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死後15年,託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歷史證明劉邦殺功臣沒做錯

2021-02-13 歷史新編

被禁言一個月,終於可以說話!防失聯,敬請每個讀者朋友都關注以下號,十萬火急!

「好嗨喲大師」

說起劉邦,第一印象或許就是屠殺功臣。但是大家敢相信嗎?劉邦其實或許是最善待功臣的開國君主之一。從史書記載來看,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被封為侯爵的功臣達到143人之多。除了謀反的淮陰侯的韓信以外,功臣們都以高爵和富貴得以善終,並且還將他們的爵位和封地傳給了後代,形成一個強大的利益群體——功臣集團。

實際上,真正被誅殺的功臣僅僅只有割據一方的諸侯王,如韓信、韓王信、英布、彭越等人。真要比絕對數量,在誅殺功臣方面,劉邦比不上後世的李世民,更別說朱元璋了。

然而,功臣們並沒有因為劉邦的恩惠,就對劉邦的後代心慈手軟。公元前180年,呂后剛剛去世,功臣集團便在周勃、陳平、陸賈等人的帶領下,屠盡呂氏一族。而常常被人忽略的是,被屠殺一空的,還有劉邦的嫡系子孫,即漢惠帝一系。而這次慘案,就要從劉邦逝世前的安排說起了。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箭傷惡化,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由於太子劉盈軟弱,因此劉邦將國政託付給了剛毅狠辣的呂后。在病榻前,呂后曾問劉邦:

劉邦氣息奄奄地回答:

「曹參可以。曹參死了,可由王陵代政。但是王陵太過樸直,可讓陳平輔佐他。這是因為陳平聰明有餘,難以獨任。而周勃雖厚重少文,但安劉者必是周勃,可以令他當太尉。」

其後,呂后又問王陵、周勃之後可以信任誰?劉邦嘆息道:「那我就不知道了!」

就這樣,劉邦對自己的身後事做好了安排,在國內實現了呂后、功臣以及同姓諸侯王的三角平衡。

然而相對於強大的功臣集團以及動輒連城數十的諸侯王,呂后實在是勢單力孤,而且他的兒子也軟弱無能,根本不頂用。因此,呂后內憚功臣,外忌諸侯,每日愁眉不展。

原本,呂后想與親信審食其一起,將功臣們一網打盡。但是功臣們號召力實在太大,因此呂后只好作罷。最終,呂后與功臣們在劉邦葬禮上實現了妥協,那就是呂后將自己的呂氏親族冊封為王,用以增強呂氏一脈的實力,實際就是鞏固漢惠帝劉盈的統治。

然而,封呂氏為王,很顯然違背了劉邦當年與功臣們的契約——「非劉不王,非功不侯」。而呂后雖然知道這個舉動的風險,但是為了自己權力的鞏固,也不得不為此。

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去世,留下了六個兒子,分別是劉恭、後漢少帝、梁王、淮陽王、常山王、軹侯劉朝。繼承其皇位的前漢少帝,其實後宮美人的兒子劉恭。不過為了掩人耳目,呂后毒死了劉恭的親生母親。

劉恭長大後,逐漸聽說自己並非漢惠帝皇后張嫣的兒子,因此暗地裡對呂后屢有怨言。呂后獲知此事後,毫不猶豫地殺死了劉恭。漢高后四年(前184年)五月十一日,呂后立漢惠帝的另一子常山王(恆山王)劉義為帝,並改名為劉弘,史稱後漢少帝。

藉助前後兩個漢少帝,呂后與功臣們維持了一個微妙的平衡。但是隨著呂后的年事已高,這種平衡遲早會被打破。公元前180年七月,呂后因病去世。呂氏的諸侯王,因害怕劉氏迫害,於是在同年九月,呂祿家中秘密討論造反之事。而由於齊王劉襄的弟弟——劉章的妻子,出身於呂氏,因此獲知了此消息。由此,劉襄與關中的功臣——周勃、陳平、陸賈等人取得了聯繫,緊鑼密鼓地準備著「誅呂行動」。

然而,從呂氏集團後續的發展來看,似乎根本就沒有想過取代劉氏。如果他們真想這麼做,那麼執掌北軍兵權的呂祿,為何如此輕易地將兵權讓給功臣?因此在很多學者看來,所謂「呂氏謀作亂」,完全是功臣們一手炮製的陰謀。

功臣們為何要這麼做呢?這是因為朝廷大權本來就僧多粥少,失去呂后庇護的呂氏又佔據太多政治資源。正所謂「懷璧其罪」,功臣們不屠殺呂氏,還會殺誰呢?

