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像劉邦與朱元璋那樣,過河拆橋、屠戮功臣呢?

2021-01-07 青史本紀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不管是漢高祖的重點打擊,逐個剷除異姓諸侯王;還是明太祖的無差別屠殺,將整個功勳集團「一鍋燴」;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似乎都逃不出過河拆橋的怪圈;即便是一向以仁義著稱的宋太祖,也是在剝奪了下屬的實權後,才給了那些曾經的哥們一條活路。

難道歷史真的就沒有例外?難道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真的只有共患難 ,而沒有共富貴嗎?

肯定不是的!

唐太宗李世民與他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就是滾滾歷史長河中的一股清流。

除了在臨終之際,將謀略逆天的李勣(即徐世績、徐茂公)特意貶黜京城 ,然後再讓兒子李治恩遇迎回,來了一出「恩威並重」的雙簧戲碼。縱觀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他對自己的那些功臣可謂恩寵異常,仁至義盡——曾經和李世民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在其坐穩江山後,不僅沒有慘遭屠戮,而是各個都是掌握實權(絕對是真正意義上的「苟富貴、勿相忘」)。

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李世民與他的功臣集團會成為歷史的意外?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像漢高祖、明太祖那樣過河拆橋、屠戮功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李世民有著劉邦與朱元璋不可比擬的年齡優勢,他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死後,會出現「主少國疑」的情況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屠戮功臣過甚,仁厚的太子朱標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勸說道:「陛下誅夷過濫,恐傷天和。」

但是,朱元璋並沒有急於反駁朱標,而是把一根滿身是刺的荊棘丟在地上,讓朱標拿起來。

朱標又不傻!這怎麼下手?於是站在那裡不出聲了。

這時朱元璋語重心長地說道:「汝弗能執歟?使我運琢以遺汝,豈不美哉?今所誅者,皆天下之刑餘也,除之以安汝,福莫大焉。」

意譯過來就是:「帶刺的荊棘你拿不起來吧?但是,如果老爹我,替你把刺除掉,你不就能拿起來了嗎?現在我殺的那些人,就是這些「刺」,我這是給你小子鋪路啊!

也就是說,朱元璋害怕自己死後,朱標管不住這些驕兵悍將,所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其實是為兒子的順利掌權,修橋鋪路。

於是,朱標沒話說了!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雖然天不假年,朱標最終坐上皇帝寶座。但是種種跡象都表明:朱標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帝國繼承人,他有能力、有威望、有手段,有他在,肯定是可以鎮住場子的。

可是,即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朱元璋還是害怕那些功勳集團居功自傲,不聽招呼,必欲除之而後快。

那麼,漢高祖劉邦為何要剪除異姓諸侯王的原因就更好理解了。

劉邦的繼承人漢惠帝劉盈,其個人能力與威望跟朱標根本就不是一個檔次,而且當時劉邦已經五十多歲了,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卻大都在三、四十歲的年紀,正當壯年。

即便是劉邦的指令,這些人也不一定好好聽招呼,更何況是毫無資歷與威望的劉盈呢?故而,劉邦上位之後,便不遺餘力地剷除這些異姓諸侯,意圖保證劉家江山的穩定。

也就是說,劉邦與朱元璋過河拆橋、大肆屠戮功臣的一個最根本原因,就是在彼時,這兩位帝王的年歲已高,他們害怕自己死後,繼位者不能有效地控制住那些驕兵悍將;故而,他們未雨綢繆,大肆屠戮功臣,就是為了給後來者創造一個穩定、安全的繼位環境。

而唐太宗李世民顯然不要擔心這個問題的。

因為,李世民在上位之時年僅28歲,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像房玄齡、杜如晦、秦瓊、尉遲敬德等人,大都已經在40歲左右了。

如無意外,這些有能力、有威望、可以對繼位者造成威脅的功臣,基本都會在李世民之前過世;也就是說,李世民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死後,會出現有人居功自傲不把新任領導放在眼裡的情況。

那麼,李世民肯定也不會多次一舉,再讓自己背上殺害功臣的惡名了(「玄武門之變」的篡位惡名,已經夠狗的了)。

第二、與劉邦和朱元璋相比,李唐家族有著堅實的政治基礎,李世民完全不用擔心,手下這些功臣可以取代李家而自立為王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劉邦與朱元璋這兩個草根階層,之所以能夠乘風而起登上皇位,而不遭人質疑,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偉大的革命主義先行者陳勝的這句話。

可是,有利就有弊。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雖然給劉邦與朱元璋的上位,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但是,同樣也給其他的「逐鹿者」,提供了揭竿而起的理論依據。

也就是說,在漢初與明初那樣動蕩的政治環境下,一旦天下形勢有變(比如老劉或者老朱駕崩),其他有實力,有野心的下屬就可以「依葫蘆畫瓢」,來一次革命,推翻劉、朱家族——這也正是老劉、老朱的心病!

