尤其對於「養成」的定義,分歧較大。

  

十年前風起雲湧的是「全民選秀」,現在津津樂道的是「偶像養成」。所謂「養成」,並非一夜成名,而是通過粉絲持續的關注、實際的支持與大量的互動,從而一步步培養偶像。「偶像養成」與「全民選秀」有共通之處,都重在大眾投票選擇權。所以,過去痴迷選秀投票的那群人,一大部分會轉化為今天「偶像養成」裡最具行動力的忠粉。而「偶像養成」與過去「全民選秀」不同的是,將過去粉絲單方面的支持,化作偶像與粉絲間更積極的互動。

 


 

由此而觀,浙江衛視的《蜜蜂少女隊》實質上是一種「練習生」真人秀。初看幾期後,感覺有點像女版《燃燒吧,少年》,只是人設的性別正好反一反。

  

《燃燒吧,少年》的導師是李宇春、舒淇,推的是所謂的「小鮮肉」。

  

到了《蜜蜂少女隊》,導師換成了謝霆鋒、吳奇隆,小夥子換成了十幾個大姑娘。

  

同樣都是經過各種培訓、多輪比拼後,最後的獲勝者組成一支偶像團隊出道。安徽衛視的《星動亞洲》同樣先期選拔出一群有基礎的年輕人,培養偶像的過程加入了更多明星導師,最終獲勝者組隊出道。

  

這一類電視節目的最大疑問是,誰來養成偶像們?投票的主動權如果大多掌握在少數評委手中,那觀眾不會產生貼肉的感情。節目如果不是從一開始就悉心植入偶像養成過程中最重要的——群眾參與感,那如何吸引粉絲?

  

恐怕連早年「舞美師」之類的爆料人都沒有存在意義,因為觀眾會認為什麼都是被策劃好的。看節目評論就會發現不少質疑聲:「全是編好的劇本」「一人贏一局,不用看」「以後能出道組成的組合其實節目組已經有一個名單了」……真人秀節目最讓人尷尬的就是「演」的痕跡濃重。


  

偶像養成的過程中,固然多編排幾次唱歌跳舞、多嘗試幾個造型是偶像訓練需要的,但節目不僅要「養成偶像」,更需要「養成粉絲」。如果節目結束,偶像宣告「養成出道」了,可粉絲群還稀稀拉拉,姑娘小夥的名字還不能被大眾記住,那這一次的「養成」不能算成功。

  

現在《蜜蜂少女隊》就面臨這樣的尷尬,節目定位標榜了「養成」,也就是說它理所當然該照顧粉絲的投入。

  

但看到網友的評論,你就知道養成真人秀已經脫離了「養成」,也不是少女的「真人秀」,而是兩位導師間的比帥。

  

節目的鏡頭剪輯也為兩位導師吸粉推波助瀾,比如第一集就來了水下憋氣的溼身梗。

  

新聞點聚焦在謝霆鋒與吳奇隆兩個成熟明星身上,少女們一個也沒紅出頭。甚至謝霆鋒對學員說出了「今天之後你就是那個號碼」這樣的話。

  

處於海選期的「超女」也尚未出現如當年周筆暢的聲音、厲娜的臉蛋等被熱議並傳播的話題。

  

今年通過網絡平臺播出的《超級女聲》是另一種模式,倒是更接近「偶像養成」,因為相對注重粉絲積累與互動。從報名者到投票者,都講究「全民性」,開通了各種讓大眾參與進來的渠道。聲勢浩大的「全民海選」持續一個多月,分為地面唱區、芒果TV主戰場以及合作唱區,基數龐大。從公開的賽制來看,今年粉絲可以下載APP、掃描二維碼、送出禮物來實現投票。

  


像野草般七歪八斜的「超女」們,今年的口號「敢ZUO敢為」讓久違了的海選奇葩們重出江湖,好多個奇特的「一分鐘」片段被串聯起來,開始在網上傳播:「看了幾個今年超女海選的視頻,笑到暈厥,最後那個姑娘一開口評委都懵X了!」

  

一直以來「超女」突出的是「小小的自我」實現「大大的夢想」。這個思路是對的,因為只有將喜惡落實到個人,才能真正培養粉絲黏著度。能喚起群眾激情的理由很簡單直接:「愛她就把她留下!」所有成功的偶像培養模式,都需要激起人們「忿忿不平」「扶助弱小」的情緒,需要讓偶像的眼淚來虐粉絲,讓他們得以更忠誠更付出。

