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難民_氣候難民是什麼意思-天氣網氣候百科

2021-01-09 天氣網

氣侯引發的風暴潮已經使無數的難民「無家可歸」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戰爭、饑荒與瘟疫的威脅似乎正在遠離。但隨著時代前進,已不再只有這三者會讓人成為難民了。沿海的居民,在某一天,可能會發現海水已經湧進了街道,曾經生活的城市無法繼續居住,而被迫遷徙到高海拔的地區。注意,這並不是科幻小說或者是距離人類仍然很遠的事情,這已經成為活生生的事實,因氣候而被迫遷徙的人類,已經出現了,並且,科學家告訴我們,由於氣候系統反饋所必須經歷的時間,無論現在作出什麼樣的努力,全球變暖的趨勢在未來數十年不會有改變。2050年,可能最多達10億人將成為氣候難民。

聯合國「環境和人類安全」組織預計,到2050年,全球至少有2億「氣候難民」,許多非洲國家將是重災區。預計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8—13釐米。長江三角洲地區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更大更明顯。到2050年,上海海平面將較1990年上升70釐米。

「氣候難民」,已經成為全球變暖這個大問題之下最早凸顯,也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時代在前進,人類在發展,然而卻出現了生產力不發達時代沒有出現過的問題,而且是極為棘手幾乎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極大反思。工業文明成就了一個時代,也可能在毀滅我們的未來,如果我們真給子孫後代註定造就了一個「未來水世界」,那可真是一場悲劇了。

澳大利亞研究機構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最近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逐漸上升的氣溫和海平面不但會直接威脅部分海島型國家的存亡,而且對於人口多數集中在沿海或河岸下遊地區的亞洲國家,例如中國的黃河及長江三角洲,以及地勢低的國家,如孟加拉,都將面臨被淹沒的危機。
報告稱:「全球氣候變暖被壓縮到在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發生,它所代表的是對人類和生物調節能力的嚴重挑戰,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將把地球已然脆弱的生態系統推過環境所能承受的臨界點,進入到人人自危的局面。」

已經不再是科幻

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越來越多的「氣候難民」正面臨著生存的危機。
2001年,來自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消息稱,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宣布,由於溫室效應導致海平面持續上升,國家所有的努力均告失敗,全國1.1萬國民將不得不放棄家園。吐瓦魯已經與紐西蘭籤訂協議,全國國民將陸續「搬遷」到紐西蘭。
從1995年到2002年,南極半島失去了大約1.25萬平方公裡的冰架,相當於盧森堡國土面積的4倍。科學家們在2005年8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指出,冰架的崩裂與全球變暖有密切關係,這種崩裂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加速。
2000年世界銀行發布了一張環境經濟地圖,顯示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孟加拉國一半的耕地面積將會被吞噬。據專家預測,本世紀海平面即可上升1米。孟加拉國擁有1.3億人口,這些「氣候難民」將如何安置,又有什麼樣的國家來接收他們,將是一個重大的難題。
對中國來說,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上海將有1/3的面積將被海水淹沒。到時候,大量沿海低洼地區的民眾內撤,結果不僅是食物和水資源愈發稀少,也會引發社會問題。
美國電影《後天》讓全世界的觀眾體會到在面臨氣候危機時,人類顯得如何渺小。片中,氣候學家傑克·霍爾在研究史前氣候後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曖化將會引發地球空前的災難。在影片中,曼哈頓摩天大樓遭到強烈旋風的襲擊,大部分被摧毀;地鐵隧道裡湧出的洪水吞噬了紐約,淹沒了美國,冰雪覆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僥倖生還的美國人都逃往墨西哥,請求進入那裡的難民營。
逼真的特技效果使人心悸,「氣候難民」的狼狽神態給每個觀看影片的人敲響了警鐘。如果人類不對目前的全球變暖採取行動的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影片中的「氣候難民」。