而李世民呢,顯然不用擔心這個問題。

李家祖上是鼎鼎大名的關隴集團,從北周開始就是「八柱國」之一,政治實力雄厚——在李淵起兵之時,就有著絕對的「李家軍」支持。後來,在李世民的帳下雖然冒出了秦瓊、尉遲敬德等猛將,但是,在軍隊之中,其核心力量依然是關隴集團。

他們或許或默許李家人自己爭權奪利(比如玄武門之變),但是絕對不會允許,其他姓氏坐在自己頭上吆五喝六。

也就是說,李世民完全沒有必要害怕自己這些手下會作亂——因為,他們沒有實力。那麼 ,作為一個明主,也就沒有必要非要將這些功臣趕盡殺絕了。

第三、李世民自身實力出色,完全可以力壓群雄;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唐朝還在開疆拓土,那些開國功勳還有用武之地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個人能力小編就不再多言了。

所謂的「上馬治軍、下馬治國」,這八個字簡直就是為李世民量身定製的。

李唐江山的軍功有一半以上是李世民親自打下來的,這是毋容置疑的(李世民的軍事才幹出色);

而「貞觀之治」的盛唐,也有力證明了李世民的政治才幹;

像這樣一個能文能武的雄主,小編相信,沒有個下屬敢於挑戰他的權威;那麼佔據著年齡優勢的李世民肯定就沒有理由要舉起屠刀了。

而且,我們在回想一下劉邦與朱元璋開始屠戮功臣的時機就會發現:那是絕對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幹完活,再殺驢)——劉邦開始剷除異姓諸侯王,是在天下初定之後;而老朱舉起屠刀之時,也是在北元基本被消滅之時。

說的直白點,就是老劉與老朱之所以敢於大肆屠戮功臣,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當時國家已經安定,基本沒有戰事,那些驕兵悍將自然也就沒有作用了(不殺,等著過年啊?)。

而李世民面臨的情況則不同,在他登基之後,平突厥、徵高麗、建立都護府,那些曾經擁立李世民的驕兵悍將,並沒有因為李世民的上位而「無事可做」;相反,正是由於李世民的上位,這些「只知道拿刀砍人」的將軍,反而找到了更大的舞臺去施展才華、去建功立業。

驀然回首,當盛唐基業已成時,李世民早已步入中年,而曾經的那些有可能威脅李唐江山的功勳權貴,早已經顫顫巍巍,行將就木了。

那麼,再殺不殺他們,還有什麼區別呢?

結語:在李世民登基之後,他心中的徵戰四方的宏圖偉業並沒有完全實現,故而,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將還有著巨大的價值;再者,李唐家族政治背景深厚,李世民又有著巨大的年齡優勢,所以他完全不用擔心自己死後,會出現有人「黃袍加身」、謀權篡位的現象。所以,作為一代英主,李世民就完全沒有必要像劉邦與朱元璋那樣,去大肆屠戮功臣。

