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稱大馬士革難民回歸國際會議為「耍把戲」

2020-11-19 每日經濟..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凱爾∙布朗(Cale Brown)發表聲明表示,美國國務院將大馬士革難民回歸國際會議描述為「表面支持」和「耍把戲」。

聲明中指出,美國不認為大馬士革難民回歸國際會議是「為難民自願和安全返回敘利亞創造必要條件的可靠嘗試」。
消息中稱:「在政權狹窄的盟友圈外缺少對這次會議的支持,這表明,全世界都將這些當成把戲,僅僅是公開的遊戲。」
11月11日至12日,在大馬士革舉行了難民回歸國際會議,來自27個國家的代表團和12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聯合國作為觀察員出席此次會議。俄羅斯代表團包括來自30多個部門的專家。敘利亞外交部此前對衛星通訊社表示,儘管西方國家試圖破壞此次會議,但其得以成功舉行。俄羅斯外交部則指出,美國拒絕參加在大馬士革舉行的論壇表明,該國對敘利亞實行雙重標準。
敘利亞武裝衝突自2011年3月起持續至今。2017年年底,敘利亞和伊拉克宣布戰勝境內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但敘利亞個別地區至今仍在清繳殘餘武裝分子。政治調解、難民返鄉和戰後重建是當前敘利亞問題上最主要的議題。


 