未來的地球

淪為「氣候難民」,往往只是一瞬間的變化。全球變暖引發人類生活的轉變,有時是潛移默化的。這些轉變,是逐漸將人們從熟悉的環境中逼走、背井離鄉的根源。
英國《衛報》的環境記者大衛·亞當根據目前對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指出如果人類不對目前的情況作出改進,任由全球氣溫上升,英國在未來的80年裡會有怎樣的變化。他的分析有趣而令人信服。他指出,氣候變暖對英國人生活的直接影響包括:到2020年,因為溫度升高,英國的假期將會增加。但是對目前已經負荷過重的國家公園來說,過多在假期到來的旅遊者會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問題。
像曼徹斯特這樣的休閒城市,咖啡館將會擠滿前來度假的人,咖啡文化將會繁榮起來。可是,人們是否已經準備勇敢地迎接城市裡的炎熱了呢?
到2050年,從乾旱的南歐湧入英國的難民越來越多,像從孟加拉那樣水災頻繁的國家到來的難民也會增加。現有的公共運輸設備,比如說倫敦的地鐵,由於沒有空調,在夏天將會變得無法忍受。
到2080年,滑雪這樣的活動會再一次成為富人們的專利,因為炎熱的天氣會使滑雪場的維持費用增加。盎格魯·薩克遜民族的性格也會在炎熱中融化——好天氣會使英國的年輕人更多地參與戶外活動,而不是在他們的被窩和車庫裡製作音樂。
同樣的預測也可以在中國作出,只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密度大,資源有限,將如何面對氣候變化所引起的生活變化呢?
如果因為氣溫高而假期增加,我們的公共設施能否在未來的炎熱天氣應付挑戰?
如果來自周邊低洼國家的大批難民湧入,我們是否能夠接收並使他們得到安頓?
如果氣溫繼續升高,在已經成為火爐的城市裡,人們是否只能依靠空調生活?
如果海平面上升,上海等沿海城市被吞沒,我們將如何保證人們的順利遷移和他們以後的生活?
如果我們的家園被洪水覆蓋,我們將逃往何方?

人人有責

氣候變暖是個集體性的問題,如何防止成為「氣候難民」,不只是一個國家的責任,而是全人類的責任。
從國際的角度給「氣候難民」定義,就如何處理他們形成公約,使聯合國難民機構得到必要的資金和人員配置,以用來處理「氣候難民」,這是目前的當務之急。
要防止像《後天》裡那樣的慘況發生,最根本的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雖然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在為防止氣候變暖作出努力,如《京都議定書》的籤訂,但它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世界各國圍繞著《京都議定書》的爭論和衝突說明,防止全球變暖還需要全人類漫長的共同努力。
另外,建立健全環境政策法規、安全應急預案以及合格的公共衛生體系,也是未雨綢繆的關鍵。
對中國來說,如果全球氣溫持續升高,不僅東部低洼處的較發達地帶將被淹沒,西部高原的冰川由於融化,也將不能和諧調整江河的水量,大旱和洪水將會在中華大地上輪次發生。防止全球變暖,中國絕不能置身事外。
2006年,聯合國「環境和人類安全」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億「環境難民」,其數量高過了戰爭和政治因素造成的難民。該組織估計,到2010年,「環境難民」的數量會達到5億,到2050年將達到15億。
面對災難,一切權力、地位和利益都是渺小的。拋下一切成見,聯合起來,不做「氣候難民」,也許是目前比戰爭和衝突更為重要的事情。

2009年9月份中旬,在衣索比亞和肯亞邊境附近的一塊乾旱、遍布石子的土地上,遇到了艾薩克、阿卜迪、阿里瑪和穆斯裡瑪,在一次次嚴重乾旱中,他們的牛群全部死於幹荒,所有的土地都幹了,甚至連飲用的水也沒有。人看上去像是地震或洪水過後的倖存者,但實際上,這些人是世界上第一批因氣候變化而造成的難民。毀滅性的乾旱,一場接著一場,幾百萬東非人的未來。

首批氣候難民來自威尼斯:後工業化時代,製造難民的可能主要不是慘烈的戰爭和天災,而是一個悄無聲息的殺手——溫暖的氣候。威尼斯的市民們看來正在率先成為這樣的難民。2009年10月,亞得裡亞海洶湧的潮汐再度襲擊這座浪漫的「水城」。在一片汪洋的市區裡,當地居民和遊客不得不藉助臨時搭建的木板平臺,才得以穿越著名的聖馬可廣場。這一切早已成為水城生活的一部分。由於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每年秋冬,聖馬可廣場都要被海潮淹沒上百次。
「水正在成為『水城』最大的敵人。」義大利的氣象學家們警告說,如果再不採取行動,海水將最終吞沒這座城市。
威尼斯人很可能只是先行一步。科學家們預測,到本世紀末,海平面將會升高1米以上。這意味著,到2100年,太平洋上將沒有幾個島嶼適宜人類的居住。馬爾地夫將徹底消失。 「氣候難民已經誕生。」曾於2006年親赴該群島拍攝的自由攝影師傑裡米·薩頓-希伯特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幾乎是這個小島群迎接到的第一個白人。

到2050年,全球將有6億氣候難民,1.5億氣候難民將被迫背井離鄉,卡特利特群島2600名居民的命運,或許就是他們的未來。

氣候

「我希望哥本哈根會議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轉機,否則20年之內,太平洋中的小島將逐一消失,人們將被迫離開他們祖先居住的家園,這也是對人權的一種剝奪。」