周勃、陳平利用呂祿的好友酈寄,騙走了北軍的印綬。其後,周勃馳入北軍軍營,順利抓住了北軍的軍權。功臣們一旦擁有了兵權,就註定了呂氏一族的滅亡。

隨後,曹參的兒子曹窋轉告禁軍衛尉,不準相國呂產進入殿門。其後,周勃和朱虛侯劉章帶兵突襲呂產,並將他殺死於一個廁所。呂產死後,其所掌握的南軍也被功臣們奪取。隨後,功臣們分道進擊,不分長幼,將諸呂殺個精光。

呂氏一族滅亡後,功臣們並沒有因此歇刀。由於呂氏是漢少帝的親舅舅,因此周勃、陳平擔心會出現「 (少帝) 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的局面。因此他們暗中密謀,決定「合法」地殺掉漢惠帝所有的子孫。於是他們對外宣布:

「少帝及梁、淮陽、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呂后以計詐名他人子,殺其母,養後宮,令孝惠子之,立以為後,及諸王,以彊呂氏。」。

也就是說,宮中所謂漢惠帝的兒子,都不是親生的,其實都是呂后陰謀的產物。實際上,漢惠帝並沒有兒子。

但仔細想想就能明白,這些皇子怎麼可能不是漢惠帝的兒子。試問誰會給自己兒子,生生造出6個假兒子。同時從史書的記載來看,對於這些皇子身份的認定,用了「相與陰謀」四個字。司馬遷、班固出於政治正確,雖然並沒有直接點明功臣們對漢惠帝一系子孫的污衊。但他們仍然使用了春秋曲筆,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最終,功臣們殺入宮中,將漢少帝、梁王、淮陽王、常山王等人全部誅殺。就這樣,劉邦的嫡系子孫,全部喪生於功臣們的屠刀之下。而漢惠帝,生生落得個性無能的惡名。

其後,功臣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將劉邦的旁系子孫——代王劉恆一系迎入長安,並排除了在誅殺諸呂中立下大功的齊王一系。很顯然在功臣們看來,旁系的劉恆更好控制。

更加弔詭的是,劉恆稱帝前後,他的王后以及四個嫡子皆神秘的死去了。對此,史書僅有一個簡短的記載:

「代王王后生死難,先代王未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這個結果都太冰冷、太詭異了。因此,一直有人猜測,代王后與四個皇子都非正常死亡。呂后在世時,她為了增強呂氏的力量,曾讓劉姓諸侯王和呂氏之女結親。而劉恆,或許也不例外。若果真如此,功臣們很可能會殺死呂氏代王后以及四個呂氏之子,用以防止呂氏外戚死灰復燃、反攻倒算。

寫到這裡,筆者著實為功臣們的狠辣、無情以及編瞎話的能力感到膽寒。由此可見,劉邦殺功臣絕不是殺多了,而是殺少了。「君弱臣強」,功臣幾乎必然作亂。因此,朱元璋才會在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大殺功臣,實際是為皇太孫朱允炆鋪路。很顯然,朱元璋吸取了劉邦的教訓。