  

沃頓商學院的喬納·伯傑寫過本暢銷書《瘋傳——讓你的產品、思想、行為像病毒一樣入侵》,無論平臺是電視還是網絡,這些先期投入巨大的節目要取得大成功,都必須像病毒式傳播那樣,讓大眾主動自發地轉發或討論。但眼下各個節目還未形成病毒式傳播:大眾的「情緒」尚未被喚醒,還在苦苦找尋引發廣泛討論的突破「誘因」來形成「公共性」。

  

「養成類偶像團體」隨著日韓娛樂業為人所知,中國偶像女子團體中較成功的當屬SNH48。這個大型女團不僅種類豐富、長相各異,而且年齡構成廣,新鮮血液源源不斷——90後算什麼,SNH48新招的成員中有大把00後初中生。

  

偶像與明星的製造模式不同,不是只有顏值被欣賞就夠了,而是要激發粉絲動真格地獻出「真金白銀」。有不少女孩憑本人條件,是不可能考入著名藝校,也無法在電視選秀裡獲勝的,但各方面都差口氣的她們適合當偶像。前陣子被嚴重燒傷的成員唐安琪,就是其中典型。


  

SNH48是在劇場與粉絲真實面對面的養成類偶像,模式貫徹得非常徹底,成員地位與所獲資源完全取決於人氣,人氣是可以量化成榜單的。年度「人氣總選舉」與「金曲大賞BEST30」等各種榜單完全由粉絲投票決定,只有花錢購買專輯才能獲得投票券,成本不低。但粉絲的成就感也是前所未有的高:眼前破繭成蝶的偶像,正是靠著我們支持成長的。這才是養成的最大樂趣。

不過,48系的偶像團隊也有一個「出村」的瓶頸。「村裡」「村外」兩個世界,即便圈內紅翻天,圈外卻寂寂無名。但是一旦進入主流圈發展,必然會喪失小眾的歡樂,各種尺度會收緊。對於粉絲來說,偶像太出名了也就喪失了養成的成就感,會有一種「她已經不再屬於我們了」的失落,「當四周掌聲如潮水一般洶湧」,意味著終於失去。

  

同樣,電視選秀也並不能體現偶像養成的精髓。對於粉絲來說,同一場表演,通過導演剪切過的電視或視頻看,與在現場有針對性的看,感受是完全不同的。電視在放大了傳播廣度的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弱化了偶像與粉絲之間若即若離的關係。

  

節目播完了,偶像出道了,這才是萬裡長徵剛開頭。謝霆鋒說得不錯:「我不信一夜爆紅!」偶像養成的樂趣本身就在於一步步登向高峰。「被看見」是第一步,接著才是「被關注」「被供養」……隨著偶像名氣不斷強大,陪伴一路養成的粉絲其實終究將目送他們的偶像如扎入雲端的氣球,愈飛愈遠。