攝影師希伯特沒有再去過卡特利特,但是他一直沒有放棄關注這個群島的命運,並在此後的日子為它奔走疾呼。「 第一世界的瘋狂能源消費,使得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島民承受著原本不該承受的危險。他們需要全世界的更多關注。」希伯特說。

英國《衛報》上曾刊登這樣一組數字:到2050年全球將有6億「氣候難民」,1.5億「氣候難民」將被迫背井離鄉。

正在消失的吐瓦魯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卡特利特群島,碧海環繞,風景如畫。然而,氣候變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使這裡的居民不得不被迫遠離家園。當地搬遷居民計劃的負責人烏蘇拉·拉克瓦說,「你並不知道即刻會發生什麼事,這種感覺很可怕,也許下一刻,海水就會把你淹沒。」

高空望去,馬爾地夫不愧為印度洋上的一串明珠:1190個蒼翠群島鑲嵌在蔚藍海面上,如同珍珠一樣光彩奪目,難怪這裡被稱為「人間天堂」。不過一個殘酷的事實是,馬爾地夫的美景全部位於低海拔,全國平均高度僅高出海面1.5米,八成的國土不高於1米。如果聯合國對全球暖化下海面上升速度計算準確的話,最快一個世紀這些島嶼將被海水逐一吞噬。馬爾地夫人並非全球暖化的幕後推手,可卻是地球村上最早一批承受惡果的「村民」。在接受本報採訪時,每個馬爾地夫人談起氣候變化時腎上腺素都會上升,這個話題孕育了無盡的衝突;在說到12月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峰會時,他們又大多表示樂觀,尤其對中國的角色寄予了無限的希望。哥本哈根峰會也許是拯救這個「天堂」的最後一次機會。

大浪拍打著馬爾地夫首都馬累的「海牆」

(/本報特派馬爾地夫記者劉俊)它們變成了1米多高的浪潮,有些地方還高達4米,完全倒灌進馬累的大街小巷裡,所有人都在狂奔,都在哭喊,都在祈禱,就像世界末日來到一樣!
要知道馬爾地夫歷史上一直沒有什麼海嘯,甚至也沒有熱帶風暴,但是這次天災傷亡慘重。馬爾地夫人第一次集體感受到海面上升對生命的威脅。

馬爾地夫人Ikvam回憶2004年底南亞海嘯

「看看海邊大樹裸露的樹根吧,它們遲早都得枯死。」站立在Villigili島雪白的海灘上,27歲的馬爾地夫人Ikvam沒有半點欣賞風景的心思。他點了根煙,對地貌遭遇海水侵蝕心痛不已。曾被派駐到新德裡的Ikvam曾經是外交部官員,由於憂慮家鄉環境惡化,他到了這個島上當環保志願者。Ikvam說,潔白細軟的海灘正逐步被上升的海面所淹沒,這個情景和北極冰川消融一樣驚心動魄。
椰林樹影是該國的一大標誌,可是海水洗刷下土壤不斷流失,正讓馬爾地夫的植被成為海面上升的第一批殉難者。Ikvam對本報記者說:「我已經見過無數的椰子樹倒掉,請你看看我身後的這棵椰子樹,它以前長得筆直,可是由於海水侵蝕根基不穩,現在已經成了30度傾斜。」
記者看到,海水再漫進5米將吞噬眼前這片海灘,一個潮頭襲來,潔白的沙子又被衝刷掉了一片。海灘另一邊是一排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度假屋,但是已經被棄用,離岸約10米處滿眼是斷壁殘垣,顯然這裡已經不大適合旅遊。

「我的父親已經成為『氣候難民』」

Villigili島和首都馬累只有7分鐘航距,它的處境讓馬累人焦慮,它的海拔不足1米,正成為海水侵蝕的典型,馬累人一提起這個島就會脫口而出:「它正在變得『越來越矮』了!」
「我的父親已經成為『氣候難民』。他原來住的島叫做Hathifushi,在馬爾地夫的最北端,但是在2007年的時候已經全部被淹沒,80多人全部要轉移到另一個更高的海島Hanimaadhoo,我很擔心以後更多的同胞會這樣。」Ikvam說。在馬爾地夫的30萬人口中,10多萬人聚居在馬累,其餘則分散居住在194個島嶼中,據本報得到的一份政府最新統計,其中164個遭到大海嚴重侵蝕。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指,1961年以來全球海面平均每年上升1.8毫米,由於熱膨脹、冰川、冰帽和極地冰蓋的融化1993年以來加速到3.1毫米,如此一來最快100年內海面上升將淹沒整個馬爾地夫。
「Villigili島以前的海灘要廣闊得多,有20多米可以給我們散步!」Ikvam貓在地上在海灘上畫了一個島的模樣,他說馬爾地夫是建立在珊瑚礁上的國家,島嶼是這個國家最寶貴的資源,如果保護不當,旅遊勝地的美譽將不復存在。
「由於海面高度是不停變化的,馬爾地夫的海島從來都是時隱時現的,自古這都被看作很自然的過程。但是現在不同,由於氣候變化,即將要被淹沒的島已經成批的出現,這實在太可怕了。」

