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愛買東西好像是人的通病,心情不好的時候「買買買」;心情好的時候也要「買買買」;情感受挫,繼續「買買買」;工作受阻,也要「買買買」......
但是這種一時興起的「買買買」,除了能讓當下的自己開心之外,還能給你帶來什麼呢?
我以前是個很愛買東西的人。
愛買東西的這個習慣是從大學時養成,那時的女生脫離了高中高強度的學習環境,越發地注重起自身,於是如何打扮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更美就成了每個大學女生的必修課。
再加上看到別的女生開始慢慢地研究起穿衣搭配,為了不落於人後,我也偷偷地省下一部分生活費用於購買化妝品和衣物。
一旦打開了這個未知的世界,剩下的時間基本就是不遺餘力地大量投入。再加之商家的各種促銷手段:
「不會化妝的女人沒有未來。」
這種廣告說辭,為消費打上了合理的旗幟,會讓你覺得「對,我所有的消費都是為了更好的自己,為了自己的未來。」那時候想想好像是很有道理,投資自己嘛,一點問題都沒有,於是更加肆無忌憚地買買買。
除了化妝品,還有各種衣物,鞋子,包包,這麼買下去的結果只有一個:生活費完全不夠用。
於是出去做兼職,賺點外快,繼續投資在這些事物上,可是買得越多,發現自己越不開心,不知道自己到底追逐的是什麼,而且深深地感受到了空虛。
2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將近一個學期之後,一次機緣巧合,因為一個合適的實習機會而必須搬離宿舍,收拾行李的時候,看著滿柜子的衣物和其他雜物,我突然驚呆了:我怎麼買了這麼多東西?
因為物品太多收拾不完,於是開始瘋狂地往外丟東西,丟了之後又心疼花出去的錢。
難怪別人總說:搬家,是最好的斷舍離。可不是,帶不走的就只好丟了。
後來我坐在行李箱上仔細想了想:我瘋狂購買的這些東西於我到底有什麼意義?
反觀我買過的那些東西,好像是所謂的「每個女生都必須要擁有的東西」,可我只是買了,並未使用過,甚至有的連包裝袋都沒拆開,只是放在那邊擺設著,等待著有一天去開啟。因為心裡總有個聲音在說「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的」。可是實際情況是,買了一堆,只放在那邊當擺設。
既然不是必需品,那我為什麼要為了這些東西浪費精力。
丟掉了那些無用的東西之後,我發現整個人都輕鬆了。
後來我開始反思,這種過度消費行為究竟給人帶來了什麼?
1、浪費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以致於不得不拼命地賺錢才能滿足這些額外消費。另外,人本身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真正能夠集中在自己身上的時間很少,讓盲目的消費行為佔據了大量時間,反而消耗自己。
2、空虛感。購物消費被普遍認為是一種宣洩情緒和緩解壓力的好方法,但是這也僅限於合理消費。一旦消費過度,反而能產生一種「空虛感」,為了緩解這種「空虛感」,很多人又開始大量投入購買,陷入一個死循環。
3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情況,他們本身也並非有囤物癖,但只要看到桌子上放滿了東西、衣櫃裡塞滿了好看的衣物、冰箱裡全是食物,總是能感受到一種舒適和安全感,覺得「這些東西總有一天能派上用場。」
囤積物品的習慣,其實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這些人總是致力於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未來的不安因素,要是沒了就覺得困擾以及焦躁不安。
但實際上所有的消費行為,都是為了人更好地生活而服務,是以人為核心。如果過度消費以及購買了過多的物品會讓自己覺得不舒服,不妨停下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當下的消費是必須的嗎?是對自己有意義的嗎?
同樣地,經濟學裡有個眾人皆知的80/20原則,說的是「80%的營業額都是由20%的營業員達成的」。
這個原理在我們生活中也適用,具有價值並且發揮作用的消費行為,其實只佔兩成,而且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日常生活供應只靠這20%的消費行為就可完成,餘下的大部分都是一時興起的非理性消費。
非理性消費越多,我們囤積的物品也越多,人也會容易陷入迷茫的狀況,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訴求是什麼。
也有很多人在盲目的消費過程中迷失了自己,尤其是現在物質過渡泛濫的社會,以及商家的推銷手段,類似「不用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這種噱頭。
但是人的未來怎麼能夠被一瓶香水,一隻口紅所限制呢?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才沒有未來,而和這些消費品沾不上半點邊。
當然也並非不鼓勵消費,而是崇尚理性消費,只買必需品。
因為扔東西很心疼,所以要克制住買東西的數量;因為數量有限,所以只買質量好的精品;因為質量好,所以重複利用率也高,在無形中也為我們節省了一大筆錢。
數量做減法,質量做加法,合理消費,理性購物,從而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