來源新京報

相關焦點

  • 作為今年最火的偶像養成節目,《明日之子》如何讓「養成」這件事變得更「長情」?
    作為一檔「創世紀」的偶像養成節目,《明日之子》以「星星之火」般的存在,不僅撬動了養成類節目的頭部市場,也為當下國內本土偶像的養成之路提供了優秀典範,被譽為「今年最火的偶像養成節目」不為過之。 同時,節目極強的網際網路屬性與顛覆性的設置也頗受矚目,讓市場看到了偶像養成的更多可能性。
  • 偶像養成元年開啟:告別巨星時代,草根養成漸成趨勢
    在中國『偶像養成文化』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愛奇藝聯動全平臺資源打造該節目,並藉助全民線上線下全程參與模式,引發用戶與平臺的共情,真正意義上開啟了中國偶像男團元年。」不僅是愛奇藝,另一大視頻巨頭騰訊視頻也斥巨資製作一檔偶像團體養成類綜藝《創造101》,綜藝市場颳起了一股偶像團體養成類型旋風。
  • 「中國式偶像養成」優酷網綜《美少年學社》上線:偶像養成的溫情模式
    我是發自內心的覺得青少年不太適合做選秀節目,因為選秀節目的看點是在於廝殺、PK、淘汰,在於成長的痛苦和激烈的競爭,但青少年在這其中會積攢很多負能量,或者很可能帶著某個選秀第幾名的身份去面對未來的娛樂圈。」張一蓓說。《美少年學社》目的更傾向於在選秀之後的培養,陪伴選手不斷成長、不斷獲取新知識,為選手創造源源不斷的機會,包括和粉絲溝通的機會,長期地培養他們。
  • 一個優質偶像養成節目的誕生,《天生是優我》做對了什麼?
    所謂養成就是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幾乎每個粉絲都有機會參與到偶像的發展中來,當然這種參與更多是建立在自己為偶像付出的時間、金錢,這些能讓自己支持的偶像更好成長的物質基礎上。因此對於養成型偶像,除了自身實力和資源的支持,粉絲也是不容忽視的存在。
  • 從《偶像練習生》看「養成」究竟是什麼
    與「超女快男」時代的草根選秀相比,《偶像練習生》選用的養成型模式或許更契合當下的娛樂環境和消費環境。《偶像練習生》用一種拍攝「真人秀」的方式,記錄了一場練習生的選拔。競賽模式符合中國傳統考試規則,其中的「養成」是區別過往選秀和追星模式關鍵元素。這裡面,不僅涉及了網際網路環境對電視綜藝和傳統追星模式的衝擊,還囊括了這十幾年來女性在社會角色上的轉變。
  • 觀點丨AKB48成員結婚粉絲炸了,養成的偶像為何「不近人情」?
    有的粉絲認為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願意幫助自己的偶像實現成為明星的夢想,有的粉絲就是單純將接地氣的偶像當做自己的小女朋友來養,去看劇場公演,為了握手會,成箱地購買CD,在每年一次的AKB48總選舉上,大把大把地砸錢刷票,只希望把偶像的排名推到更前的位置,而偶像則有義務滿足粉絲的幻想,禁止戀愛,甚至不能出現緋聞,在這樣的羈絆下,偶像與粉絲便產生了一種牢不可破的伴生關係。
  • 偶像元年2018,養成系=賺快錢?
    2018年,先有愛奇藝推出S+網綜《偶像練習生》,後又有騰訊視頻重磅打造的《創造101》。兩大視頻網站紛紛在「偶像養成綜藝」上大做文章的同時,也迅速引爆了這個充滿潛力的市場。隨後,各類偶像養成類節目遍地開花。
  • 網綜時代的偶像養成
    想買一條600元的裙子,要站在櫥窗前看半天。「現在他(範丞丞)比我要紅了。」《偶像練習生》結束後,範冰冰曾這樣向媒體表示。自2018年1月參與視頻網站「愛奇藝」製作,並在自有平臺上播出的偶像男團競演「養成」真人秀綜藝節目《偶像練習生》之後,「範丞丞」三個字頻頻登上微博「熱搜」。節目收官之後,範丞丞和其他最終勝出的8名選手共同組成了「9人男團」:NinePercent。
  • 騰訊視頻《明日之子》開播,網際網路偶像養成節目全新亮相,顛覆了什麼?
    十年之後的今天,隨著TFBOYS、鹿晗、吳亦凡等一眾「小鮮肉」的走紅,中國綜藝節目製作團隊前僕後繼地投入到「偶像養成類節目」的創作中去。然而,在中國內地,「偶像養成」的「實踐」遠遠沒有跟上「理論」的步伐。除了揠苗助長、本末倒置等原因之外,所謂的偶像養成類節目難以養成偶像的關鍵原因在於對於養成概念的誤解。
  • 養成類節目如何創新?《超次元偶像》要做一檔反映娛樂圈真實生態的真人秀
    而偶像誕生的背後又需要一個行業付出怎樣的努力?「在當今這個時代,偶像的定義更為多元,也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超次元偶像》就是找到所有這些可能性,並將其放大,打造出真正能夠超越次元、超越圈層的頂級偶像。」王平表示。
  • 「偶像養成」是一時狂歡還是格局再造?