居民自發收集石頭鞏固海岸

為了保護海灘和樹木,記者發現當地人出盡了法寶。例如海灘上凌亂地擺放了一堆怪石,都是居民從各地收集回來的,可是只有半米高,海浪一翻就能輕易越過;在裸露的樹根旁,也堆放了很多已經發黑的碎石子,一打聽原來也是居民希望用來鞏固樹根的。
「這樣的小打小鬧根本抵禦不了大浪。」Ikvam不禁向記者回憶起2004年底南亞海嘯的恐怖情景。「我清楚的記得那天是12月26日,早上9時剛過,海面上出現了一些小波浪,浪花激烈地拍打著海岸。漸漸的,它們變成了1米多高的浪潮,有些地方還高達4米,完全倒灌進馬累的大街小巷裡了,所有人都在狂奔,都在哭喊,都在祈禱,就像世界末日來到一樣!」
「要知道馬爾地夫歷史上一直沒有什麼海嘯,甚至也沒有熱帶風暴,但是這次天災傷亡慘重。我記得海嘯那天馬累的街道幾乎全部被水淹了,學校、商店全部停課和關閉,馬爾地夫人第一次集體感受到海面上升對生命的威脅。」Ikvam有些後怕地說。

專訪馬爾地夫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

隨著馬爾地夫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焦點之一,生於1967年的馬爾地夫總統穆罕默德·納希德(Mohamed Nasheed)也頻繁出現在國際舞臺上。去年當選以來,他一直為希望改變國家被淹沒的命運奔走,甚至提出要到印度和澳大利亞買地,不排除舉國搬遷。納希 德總統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說,氣候變化不會只是馬爾地夫人才遭遇的問題,希望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引領世界。
《廣州日報》記者:不久前貴國舉行了一次水下內閣會議,這只是一場吸引眼球的宣傳,還是想向世界緊急傳達一些信號?
納希德:這是整個內閣的集體決定,我們估計有10億人能夠看到、聽到或讀到這個會議的消息。但願這個會議能夠讓人們知道馬爾地夫人和其他國家的 人都在面對著氣候變化的危機。我希望,在被觸動的人當中,部分人能繼續追問政治領袖:你們到底在解決氣候危機方面做了什麼工作?
《廣州日報》記者:馬爾地夫最終舉國搬遷將不可避免嗎?
納希德:沒有一個馬爾地夫人希望背井離鄉,我們正在建立防波堤、改善珊瑚礁和植被的生存環境,它們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天然屏障。我們還探索新型的建築設計方案,例如把房子墊高。
但是我們的底線是需要一片沒有被淹沒的土地。如果任由氣候危機演變成一場生存災難,馬爾地夫的孩子們除了把家安到海拔更高的新家園外已經別無選擇。我相信,為了應對明天可能出現的災難,從現在開始計劃(到國外購買土地)是恰當的。
去年,我建議應該把部分旅遊收入存起來成立主權基金,最終這個基金可以幫助馬爾地夫人離開他們的家園。這不僅是馬爾地夫人遭遇的問題,我們只不 過是在氣候變化下地球上第一批對外發出這樣疾呼的人而已。如果世界還沒當回事,那麼就不僅僅是我們尋找新的家園,而將會輪到倫敦、紐約和香港各地的善良的 人們遭殃。

國際資助馬爾地夫出席氣候會議

《廣州日報》記者:哥本哈根峰會馬上要召開了,你對會議的結果樂觀嗎?
納希德:在早些時候,我已經對外宣布不會出席這個峰會,原因是國內的預算受限。但是,在不久前丹麥、聯合國和歐洲聯盟資助下,我國會有代表出席。
對於峰會我保持樂觀的態度。我相信人性,相信人類解決問題的智慧。我們承諾將推行「碳平衡」政策,我希望中國的投資也能進入我們還處於幼稚階段的可再生能源領域,並且獲得利潤。中國有能力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引領世界,並且向世人展示綠色經濟的潛力。
馬爾地夫是遊客度假的天堂。因氣候變化導致海水水位升高的威脅日益嚴峻,國家領導人已開始為30萬國民另覓棲身之所。