相關焦點

  • 劉邦朱元璋鳥盡弓藏,李世民卻能善待功臣,真的只因為個人品德?
    劉邦朱元璋鳥盡弓藏,李世民卻能善待功臣,真的只因為個人品德?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似乎成了開國君主必做之事,然而縱觀歷史長河真正鳥盡弓藏的開國君主實際上並不多,歷史上著名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像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都能善待功臣,同是開國君主為何做人差距這麼大,難道僅僅是因為個人品德嗎?有專家表示開國君主對功臣的態度和君主的出身有關,劉邦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一個區區亭長,後者更是叫花子。而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都是出身士族,劉秀雖然家境貧寒但畢竟是皇族還曾經上過大學,文化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李世民世代隴西士族,而趙匡胤長輩也是高官!
  • 劉秀不殺功臣也沒出問題,那麼朱元璋為什麼不學他,反而學劉邦?
    然而等到打下了江山這些功臣突然發現,自己以往信任和崇拜的大哥變了,稍有不慎,就會翻臉了。 西漢的劉邦選擇了趕盡殺絕,對這些老兄弟下了死手。東漢的劉秀並沒有像先輩學習,反而開闢了一條新路,對功臣沒有動分毫,還和有功之臣共享榮華富貴。
  • 朱元璋為什麼愛殺功臣?
    然而,在持續多年的大規模屠戮功臣行動展開後,朱元璋卻改變了口吻說: 「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朱元璋祖籍本是沛國相縣,即今天的江蘇沛縣,與同樣喜歡屠戮功臣的漢高祖劉邦所在的豐縣同屬今天的江蘇徐州市。
  • 不殺功臣的皇帝,歷史上只有三個,無一例外都是千古一帝
    歷史上像這樣的事情何其多,難道就沒有哪位帝王不殺功臣嗎?還真有,雖然不多只有三個。大家最熟知的皇帝便是李世民了,雖然他是唐朝第二任皇帝,但李世民卻算得上是開國皇帝,唐朝一大半疆土都是秦王打下的,玄武門政變後,李世民正式成了皇帝的繼承人,他曾經的那些幕僚也如願以償成了開國功臣,大受封賞,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更是顯赫一時
  • 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誅殺功臣,可為什麼不削藩呢?
    大明建立後採取了分封制,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分到了全國各地。他死後,孫子朱允炆登基了,不過他的屁股還沒有坐熱,叔叔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把他趕了下來。我們知道,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可謂是煞費苦心。甚至不惜與自己的昔日老兄弟撕破臉,對這些功臣下手,背上了誅殺功臣的帽子。可是對於同樣威脅建文帝皇位的諸多藩王,朱元璋並沒有什麼舉動。朱元璋為了自己的孫子,誅殺功臣,可為什麼不削藩呢?有人說,朱元璋自己親自安排的分封制,沒有自己否定自己的,這不是打自己的臉嗎?
  • 劉邦朱元璋稱帝後殺功臣 為何平民皇帝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
    而這兩位開國皇帝,除了開創大漢和大明王朝的百年基業外,最被人們所熟知的事就是殺功臣了。我們先來看看漢高祖劉邦殺了哪些功臣。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不過,臧荼的燕王是項羽所封。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的過程中,臧荼一直扮演吃瓜群眾的角色,沒找過茬,但也沒出過力。所以被消滅也就不難理解了。
  • 朱元璋為何殺了那麼多開國功臣,朱元璋原來是誰的部下?
    漢高祖劉邦雖說出身也很低微,但他畢竟還是個泗水亭亭長,大小也是個幹部。我想朱元璋的心中偶像一定是劉邦,因為劉邦教他的東西太多啦!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後,都殺了不少功臣,劉邦是『』狡兔死、走狗烹『』,那明太祖朱元璋誅殺功臣又是什麼目的呢?
  • 李世民問尉遲恭:你可知韓信?尉遲恭立刻交出兵權,隨後潛心修道
    韓信的死可以說為中國歷史上的君臣關係開了一個非常不好的頭,尤其是那些戰功卓著的功臣,在此後的諸多朝代中,功臣極少有保全自己的。歷史上與漢高祖劉邦出身相似的皇帝中,最為著名的便是明太祖朱元璋了,但明朝初年的功臣在他的手中幾乎被屠戮殆盡,這與劉邦當年大肆屠殺異姓諸王是何其相似?
  • 朱元璋建慶功樓殺功臣,僅一人脫身,並寫了首詩成功自救
    ,這是為什麼呢?劉邦即位後,一下子封了七個諸侯王,不過這七人最後活下來的並沒有幾個。圖片:李善長與朱元璋劇照朱元璋的帝王之位是自己一步步打拼下來的,不像其他帝王一般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學習各種帝王的權衡之術,國家朝堂的大小事務都得靠他一個人去細細摸索。