相關焦點

  • 敘利亞將舉辦國際會議討論敘難民回國等議題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25日,敘利亞副總理兼外長穆阿利姆在大馬士革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敘利亞問題特使彼得森。穆阿利姆說,敘利亞決定於11月舉辦有關敘難民的國際會議,討論這些難民回國等議題。穆阿利姆會見彼得森時表示,敘利亞政府決定於11月11日和12日舉辦一場有關敘難民議題的國際會議。他介紹了會議相關細節,批評西方國家為敘難民回歸祖國設置障礙並將人道主義問題政治化的做法。 關於敘利亞憲法委員會,雙方就其重要性達成共識,認為委員會工作需要遵守既定步驟,推進憲法委員會工作不應設定「時間表」並反對「外部幹涉」。
  • 難民會議在大馬士革開幕,27國參會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難民返回國際會議將於11月11日10:00在大馬士革開幕。參會者中有來自27個國家和12個組織的代表。敘利亞總歐婷巴沙爾•阿薩德11月9日在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視頻會晤期間表示,該會議將成為解決與敘利亞公民回國有關的人道主義問題的開端,他指出,對於大馬士革來說,這不僅是人道主義問題,而且是國家問題。巴沙爾表示希望會議將有助於衝破對該國的經濟封鎖。普京指出,俄羅斯完全支持舉辦本次國際會議,並積極參加其籌備和舉辦工作。
  • 美國因難民回國制裁敘利亞,稱其破壞自由
    「人間若有天堂,必在大馬士革」這句話道出了大馬士革作為阿拉伯世界的明珠,曾經多麼的璀璨。然而如今的大馬士革不僅不是天堂,還是人間的地獄。以色列時不時就來轟炸一趟,武裝分子還可能扔幾顆炸彈。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當然就是美國與其一手製造的「阿拉伯之春」。
  • 如今1100萬人淪為難民,敘利亞還有希望嗎
    本文為「金十數據」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2015年9月2日,跟隨父親從土耳其偷渡到希臘的3歲敘利亞小難民艾蘭·庫爾迪(Alan Kurdi)不幸殞命於地中海,其遺體最終被海水衝上土耳其的海灘。小男孩背面朝天躺在沙灘上的照片令世界揪心,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敘利亞難民的關注。
  • ...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是否保留尚無定論、羅興亞難民遷徙至孟加拉國...
    由於要求日本承擔巨額負擔的美國總統川普卸任在即,日方似乎認為看清下屆政府的安全保障戰略才是上策。日本內閣消息人士接受採訪時指出,「即使與川普政府籤署協議,拜登1月20日就任總統後也有可能推翻現有的協議,因而目前的談判沒有意義」。
  • 被控暴動罪港中大女生稱獲德國「難民身份」,還稱遭難民營職員性侵
    (觀察者網訊)多家港媒19日報導稱,一名因被指控暴動罪而逃往德國的香港女大學生稱14日獲德國「政治庇護」,取得3年的難民身份。她還稱,自己在德國難民營居住期間,曾遭難民營職員性侵。 報導稱,該名女生系香港中文大學學生,現年22歲,去年曾被香港警方拘捕,隨後畏罪潛逃至德國,在德國的難民營裡待了近11個月。
  • 尤裡卡:逃離德黑蘭禁忌,去大馬士革末日狂歡
    伊朗因伊斯蘭革命變天之後,長期處在嚴苛的宗教控制和經濟封鎖之中,普通伊朗人對伊朗之外的世界有一種自己的幻想,而能夠為這種幻想找到的輸出口,就是這些來自外國的遊客。在這些外籍遊客身上,伊朗人的熱情和照顧撲面而來,讓遊客覺得他們質樸又熱情洋溢。其實看看伊朗人對阿富汗難民的態度和對自己國家窮人的態度,就能了解真實的伊朗人。
  • 美國的反恐戰爭是歐洲難民危機的真正原因
    難民一旦越過國際邊界就可以看到,但是國內流離失所者卻很難追蹤,雖然比它多了3.5倍。當他們面臨的危險時,他們可能會多次搬家。有時他們會回到自己的家園,卻發現家園已被毀或者謀生的手段消失了。隨著戰線的轉變,他們往往必須在糟糕和更糟糕之間做出選擇,迫使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過著遊牧生活。
  • 旺角暴亂頭目在德國要到庇護,成「難民」了
    旺角暴亂案中棄保潛逃的香港「本土民主前線」前召集人黃臺仰和成員李東升,22日被爆獲德國「難民庇護」。有輿論要求港府向德國提出嚴正交涉。黃臺仰(資料圖)美國《紐約時報》21日稱,黃臺仰和李東升去年5月在德國獲得難民庇護。今年4月,黃臺仰通過簡訊承認此事。
  • 委內瑞拉危機爆發:拉美版的難民危機
    此次難民危機由馬杜羅的無能獨裁引起,其嚴重程度不亞於2015年的歐洲難民危機。同歐洲一樣,此次難民危機很可能會改變整個拉丁美洲政治局勢,並且帶來不為整個地區所願的惡果。 委內瑞拉鄰國面臨壓力一些拉美國家已經開始為愈來愈多的難民流入做準備。
  • 氣候難民_氣候難民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候百科