帛琉共和國駐聯合國代表斯圖爾特·貝克認為,祖國將在地球的版圖上消失,這對不得不遷往其他地方的人民和遷入地來說,都是一種安全威脅。而由此導致的移民潮,有可能加劇社會的緊張氣氛和衝突。

吐瓦魯:從1993年迄今,吐瓦魯的國土面積已經縮小了2%。總共上升了9.12釐米,按照這個數字推算,50年之後,海平面將上升37.6釐米,這意味著吐瓦魯至少將有60%的國土徹底沉入海中。至少有6000多人已經離開吐瓦魯移民海外,而目前尚在吐瓦魯生活的人口只有1萬人。問題是,吐瓦魯只有一所高中,連一個技工學校都沒有。所以,即便是出國務工,也只能做最「底層」的工作,比如種植水果、收割莊稼、當清潔工人等。吐瓦魯環境部部長Mataio T.Mataio證實,目前尚無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接收吐瓦魯移民。

12個太平洋島國將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關於氣候變化與國際和平安全的議題。他們認為,氣候變化應該被聯合國高度重視,並呼籲採取更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而這些國家,如吐瓦魯和吉里巴斯,無一不面臨著即將被淹沒的危險。 然而,這項決議引發了國際上的激烈爭論,一些國家指責這些島國誇大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後果。埃及大使馬吉德·阿卜杜拉齊茲表示:「我不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需要安理會解決的安全問題。它是一個存在安全隱患的發展問題。」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07年評估的報告中曾指出,全球變暖會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水膨脹,海平面上升,南太平洋地區城鎮基礎設施破壞,農業減產,漁業衰退。

同時,中國也受到影響。據中國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07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在過去的30年裡總體上升9釐米,而上海和天津的海平面升幅更高於這個水平,分別為11.5釐米和19.6釐米。

對於難同他不理解為什麼富裕國家的人不能理解發生在像肯亞這種地方的事情的規模與嚴峻程度。土地變化很大,繁榮景象不見了,因為牧場太少了,過度放牧的現象很嚴重。將是一個惡性循環。作為一個博洛南部族的人,就意味著你必須飼養牲口。這是身份和命運的一部分。在傳統上,牛是生活的中心。舊時的人們把牛看成是他們文化的中心。驕傲、愛,以及對牛的依附,在歌裡得到傳頌。他們的父親永遠不會把牛賣掉,它們是他生命的延續。他們知道他們不能再飼養動物。動物繁殖需要時間。需要幾年才能恢復。每十年一次乾旱沒有問題,但十年一次豐沛的雨季卻不夠。

一個莫耶爾的開發工人說:「在過去,一個牧民家庭靠幾頭牛就可以生存,這些牛提供的牛奶和食物綽綽有餘。而現在隨著牧場日益貧瘠,那些養牛的人就需要更多的牛才能生存。但更多的牛又進一步讓土地狀態惡化。土地養活的人越來越少,而人口卻不斷增加。

氣候變化所導致的變動,又帶來了更複雜的變化。但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這不是關於未來的想像和展望。氣候變化加劇著現存的問題。它讓一切更複雜。現在,就在這兒,必須改變。

美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談氣候難民為何不願回家

2009年12月8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12個氣候難民雕塑擺放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場外的小河裡,以提醒人們注意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深遠影響。

2005年8月襲擊美國墨西哥灣海岸的卡特裡娜颶風造成眾多居民逃離家鄉,他們中有許多人也許再也不會回到過去的家園。對此,美國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首次氣候難民的大遷徙。造成氣候難民的主要原因是全球變暖,如果人們不及時控制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那麼今後會有更多的颶風導致更多的氣候難民。

通過電話新聞發布會,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未來學家萊斯特·布朗先生表示,卡特裡娜颶風當時迫使生活在紐奧良、密西西比河畔部分小鎮以及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的100萬人逃離到本州其他地方或外州,如德克薩斯州和阿肯色州。數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6年7月,仍有37.5萬人沒有返回。儘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中有部分人會陸續回家,但是大約有25萬人將永遠留在異鄉。過去人們在受到颶風威脅時也會疏散到安全的地方,在威脅過後再重返家園,然而此次卡特裡娜颶風卻造成了眾多的氣候難民。

