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的祁王一共只有兩個鏡頭,一個是他喝下毒酒,一個是他向梁王建議裁撤懸鏡司。但是他的精神一直鮮活在劇中,因為主角就是為他平反來的嘛!他的隕落,讓無數人痛心,他的理想,多少人追隨。可是,如何他活下來,真的會是一個好皇帝嗎?
識人不明
我覺得祁王最大的失敗是沒有看清他父皇的真正面目。因為不懂父皇之心,所以才會在看到聖旨後讓宣旨太監讀了三遍,才會說出「父不知子,子不知父」這樣的話。
反觀太子和譽王,一有錯,先向父皇表示自己絕沒有藐視皇權的心思,都是為了梁王著想,都是被逼無奈才出此下策。然後再各種推脫,把他的注意力全拉到黨爭上去,自己好脫身。而祁王,連皇上動了殺他的心都不相信。這到底是聰明還是傻呢?
金殿鳴冤的時候,靖王說的話讓人感慨。他說:我敬仰皇長兄,他當年沒做的事,我自然也不會做。但我絕不會成為第二個皇長兄。金殿陳冤的安排可以看出景琰的成長。他不會逼宮造反,有他的忠誠、正直,但他也絕不會坐以待斃,眼睜睜地讓他人成為刀俎,自己做毫無掙扎能力的魚肉。
以當年祁王蕭景禹的實力,絕不是沒有自保的能力。可是他寧願以死證清白,不願屈服,主要是因為沒有認清皇帝的真面目。俗語說「防人之心不可無」,身為一代明君,難道要時時以自己的心思去揣測他人嗎?如果連下屬都謀逆之心都察覺不出,怎能坐穩王位?
識人之能,是每一個當權者都要學會的技能。總是以善的方面評價一個人是好事,但不能因此看不清他罪惡的嘴臉。
政治敏銳性不高
如果我們客觀一點看待問題,就會認為梁王這麼做無可厚非。
祁王輔政,頂多算是個「二把手」,梁王這個「一把手」看不下去「二把手」的威望超過自己,下決心除掉他是非常正常的。要怪只能怪祁王,他政治敏銳性太差,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梁王決定封靖王為太子的時候說,他知道收斂,這一點,與景禹不同。言侯曾說,靖王不同於祁王,多了沉穩,少了些灑脫。梅長蘇說,祁王有什麼政見不統一的時候,都是當面指出來,絕不會背後耍手段。我覺得,可能正因為這一點,才惹惱了梁王。
領導們都愛面子,最喜歡聽的是讚揚和支持的聲音,最討厭的是當面頂撞他的人。祁王與梁王政見不統一,當著群臣爭議,梁王必然感覺自己的皇權受到了極大的侵犯,再加上當時擁戴祁王的人很多,爭執之時,如果梁王佔了上風還好,如若被祁王佔了上風,勢必一頓氣惱,時間一久,殺機畢現。
所以說,祁王不適合當「二把手」,沒當好「二把手」才被「一把手」解決掉的。可見,祁王的政治敏銳性實在太低了。畢竟理想不能代替現實,朝堂也並不是辯論。千萬不要把權力當成兒戲。
太過理想主義
祁王,身上具備一代賢王的品質,具有振興國家的遠大抱負,可是理想還未實現,人卻已經隕落。
祁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太過理想主義。
他以為政見不同不是多大的問題,大家可以坐下來一起談談。
他以為所有官員都是一心為公,毫無私心雜念,大家有共同的目的。
他以為政治清明就需要從自身做起,以自身的力量感染他人。
可是,他忘記了,他還不是最高領導者,他也忘記了,匡扶朝綱,不是僅僅靠理想就能實現,必須要有血的祭奠。
如果他做皇帝,也許真的能開創新的朝代,成為一代賢王,前提是必須有梅長蘇這樣的人為他開路。雖然領導的性情決定著朝臣們努力的方向,但是有些黑暗手段,身為帝王還是不得不防。
身為領導,可以懷有理想主義,但行為卻一定要堅持現實主義。祁王,懷抱著偉大理想,卻沒有認清現實,結果只能失敗。
要想撥亂反正,要想達到真正的清明,必須要看清現實,要有正確的認識,才能診好頑疾,開創新的時代。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windy天意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