    受限韓令的影響,韓國娛樂在中國吃閉門羹的同時也給了「中國本土偶像」更多的機會。去年年初,愛奇藝的一檔偶像競演養成類真人秀《偶像練習生》引發了一場全民pick熱潮。在社交媒體上,節目相關話題、出道的九位大廠男孩頻頻霸榜。在我們驚嘆於「全民製作人」這股新興力量之時,也在思考中國粉絲經濟下的偶像養成是一時的狂歡還是格局再造?
  • 從遊戲看偶像變遷,一個偶像天團的養成辛酸史
    引言:近些年隨著《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偶像養成節目的火爆,國內終於也出現了看似能拿得出手的偶像團體。從05年的「超女」開始,偶像的誕生過程也逐漸從選秀變為養成。是假養成真作秀?還是開創中國特色的偶像時代?粉絲作為參與者一樣是當局者迷,不過作為遊戲愛好者也能用另一種方法看清一切。
  • 傳統偶像和養成偶像:偶像難道真的不能談戀愛嗎?
    不僅對女方不負責任,甚至對粉絲也不負責,拿網友當傻子忽悠。就連李汶翰的父親都不止一次的指責他沒有作品,還警告他要做個有擔當有責任心的偶像,看來如今李汶翰是哪個也沒做到。本身就是個二次創業,第一次出道糊的不行,好不容易在《青春有你》裡積攢了點人氣,這下子因為這件事可以說是敗了個一乾二淨。
  • 優酷《超次元偶像》開啟偶像養成3.0時代,花唄摘得節目獨家冠名
    導語:近年來,造星節目扎堆出現,但內核還是逃不過「選秀」二字。顏值夠了、才藝齊了,也確實達到了「家有偶像初長成」的意圖,可粉絲的粘性卻依然雞肋。如此看來,試圖以娛樂圈適者生存的殘酷法則篩選偶像、並以顛覆大眾邏輯的手法打造全新偶像養成產業鏈的《超次元偶像》,著實給了處於「後選秀時代」的行業一個思考方向。
  • 優酷超級網綜《美少年學社》:用創新輸出最本土的偶像養成
    如今社交媒體不斷發展,觀眾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粉絲們不再滿足於對偶像的遠遠觀看,而是想參與到偶像的成長中去,他們希望偶像既是可見的,也是可摸的。SNH48組合的劇場模式能夠讓粉絲體驗「面對面的偶像」,從而給了粉絲繼續支持的動力。網際網路的出現讓參與明星生產成為可能,支持偶像的方式也從單純的消費變成了「養成」。
  • SNH48戴萌:8年偶像養成記 粉絲「推著」築星夢
    2012年,社會上根本沒什麼人知道女團;她的家庭沒有藝術背景;她自己對偶像的認識也很有限,更稱不上是「押寶」行業起飛。唯一稱得上「橋接點」的就是,當年這種養成系文化風靡日本,而1993年生於上海的戴萌很喜歡日本動漫,大學還加入了cosplay社團。工作人員當場宣讀合格名單,戴萌是第一個被念到的人,內心的第一反應是:「我要當明星了?」
  • SNH48戴萌:8年偶像養成記 粉絲「推著」築星夢
    2012年,社會上根本沒什麼人知道女團;她的家庭沒有藝術背景;她自己對偶像的認識也很有限,更稱不上是「押寶」行業起飛。唯一稱得上「橋接點」的就是,當年這種養成系文化風靡日本,而1993年生於上海的戴萌很喜歡日本動漫,大學還加入了cosplay社團。工作人員當場宣讀合格名單,戴萌是第一個被念到的人,內心的第一反應是:「我要當明星了?」
  • 團綜大火,偶像養成類手遊或迎來最好時光?
    偶像養成節目井噴式發展從萌芽到升級到如今的全民火爆場面,偶像養成類節目在中國大陸經歷了6年時間。國內的選秀節目從2005年就開啟,但個人選秀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偶像養成。嚴格講,2017年網絡平臺綜藝的爆發,或許是真人偶像養成類節目開始走向大眾的分水嶺。
  • 審視「偶像養成」:粉絲年消費400億元,演技差作風差,流量造假,粉絲互撕…
    拿起手機,映入眼帘的是一條來自某偶像後援會的推送信息:「為他點讚,不可缺席!日常轉評贊開始啦!」 前一秒還睡眼惺忪的小韓立刻清醒過來,隨手打開連結,為偶像參與的娛樂節目轉發、評論、點讚。這便是她作為一名「粉絲」的日常。 近年來,伴隨諸多網絡選秀節目熱播以及移動網際網路在青少年中的深度普及,粉絲經濟和偶像產業在我國獲得長足發展。
  • 偶像養成+二次元IP:《明星志願》要做的不只是一部網劇
    在當前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風靡的市場環境下,《明星志願》以遊戲大IP改編網劇,試水「二次元IP」無疑佔據了天時、地利,那麼將網路遊戲改編出「真人版」的《明星志願》究竟能否像遊戲那樣收穫成功?為此,傳媒內參專訪了該劇聯合出品方之一的新文化國際交流總經理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