布朗認為,人們不願重返舊地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當時颶風肆虐的情景讓許多人感到恐懼,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他們擔心自己會再次遇到如此慘景,因此放棄了回家的念頭;二是颶風摧毀了許多建築,至今遭災地區的許多地方仍然沒有恢復供水、供電、排汙和電信等基本設施服務,重建家園需要的高昂費用讓不少人難以承擔;三是保險公司因擔心賠本紛紛撤離了這些地區,雖然有政府支持的保險公司進駐,但是難以解決所有的問題,這也使得人們難以享受正常的生活。

布朗認為,就最近數年的情況來看,人們經歷的具有破壞力的風暴還只是一個開始。自1970年以來,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了1華氏度。然而,到2100年時,平均氣溫可能上升10華氏度。而全球變暖過程的早期跡象就是帶來更具破壞力的風暴。從長遠來看,地球變暖將導致地球上冰川和極地冰帽的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從而影響全球的海岸城市。目前氣候難民還只是數以千計,如果不迅速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那麼總有一天,氣候難民的數量將達到數以百萬計。哥本哈根大會,將拯救世界列為會議主題。

氣候難民

2008年6月25日,第62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克裡姆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一屆「全球人道主義論壇」上發言時指出,由氣候變化導致的難民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令人難過的事實。

據聯合國網站報導,克裡姆說,氣候變化導致自然災害和疾病頻發,使人們逃離自己的家園甚至國家。它幾乎影響到人類活動的方方面面,從環境、健康、安全、遷徙到能源、施政和經濟發展。

克裡姆表示,最近的一些預測指出,到2040年,全球每年由於極端天氣事件和自然災害導致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一萬億美元。他強調,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因此應對氣候變化也需要全球結成一個共同的行動聯盟。

2009年6月1日,根據網易探索報導,國際移民組織的一項新的政策文件表明,根據氣候變化的幹擾程度,預計到2050年,全球可能會有多達兩億的因氣候暖化而遷徙的難民產生。

全球變暖催生眾多氣候難民 人類生存危機四伏

國際移民組織的一項新的政策文件表明,根據氣候變化的幹擾程度,預計到2050年,全球將有6億氣候難民,1.5億氣候難民將被迫背井離鄉,卡特利特群島2600名居民的命運,或許就是他們的未來。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卡爾特萊特群島,碧海環繞,風景如畫。然而,氣候變暖所造成的海平面上升,使這裡的居民不得不被迫遠離家園。 當地搬遷居民計劃的負責人烏蘇拉·拉克瓦說,「你並不知道即刻會發生什麼事,這種感覺很可怕,也許下一刻,海水就會把你淹沒。」

馬爾地夫是遊客度假的天堂。因氣候變化導致海水水位升高的威脅日益嚴峻,國家領導人已開始為三十萬國民另覓棲身之所。

十二個太平洋島國將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關於氣候變化與國際和平安全的議題。他們認為,氣候變化應該被聯合國高度重視,並呼籲採取更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而這些國家,如吐瓦魯和吉里巴斯,無一不面臨著即將被淹沒的危險。然而,這項決議引發了國際上的激烈爭論,一些國家指責這些島國誇大了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後果。帛琉共和國駐聯合國代表斯圖爾特.貝克認為,祖國將在地球的版圖上消失,這對不得不遷往其他地方的人民和遷入地來說,都是一種安全威脅。而由此導致的移民潮,有可能加劇社會的緊張氣氛和衝突。 埃及大使馬吉德.阿卜杜拉齊茲表示:「我不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需要安理會解決的安全問題。它是一個存在安全隱患的發展問題。」

事實上,此項議題並沒有提出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具體步驟的原因之一是,兩年前,在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的氣候變化公開辯論會上,英國認為氣候變化問題會引發世界各國的衝突,而發展中國家則表示這一議題不應該列入安理會的議事範圍。

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07年評估報告中曾指出,全球變暖會導致兩極冰川融化,海水膨脹,海平面上升,南太平洋地區城鎮基礎設施破壞,農業減產,漁業衰退。

本月澳大利亞國防部公布的文件表明,澳大利亞應設法減輕全球變暖造成的人道主義災難,一旦由此產生的衝突爆發,將不惜運用武力解決。而太平洋島國吐瓦魯已經與紐西蘭籤訂協議,全國國民將陸續「搬遷」到紐西蘭。

詹妮弗·雷德弗是一位紀錄片製作人,她的影片記錄的對象是逐漸消失的卡爾特萊特群島。一位氏族長曾經告訴她,他寧願追隨家園一起沉沒也不願離開。在卡爾特萊特群島協助居民搬遷的洛克瓦女士在詹妮弗的影片中說道:「這場災難摧毀了我們的食物,我們的樹木,以及我們的文化,而所有的這些,只能在回憶中緬懷。」 氣候變化催生的難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解決食物和棲身地的問題,還有在新的環境下文化及身份的認同問題。而解決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不只是幾個國家的責任,更是全體人類的責任。