相關焦點

  •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15年後託孤大臣殺光他們嫡孫,這是為什麼?
    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本來處於下風的漢王劉邦忍辱負重,最終戰勝了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漢王朝,雖然並不是第一個封建帝制王朝,但是秦朝留下來的東西實在太少了,所以一切都是漢王朝自己摸索,比如郡國並存,漢武帝的推恩令等等,這些都是以往的朝代中並沒有遇到的。
  • 劉邦死後15年,託孤大臣殺光他的嫡孫,卻被稱為大漢王朝做貢獻
    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被周勃、陳平等一批開國功勳所殺,他們不但沒有引起劉氏宗室的不滿,反而覺得自己為延續大漢王朝做出了重要貢獻。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繼位。雖然他是個成年人,但他無法控制達汗朝局。呂雉皇后執政。沒有劉邦的束縛,呂后完全控制了朝政府,並大力支持呂氏家族的勢力。
  • 劉邦屍骨未寒,託孤大臣便殺光其嫡系子孫:劉邦殺功臣其實殺少了
    說起劉邦,第一印象或許就是屠殺功臣。但是大家敢相信嗎?劉邦其實或許是最善待功臣的開國君主之一。從史書記載來看,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前195年,被封為侯爵的功臣達到143人之多。公元前180年,呂后剛剛去世,功臣集團便在周勃、陳平、陸賈等人的帶領下,屠盡呂氏一族。而常常被人忽略的是,被屠殺一空的,還有劉邦的嫡系子孫,即漢惠帝一系。而這次慘案,就要從劉邦逝世前的安排說起了。公元前195年,劉邦因箭傷惡化,生命已經進入了倒計時。由於太子劉盈軟弱,因此劉邦將國政託付給了剛毅狠辣的呂后。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因為韓信擔任齊王時,蒯通勸他反了劉邦,他沒有聽。如此的這兩個言論,似乎對韓信的被殺就已經有了結論,原因是他沒有擺脫中國千百年以來封建專制的宿命,功臣宿將就是這樣的下場。三千年以來,有些朝代中有些不太自信的君主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存在殺功臣宿將的現象,但這種現象並不普遍。
  • 劉邦朱元璋稱帝後殺功臣 為何平民皇帝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
    而這兩位開國皇帝,除了開創大漢和大明王朝的百年基業外,最被人們所熟知的事就是殺功臣了。我們先來看看漢高祖劉邦殺了哪些功臣。第一個犧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不過,臧荼的燕王是項羽所封。在劉邦和項羽爭天下的過程中,臧荼一直扮演吃瓜群眾的角色,沒找過茬,但也沒出過力。所以被消滅也就不難理解了。
  • 託孤司馬懿 曹丕和曹睿做錯了嗎?
    而且曹丕和曹睿還是很信任司馬懿的,臨死前還任命其為輔政大臣,就像劉備託孤給諸葛亮一樣,這司馬懿就相當於是託孤大臣了,試問曹丕託孤司馬懿還是情有可原的,這曹睿怎麼又託孤司馬懿,而恰恰是曹睿的託孤,才讓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政變,曹魏才最終改姓司馬了。
  • 倆寵妃合夥欺負宮女,劉邦看不過眼將她寵幸,沒想到生個千古一帝
    他以藩王身份入主漢庭,在位23年。他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開創了中國封建時代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因此漢文帝,也被稱為「三代以後絕無僅有之令主」。 因此,漢文帝可以毫無爭議地稱為「千古一帝」。因為像漢文帝一樣勤儉愛民且頗有手段的的皇帝,歷史上確實罕見。 漢文帝傳奇,他的母親薄姬同樣傳奇。
  • 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像劉邦與朱元璋那樣,過河拆橋、屠戮功臣呢?
    不管是漢高祖的重點打擊,逐個剷除異姓諸侯王;還是明太祖的無差別屠殺,將整個功勳集團「一鍋燴」;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似乎都逃不出過河拆橋的怪圈;即便是一向以仁義著稱的宋太祖,也是在剝奪了下屬的實權後,才給了那些曾經的哥們一條活路。難道歷史真的就沒有例外?難道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真的只有共患難 ,而沒有共富貴嗎?肯定不是的!
  • 漢文帝登基前兩次意外,證明劉邦功臣還是殺少了
    漢高祖劉邦駕崩後,兒子惠帝文弱不堪,妻子呂雉臨朝稱制。毀劉邦「白馬之盟」,封呂氏族兄弟為王,將戚夫人製成「人彘」,並讓親兒子劉盈觀看。漢惠帝目睹戚夫人慘狀後,怒斥:「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不久之後,劉盈驚懼交加,抑鬱而終。呂雉以太后之尊,呂氏三王為羽翼,總領漢庭十數年。
