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我心中古裝劇的天花板。五年前首播可謂萬人空巷,讚譽漫天,與《甄嬛傳》並列成為我的下飯神劇。幾年來吃飯看、洗澡看、打掃衛生看,劇中很多情節、動作甚至臺詞都爛熟於心。這樣有魅力的作品每一次用心看都會讓人有全新的領悟。本篇文章我想談一下我對全劇臺詞裡的「白月光」、被戲稱為《甄嬛傳》裡的「純元皇后」的祁王蕭景禹的看法。
作為眾人口中的「一代賢王」,蕭景禹十三年前因謀逆之罪被自己父皇賜死,含恨而終,實在令人扼腕嘆息。這位全劇正派人物的精神領袖的風採在劇中我們自然無法親眼窺得,但是從眾人提及他時由心而生的讚嘆和惋惜中也能猜出這位胸懷大略的祁王殿下曾經該是多精彩絕絕、神採不凡。那麼這樣一位霽月清風的人物,他的殞沒到底是必然還是不幸?下面我從劇中一些對祁王的描述入手分析一下祁王的命運:
性格灑脫不羈,不知收斂
劇中言侯爺說過一句話對靖王蕭景琰和祁王的性格做了一個大致的對比:
「靖王自幼便跟在祁王身邊,為人處世、治國方略承於祁王,只是他的性情和祁王有所不同,多了一些堅毅沉穩的味道,而少了一些灑脫的意思」
梁帝也說過類似的話:
景琰有景琰的好處,他知道收斂,這一點跟景禹是不一樣的。
祁王有抱負、有膽略、有才能、有仁心,當然這些作為兒子是十分令父親驕傲的,作為兄長也堪稱小輩們的楷模,可作為王朝皇子,未免有些放肆了。他不懂隱忍,與梁王政見不同時都是正面剛,言語中必是不懂委婉的。他眼中的光明忠直、直言不諱在他父皇眼中就是屢屢頂撞、以下犯上。這一點蕭景琰與他是不同的,皇上也是認可他的,也許是承自與靜妃也許是多年來被放逐沉澱下來的堅韌,他能在保住一份赤子之心的同時,最終登臨大位。很顯然,祁王的性格在皇家是十分不合適的,類似於《甄嬛傳》裡說純元皇后的性情是不適合做皇后的。由此可見,性格灑脫、不知收斂必然是祁王悲劇一個原因。
群臣擁護,時代悲劇
我對劇中戶部尚書沈追對祁王描述的一句話印象十分深刻:
對陛下而言,祁王當年是不是真的反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如果一旦想反的話就隨時可以反
當年祁王案發,半朝文武大臣作保,一時之間血流成河。皇長子蕭景禹、至親兄弟林燮、皇帝胞妹晉陽長公主、榮寵一時的祁王之母林月瑤哪一個不是梁帝至親?血雨腥風之後十三年竟無人再敢提起這樁舊案的一詞一句,當時的情形到底該有多慘烈?沈追一語道破天機,在帝王眼中,容不下這樣的祁王,謀逆與否不重要,對掌權者本身造成威脅就已經是不可饒恕的大罪。這就是時代的悲劇,所謂忠貞不移所謂父子兄弟情深終究敵不過一個帝王的疑心,一姓之人的殺戮往往是最慘烈最悲壯的。皇權自古就是這樣「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林燮至於梁帝(架空)、韓信之於劉邦、嶽飛之於宋高宗等等。封建時代的錯誤不在於缺少忠心報國的名臣名將,而是有太多迷失在至尊之位的君。由此可見,《琅琊榜》裡祁王的悲劇,也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父子相處不當,互不相知相解
這裡要引用一句林殊對祁王的描述:
祁王在臨死前,曾令宣詔官將陛下賜死的詔書連念了三遍。他聽完之後只說了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眼睛沒眨一下便飲下了毒酒。
由此可見,祁王確是蒙冤而死的,彼時以祁王的地位,他若想反,又怎會乖乖就範?怎會落得一杯毒酒喪命黃泉的下場?好一個「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果然這位玲瓏剔透的祁王最後是明白的。「陛下若知祁王,當不會懷疑他有大逆某位之心,祁王若知陛下,也不至於到死還不相信,你會殺他」林殊對梁帝的控訴,簡直字字誅心。皇帝不懂祁王的忠心、祁王不懂皇帝的忌憚,生在帝王之家,有一位九五之尊的父親,所謂的父子親情,天倫之樂大概都在巍巍皇權中煙消雲散了,祁王就錯在太相信這舐犢之情,錯在少長了一些政治情商,他或許明白怎樣和父親相處,但卻在臨死之前才明白怎樣和一個君王相處。
這世上,再也找不到第二個蕭景禹了。即便是現在如日中天,已把中宮之位我在手中的靖王殿下,恐怕也只能稍稍遙望一下他當年的項背。風起雲散,感慨萬千
所謂「過慧易夭」,這位譽王口中後無來者的祁王殿下是永遠地消失了,可是他的赤子之心卻永遠留在了後世之人的心中。《琅琊榜》窮極整篇都在強調情義、強調赤子之心不改,祁王留給小殊和景琰的是影響其一生的浩然正氣,縱然身死,其心永存。
感嘆之餘,也不禁有被警醒之感,在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願你我心中的那顆赤子之心,永生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