「卡特裡娜」颶風造成約25萬美國人被迫逃離家園。

漂浮之城

氣候變化催生的難民所面臨的,還不僅僅是解決食物和棲身地的問題,正如《紐約時報》評論所稱,還有在新的環境下文化及身份的認同問題。解決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環境問題,不只是幾個國家的責任,更是全體人類的責任。

英國環境與發展研究所(IIED)人類居住研究項目的高級研究員塞西利亞?塔克裡(Cecilia Tacoli)博士指出,對於氣候變化和移民的關係,從科學角度仍需更謹慎地下判斷,將實行「氣候移民/難民」或「環境移民/難民」,大家似乎就假定環境變化與移民必有直接聯繫。這種觀點將「氣候移民」過於簡化了,因為人類遷移過程中還存在許多非環境因素,而且科學家對氣候變化的預測尚存不確定性。「從以往經驗中,即便已經有搬遷的例子,大多也是短途短期的,主要受制於乾旱或土地惡化;至於受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地區,真正實行遷移的例子和人數相對還是少數。主要還是取決於居民對環境的適應程度以及國家整體的安置策略:

一、根據氣候變暖冰山融化等因素,一些學者預測,到2100年,整個地球就將被海水淹沒,因此一些建築學家進行了大膽的構想,以避免氣候移民的大範圍出現。比利時著名建築設計師文森特·卡勒波特為氣候難民們設計了兩座「漂浮之城」,每座可供5萬人同時居住,真正實現「零排放」,生活等垃圾將通過循環再利用。太陽能和潮汐能為其提供環保能源。讓「海上居民」就像居住在陸地上一樣方便愜意。 而其水下部分的外殼為全透明材料製造而成,讓居民能在水下餐廳邊進餐邊欣賞海底美景,從而在「陸地生活」和「海底生活」之間自由切換。其宗旨就是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之地。

二、要防止慘況發生,最根本的是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雖然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在為防止氣候變暖做出努力,如《京都議定書》的籤訂,但它僅僅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世界各國圍繞著這一議定書的爭論和衝突說明,防止全球變暖還需要全體人類共同努力。

三、另外,建立好健全的環境政策法規、安全應急預案以及合格的公共衛生體系,也是未雨綢繆的關鍵。

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可以減少「氣候難民」

挪威難民委員會(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NRC)是挪威最大的人道主義援助機構之一,在處理難民和國內無居所者的國際事務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在世界範圍內20 多個國家開展了緊急援助項目。NRC 目前正在加強有關氣候和環境問題的工作,於2008 年4 月22 日發布報告《未來難民的泛濫》(Future Floods of Refugees),指出採取氣候變化適應的預防措施可以減少流離失所的風險。

隨著全球變暖確定性的增加,「氣候難民」(climate refugees)在公眾談話中日益普及。發達國家似乎有些擔心他們將最有可能面臨「氣候難民」湧入的風險。從被迫遷移的角度來看,由於一些原因,「氣候難民」一說是有漏洞的。「氣候難民」意味著一種很少在人類現實中發現的單一的因果關係。沒有一個因素、事件或者過程不可避免地導致被迫遷移或者衝突。氣候變化的影響很可能會促進被迫遷移的增加,但不能完全將氣候變化作為一個原因隔離開來。重要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僅取決於自然危害,而且取決於區域和人們的脆弱性和恢復力,包括適應能力。在最有利的情況下,作者推測估計了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被迫遷移的可能形式和範圍。

氣候變化將對環境產生一些影響,並進而導致被迫的遷移或衝突。由於氣候變化,逐步的環境退化和緩慢爆發的災害可能會增加。發展中國家最容易受到影響,這些國家大部分人口的生活直接源於農業,其中很多都是少有餘糧的農民。重要的是,採取適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技術和生活的多樣性,會減少遷移的必要性。氣候變化也可能導致突發性災害(如洪水和暴風雨)發生頻率和嚴重程度的增加。許多受災人口都是發展中國家特別貧窮且容易受到攻擊的人群。因此,他們的流動性很小。氣候變化的影響可以使他們一貧如洗,並進一步降低他們的流動性。突如其來的災害影響取決於一些政治、經濟因素,包括適應措施(如洪水防禦基礎設施)。由於海平面的上升,被迫遷移也可能發生,某些低洼的島嶼國家可能完全消失,引起無國籍的棘手問題。