    在影片中,曼哈頓摩天大樓遭到強烈旋風的襲擊,大部分被摧毀;地鐵隧道裡湧出的洪水吞噬了紐約,淹沒了美國,冰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僥倖生還的美國人都逃往墨西哥,請求進入那裡的難民營。 逼真的特技效果使人心悸,「氣候難民」的狼狽神態給每個觀看影片的人敲響了警鐘。如果人類不對目前的全球變暖採取行動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影片中的「氣候難民」。
  • 英媒稱難民問題正在分裂歐盟:若未妥善處理 恐致歐盟瓦解
    報導稱,歐洲各國在難民問題上分歧眾多,但當大家坐到談判桌後,還是可以肯定各國都可以達成一些共識。最簡單的,各國大概都會同意它們需要為歐盟的邊境部隊增撥資源,加強巡邏。  報導還稱,另外,歐盟各國也漸漸達成共識,要在歐洲大陸以外設立難民甄別中心,遣返純粹因為經濟原因離開祖國的難民,讓真正的難民通過安全又合法的方式進入歐洲。
  • 歐盟將罰拒收被遣返難民國家 西媒盤點改變世界的難民
    參考消息網6月25日報導 據路透社6月23日報導稱,歐盟各國23日決定,針對那些拒絕接收被遣返的、不符合歐洲難民條件的本國公民的國家,歐盟將採取限制籤證措施。自2014年以來,跨越地中海來到歐盟的移民人數大幅攀升,目前歐盟正在對此予以打擊。
  • 在敘利亞的美國基地陷入「地獄」:俄羅斯軍隊嚴厲批評華盛頓
    在敘利亞的俄羅斯交戰各方和解中心說:「到目前為止,在坦夫的美國駐軍仍未允許聯合國和其他國際人道主義組織的代表從敘利亞進入魯克班營地。」另外,俄羅斯外交部也發表聲明說,莫斯科、大馬士革和聯合國將繼續密切合作,以解決魯克班嚴峻的人道主義局勢。
  • 電影《盧安達飯店》拯救難民主角原型被捕,曾拯救1268名難民
    >他的原型保羅魯塞薩巴吉納,從1996年流亡至海外,至今已24年,然而日前他被盧安達政府指控為「▲ 調查當局聲明盧安達調查當局在社交平臺上發表聲明稱,懷疑魯塞薩巴吉納與多個極端恐據英國廣播公司(BBC)6日的報導,在魯塞薩巴吉納被逮捕之後,他的養女和侄女對媒體指出,魯魯塞薩巴吉納原本預計在阿聯杜拜參加會議,之後突然戴著手銬出現在盧安達首都基加利。「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到盧安達的。」
  • 教皇方濟各訪問希臘難民營帶走12名敘利亞難民
    接納這幾名難民的行動是梵蒂岡、希臘和義大利之間協商的結果。 梵蒂岡發表聲明說,教皇希望以此對難民「表達歡迎的姿態」。 歐盟和土耳其在上個月達成了試圖阻止移民潮的協議,大批移民隨後滯留在希臘萊斯沃斯島。 梵蒂岡說,教皇帶走的這幾個家庭在上述協議達成之前就居住在萊斯沃斯。
  • 2018國際十大新聞(寰宇·十大新聞)
    1 四大主場外交彰顯中國影響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  4月8日,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在海南舉行,為世界發展貢獻亞洲智慧和亞洲方案。6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在青島舉行,擴員後的首次峰會開啟了該組織發展壯大的新徵程。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為今年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外國領導人出席最多的主場外交活動。
  • 難民故事 | 你說他們是難民,他們也就成了難民
    「目前媒體和政客僅僅關注難民的負面案例。難民本身不是危機,這種輿論下的難民刻板印象才是真正的危機。」馬斯庫恩說。敘利亞戰爭爆發前,馬斯庫恩家境優渥,和普通人一樣擁有正常的生活。父親在阿勒頗經營著一家國際珠寶貿易公司,母親是阿拉伯語教授。
  • 人民日報社評選 2018國際十大新聞(寰宇·十大新聞)
    新華社發圖②:5月24日,敘利亞親政府武裝力量和平民返回大馬士革南郊,政治解決敘利亞問題顯現新前景。人民視覺圖③:12月26日,韓國和朝鮮代表在位於朝鮮開城市的板門站舉行京義線和東海線鐵路及公路連接工程動工儀式。人民視覺圖④:6月20日,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在日內瓦召開會議,美國代表缺席。
  • 阮清越的難民敘事:對美國主流話語的反撥
    阮清越對難民問題的關切與他個人的身份認同是休戚相關的,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毫不避諱地強調個人的難民身份。作為難民的一員,他認為,為難民發聲、為難民書寫是他責無旁貸的職責,正如他在訪談中聲稱的那樣:「我們的職責就是向那些對我們的社群一無所知的人彰顯我們來自的那個社群中的人性所在。」正因為如此,阮清越也特別在意「難民」的獨特性,有意將難民和移民、難民敘事與移民敘事區別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