  • 劉邦屍骨未寒,託孤大臣便殺光其嫡系子孫:劉邦殺功臣其實殺少了
    除了謀反的淮陰侯的韓信以外,功臣們都以高爵和富貴得以善終,並且還將他們的爵位和封地傳給了後代,形成一個強大的利益群體——功臣集團。實際上,真正被誅殺的功臣僅僅只有割據一方的諸侯王,如韓信、韓王信、英布、彭越等人。真要比絕對數量,在誅殺功臣方面,劉邦比不上後世的李世民,更別說朱元璋了。然而,功臣們並沒有因為劉邦的恩惠,就對劉邦的後代心慈手軟。
  • 劉邦死後15年,託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歷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除了謀反的淮陰侯的韓信以外,功臣們都以高爵和富貴得以善終,並且還將他們的爵位和封地傳給了後代,形成一個強大的利益群體——功臣集團。實際上,真正被誅殺的功臣僅僅只有割據一方的諸侯王,如韓信、韓王信、英布、彭越等人。真要比絕對數量,在誅殺功臣方面,劉邦比不上後世的李世民,更別說朱元璋了。然而,功臣們並沒有因為劉邦的恩惠,就對劉邦的後代心慈手軟。
  • 我國8大皇帝詩:劉邦曹丕李世民趙匡胤霸氣,朱元璋殺氣騰騰!
    作者簡介: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主要作品:《大風歌》、《鴻鵠歌》。主要成就:亡秦滅楚,建立漢朝等。
  • 朱元璋在封賞功臣時,為何沒有讓劉伯溫位列六公爵?
    朱元璋封賞的六位國公,二十八位侯爺,絕大部分都是朱元璋起兵初期的功臣武將。 同時李善長還肩負著,保障朱元璋麾下大軍後勤的重任。 在郭子興等勢力,打壓排擠朱元璋時,也是李善長居中周旋,調和。可以說李善長從未有過背叛朱元璋的念頭。當時的李善長還在幫助朱元璋考察投靠己方的將領,舉薦人才、籠絡人心。 可以說李善長對於朱元璋而言,就好比蕭何對於劉邦。
  • 朱允炆即位後,朱棣才起兵,為什麼不學李世民直接逼朱元璋退位?
    為什麼李世民敢逼李淵退位,而朱棣卻非得等朱元璋死後,再起兵? 朱棣在朱元璋去世後,發動靖難之役,經過三年徵戰才獲得成功,那麼為何朱棣不學李世民直接逼迫朱元璋退位呢?
  • 這個開國皇帝,為什麼愛殺功臣?
    然而,在持續多年的大規模屠戮功臣行動展開後,朱元璋卻改變了口吻說: 「胡元以寬而失,朕收平中國,非猛不可!」 朱元璋祖籍本是沛國相縣,即今天的江蘇沛縣,與同樣喜歡屠戮功臣的漢高祖劉邦所在的豐縣同屬今天的江蘇徐州市。
  • 狡兔死走狗烹——過河拆橋的牛人非劉邦和朱元璋莫屬
    自古君王難陪侍,尤其是開國君主,你要是遇到趙匡胤還算好,給你一杯酒讓你交出兵權,命留著,利益也享受了,要是遇上劉邦和朱元璋,那就呵呵了,(小佛說史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首先來說說劉邦,稱帝一統天下之後,就開始不停地搞定異姓王:齊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耳、燕王臧荼
  • 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原來竟是聽信了讖語,暗示大明王朝二世而亡
    我們不否認,朱元璋是真龍天子,在「皇帝排行榜」上,也能進入前十的偉大帝王。可是,在外部形勢和後世子孫這兩個因素上,洪武皇帝也並沒有什麼太好的辦法。先說外部形勢。其實,當時的蒙古建立的元朝,在江南士大夫階層中還是很受歡迎的。因為整個南方相當於漢人的自治區。大多數的蒙古人都在經營著北方。而且天下之大,不是少量的蒙古人能全盤掌控的。元朝對待漢人的的態度和管理,其實是以放牧的形式來進行的。
  • 朱元璋為了朱允炆,誅殺功臣,為什麼不限制同樣威脅皇位的藩王?
    對明朝歷史稍有了解的朋友都應該知道,朱元璋後期屠戮功臣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為了給朱允炆繼位鋪路,在朱元璋的眼裡,自己的孫子朱允炆能力夠嗆,至少跟那些開國功臣相比,要差不少,朱元璋非常擔心。那麼,朱元璋只能做惡人了,所以他一個個誅殺了那些曾經和他稱兄道弟的功臣,為了老朱的天下,什麼都不顧了。
  • 大明朝令人遺憾的皇子,倘若他不死,朱元璋未必會殺功臣!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在後期大肆殺戮功臣的事,不過這些都是事出有因,而且如果朱標不死,未必會發生屠戮功臣的事。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是朱元璋和愛妻馬皇后的孩子,他非常喜歡朱標,早早的就把他當成皇位繼承人培養,並且朱標的地位一直堅如磐石。
  • 李世民的凌煙閣有24位功臣,秦瓊排在最後一名,那排第一是誰?
    這兩位皇帝一個是秦始皇嬴政,另外一個便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後世人的眼裡,秦始皇是殘暴的,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君主,愣是沒有殺一位功臣,而且他也會給臣子戴罪立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