  • 劉邦朱元璋鳥盡弓藏,李世民卻能善待功臣,真的只因為個人品德?
    劉邦朱元璋鳥盡弓藏,李世民卻能善待功臣,真的只因為個人品德?兔死狗烹鳥盡弓藏似乎成了開國君主必做之事,然而縱觀歷史長河真正鳥盡弓藏的開國君主實際上並不多,歷史上著名的只有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像光武帝劉秀、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都能善待功臣,同是開國君主為何做人差距這麼大,難道僅僅是因為個人品德嗎?有專家表示開國君主對功臣的態度和君主的出身有關,劉邦朱元璋出身社會底層,一個區區亭長,後者更是叫花子。而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都是出身士族,劉秀雖然家境貧寒但畢竟是皇族還曾經上過大學,文化程度還是相當高的!李世民世代隴西士族,而趙匡胤長輩也是高官!
  • 劉邦嫡傳一脈,在功臣、皇室私心算計下絕嗣|諸呂之亂殃及池魚
    劉恭在惠帝之後即位,後來他知道了母親慘死,少年氣盛:"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未壯,壯即為變。"《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太后聽聞,哪能容得下"白眼狼",悄悄地把劉恭滅了。張嫣的後代沒指望了,呂太后將惠帝與宮人所生的兒子劉疆、劉不疑、劉弘、劉朝、劉武推出來,分別封王封侯。
  • 荀攸是曹魏第一任尚書令,為何死後三十年才得以配享曹魏太廟?_功臣
    原標題:荀攸是曹魏第一任尚書令,為何死後三十年才得以配享曹魏太廟?第一,將曹魏太廟迎至洛陽並正式將功臣配享太廟的是魏明帝曹叡,不過自233年夏侯惇、曹仁和程昱三人配享太廟之後,一直到239年曹叡去世曹魏功臣再無人配享太廟。
  • 歷史上哪些「鐵帽子王」被奪爵?
    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但其後世也不乏被奪爵的歷史記載。  ■首位禮親王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為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徵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
  • 劉邦最早封的同姓王是劉賈,只可惜他遇上了英布!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曾同功臣們殺白馬歃血為盟,約定「非劉姓不能封王」。我們知道的劉姓王有很多,劉邦的二哥劉仲做過代王,劉邦的大兒子劉肥做了齊王,劉邦的侄子劉濞做了吳王,還有劉邦的其他幾個兒子,也都被封為王。可劉姓之中最早封王的,並不是這些人。
  • 盤點:漢武帝的四位託孤大臣都是誰?他們各有怎樣的結局?
    1、首席託孤大臣:大司馬大將軍:霍光 霍光(?-前68年4月21日),字子孟,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市)人。西漢中葉權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後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臨終之時明確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輔佐時年八歲的漢昭帝。
  • 劉邦一死,呂后心生毒計除功臣,酈商讓審食其帶了一句話……
    酈商並沒有直接對呂后說什麼,而是讓呂后的情人審食其給吹了吹枕邊風,全靠酈商的這句話,讓大漢初年沒有陷入內訌的局面。漢高祖十二年,劉邦駕崩與長樂宮,此時最為高興的應該是呂后,最為擔憂的也是呂后。早在劉邦活著期間,漢初三名將韓信、彭越都是被她直接策劃除掉的,對於任何可能威脅大漢皇權的人和勢力,呂后的態度比劉邦還堅決——剷除。劉邦一死,兒子劉盈登基,對於呂后來說更好操控朝局,她卻面臨一個問題:大漢開朝的功臣集團勢力依然強大。如果不公布劉邦的死訊,用劉邦的名義將功臣集團一網打盡,徹底剷除。
  • 歷史探秘:李嚴也是託孤大臣 為何總是和諸葛亮過不去呢?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李嚴也是託孤大臣 為何總是和諸葛亮過不去呢? 史上最奇怪的對手,莫過於諸葛亮和李嚴了。諸葛亮完全稱得上是李嚴的最大政敵,就是評價諸葛亮和李嚴有故共戴天之仇,這句話也不過分。但是諸葛亮死了的時候,哭得最傷心的,卻恰好就是李嚴。
  • 劉邦死後,8個兒子的下場如何?
    但他忽視了身邊人最具威脅性——呂后,在她的暗箱操作下,年僅十年,劉邦的8個兒子基本都被剷除掉了,甚至於大多都死得很慘。庶長子劉肥。他是劉邦在做亭長時的老相好曹氏所生的兒子,出生的時候劉邦正忙於登基稱帝。雖然有句古話叫「母憑子貴」,但是曹氏從來沒向劉邦爭取過什麼名分,所以這直接導致劉肥只能當一個庶長子,無緣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