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位於我國華北地區,東臨渤海,內環京津,因省境位於黃河以北故名河北。河北省總面積18.88萬平方千米,下轄11個地級市,包括49個市轄區、21個縣級市、91個縣、6個自治縣,其中魏縣為河北省第二人口大縣。
魏縣隸屬於河北省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端,冀豫兩省交界處;縣境西連臨漳縣,北鄰成安縣、廣平縣,東交大名縣,南接河南省安陽縣、內黃縣、清豐縣、南樂縣。
古魏縣
公元前11世紀中期,周朝建立後,周天子將天下土地分封給各諸侯國進行統治,今境屬衛國領地,春秋時期先後屬衛國、齊國、晉國管轄,三家分晉後屬魏國領地。公元前430年魏文侯把魏國都城遷至洹水即今舊魏縣村,魏武侯時以此為別都,公元前228年秦國佔領此地後設置棘蒲縣。
西漢統治時期,公元前195年設置魏縣,因魏文侯曾建都於此開創百年霸業故名,魏縣治所位於今大名縣西南魏城,新莽時魏縣改名魏城亭,東漢建國後復名魏縣,魏晉時期延續不變。
南北朝時期,今境屬北朝統治區域,北魏時於公元497年劃魏縣地置昌樂縣,治所位於今河南南樂縣西北,北齊時公元556年魏縣併入昌樂縣。北周時於公元577年置洹水縣,縣治位於今境西南部舊魏縣村。
隋朝統治時期,公元586年復置魏縣,唐朝天寶三年即公元744年魏縣移治今大名縣西北魏莊,北宋熙寧六年即公元1073年,洹水縣降為洹水鎮併入魏縣,魏縣移治洹水鎮,即今境西南部舊魏縣村,金、元時延續不變。
明朝建立後,公元1370年因漳河水患,魏縣移治五姓店即今縣城。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年魏縣縣城被洪水衝毀,魏縣併入大名縣、元城縣。民國二年即公元1913年,元城縣併入大名縣,今境屬大名縣管轄。
今魏縣
民國二十九年即1940年,復置魏縣。新中國成立後,魏縣屬河北省邯鄲專區,1957年魏縣縣城被洪水衝毀,次年魏縣併入大名縣,1961年復置魏縣,先後隸屬於邯鄲專區、邯鄲地區,1993年改屬地級邯鄲市管轄至今。
魏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千年古縣,自西漢初年公元前195年設置魏縣,縣名以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國名命名,沿用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魏縣建縣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縣治均位於今大名縣境內,直至北宋時才遷治今境內。清朝中期因水患魏縣被廢併入大名縣,民國時期1940年復置魏縣,即為今魏縣。
魏縣總面積864平方公裡,下轄21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06萬人,是河北省戶籍人口第二大縣,僅次於定州市。
魏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歷史上比較出名的歷史人物有:隋朝相州洹水縣人杜正倫,唐高宗顯慶年間官至宰相,被封為襄陽縣公;唐朝魏州魏縣人姜師度,為一代能臣,歷任司農正卿、陝州刺史、金紫光祿大夫、將作大匠等,為當世水利專家;清朝大名府魏縣人崔述,為著名的辨偽學者、考據學家,其著作《考信錄》對後世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