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女性仍然是存有很多疑慮的群體,觀看的第一部女權電影是2015年上映的《婦女參政論者》導演莎拉·加芙隆,編劇艾比·摩根均為女性,這是一部以全女性視角為主題的片子,講述著多世紀前英國婦女為了爭取選舉權而不懈鬥爭,在社會上造成很大反響的故事,影片一經上映贏得女性的深刻思考和討論。
2019年的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同樣是站在女性視角看待社會與自我、家庭、婚姻交織於一體的人生境遇。職場和婚姻、婆婆和丈夫、男女的區別對待、男權社會的劣根性等。
因為想擁有和男性一樣選舉的權利,因為家庭而放棄工作的名牌大學畢業的優秀的職業女性。
女孩、女人、母親、社會人....
必須要面對的是,這些問題至今並沒有被很好的解決,尤其是在東方國家的社會中,依然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所謂口號響,動靜小大概就是如此了
女性的壓力由來已久,這和性別壓力無關,而是一直以來,女性有著和男性同樣負擔在精神和身體的責任和生活。不論在任何領域、環境,市場對於女性的定位總是會出現偏頗。
前天同事吃火鍋,說著娛樂場所,女性的收入遠沒有男性來的豐厚(不要想歪),偶然一聽,不覺得感到社會對於性別的「惡意」,以及很多人無奈下的逆來順受。
同樣一份工作,優秀的男性和女性也會被人暗自給上不同的評價,當然現在社會的發展已經讓一部分優秀女性開始嶄露頭角並贏得大家的尊重,但更多的還是沒有擺脫原生、環境、以及自身的女性,在承認和自我承認中苦苦掙扎。
我們到底還要被這個社會定義多久?
我們需要丟掉些什麼?
首先對於「原罪論」的推翻,比如美麗、聰穎、天賦異稟,好像......這些放在一個女性身上是恰如其分且不該被過度放大化的特點,女性需要的不是包容,而是確定自我時的堅定和不迷茫。
為自我而活,而不是為情感依賴而生。
《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談論起女性題材的電影,市面上有很多選擇就像書籍一樣,這本由日本作家原田舞葉所寫的《獨立紀念日》就是日本環境下女性縮影的故事集,讀起來類似於《北京女子圖鑑》,同樣也會想到《東京女子圖鑑》中的某些場景。
《獨立紀念日》講述了女性的友誼、生存、愛情、親情或是以第三立場的視角平視著他人的感情等等,花店店員、生活環境差別很大的閨蜜、被男友長期感情捆綁暴力的女性、始終渴望搬到對面高檔住宅生活區的平凡女孩、丈夫交通事故去世獨自生活的女性在生活中找到另一份愛情......
生活中類似的場景和情形有很多,而那些能讓我們產生共鳴的心理被作者用細膩的文筆在一個個故事中娓娓道來。
到河對岸的車站去、月亮與鬆餅、下雪的預感、隆冬的花束、一二三,金平糖......,每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都烘託出了不同性格的女性面對生活和感情,內心豐富的活動和對話。
朋友和家人也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故事風格整體有一種安靜的爆發,悄無聲息的崩潰,沉悶的反擊,沒有嘶吼、也沒有激烈反抗,只有改變的決心和行動。
未來會怎樣,她們並不知道,但行動已經開始。
全書包含24則短篇小說,24位女性故事所組成的一部作品,為什麼書名是《獨立紀念日》,大概在精神獨立被喚醒的那一刻,就是女性的獨立紀念日,值得被銘記。
故事中有無法突破階級界限,融入新環境的職場女性、屢遭家庭暴力卻不敢離開男友的苦戀之人、被理想深深刺痛,看不到出頭之日的漫畫創作者......
愛情、婚姻、事業、挫折與離別,每一位女性都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但她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擺脫束縛實現真正的獨立。
生活之難,對於女性來說總有不可規避的不公平客觀因素,但我們最終會發現。
原來,只需要一點「走出這一步」的勇氣啊。
每一次感受到「獨立」的瞬間之後,都會比從前更喜歡自己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