被迫遷移可以由環境衝突引發,也可以引發環境衝突。在遷移中或者在目的地,遷移可以導致對已經稀缺資源(例如土地和水)的競爭。多數與環境要素有關的衝突在歷史上已經在許多國家發生,如淡水資源的稀缺會導致競爭和衝突。突發的災害(如暴風雨和洪水)通常強調現有的國內問題,揭示執政政府的弱點,從而可能加劇衝突。潛在的衝突通常取決於一系列社會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往往與那些引發被迫遷移的因素相似。治理和國家的作用往往是關鍵因素。實際上,合作而不是衝突可能是對一些環境挑戰的正確回應。

就氣候難民的幾重意思而言,在不久的將來,低緯度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將持續成為熱點。面對氣候變化,較長距離、較長時間並且更持久的有計劃的遷移會有所增加。隨著二次遷移的可能,城市化預計也會增加。但是,多數與氣候變化有關的被迫遷移與衝突可能存在於國內和局地。儘管發達國家對氣候變化負有主要責任,但是人們可以對氣候變化、衝突和被迫遷移的動力學是否應該被刻畫成大量難民湧入西方邊境的可怕情景表示懷疑。可悲的事實是將會有真正的泛濫,如果什麼都不改變,許多受到影響的人們將別無選擇只有返回,冒著進一步泛濫的影響。

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氣候難民」也是不準確的。一些作者建議修改 1951 年的《難民協定》(Refugee Convention)以適應因環境問題造成的流離失所。還有些人建議起草一項單獨的協定。訴諸指定新法律和政策的快速解決方案通常履行了一項行動的功能,但是在新措施被指定之前,更深入地考慮現有預防與保護的可能性也許是有效的。在嚴重的環境退化和突發性災害發生的時候,人權不駁回的原則可以適用。當有處理不當的風險時,人們就會被保護起來免於返回。國際保護的需要可以通過給予人道主義庇護或者其他保護情形實現。

許多被迫遷移的人們可能會在國內流離失所。災害導致的流離失所在1998 年的《國內流離失所指導原則》 (Guiding Principles on Internal Displacement)得到認可。由進一步的環境退化造成的流離失所者可能被認為是由緩慢爆發的災害造成的流離失所者,發展水平的低下或者作為一個單獨的流離失所者的類別被描述性和非詳盡定義的指導原則所涵蓋。許多流離失所者都面臨著挑戰,並與由衝突導致的流離失所者有相同的需求,但是保護和援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際組織是否將這些包括在它們的職責範圍內。儘管在突發的災害發生時,通常有政治意願、資金和媒體報導,但是那些主要因為逐步的環境退化而遷移的人通常不引人注目。在環境逐步退化的不同階段,可能需要有區別地考慮遷移作用力的大小。特別是對某一特定群體而言,可能存在國內和國際的運作和規範保護方面的差距,因為他們的冒險會被認為是經濟移民或者自願移民。

現有法律和保護的可能性應該進一步進行調查,以確定和處理潛在的保護差距。由於指導原則的產生,類似於處理國內流離失所者的方法應該予以考慮。許多被迫移民可能包括在現有被保護人群的範疇,但是在被保護人群的範疇內,他們也許需要更突出和被認可。對一般的國內流離失所者而言,必須更好地處理仍然存在的嚴重的保護赤字問題。

基於預防勝於治理的認識,應該設法處理被迫遷移和衝突的根本原因。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變化適應問題必須與減緩一起作為首要解決的問題。與更典型的信息和基礎設施的措施一起,處理被迫遷移與衝突的一般因素會有助於適應和減少脆弱性。需要確立適應氣候變化的清晰的方案。氣候變化將會樹立一種新的、更強烈的團結意識。這為處理諸如衝突和遷移等全球性問題的合作提供了機遇。

環境的問題雖然不可避免,但我們仍要有所行動,用自己的一份力去改善氣候,相信全球的人類聯合起來沒有邁不過去的坎,一定能對環境的改善又說提高!

中國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07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近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釐米。其中,上海為11.5釐米,天津19.6釐米。預計未來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8—13釐米。長江三角洲地區是人口稠密、經濟活動活躍頻繁的地區,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更大更明顯。到2050年,上海海平面將較1990年上升70釐米。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徐明博士說,氣候變暖對人類造成的最直接威脅就是海平面上升,特別威脅到沿海地區,風暴潮等將給沿海地區生態系統、特別是溼地系統帶來破壞,也影響到航運工程。

「對上海來說,海平面上升最主要的影響就是海水倒灌——也不是說(海水倒灌)完全是氣候變化造成的,它還與三峽水位運行管理、我們對長江上遊水資源的管理調度有一定關係——但可以說氣候變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加劇了這個過程,或者說是這兩個因素疊加造成的,那樣損失更大。」

徐明強調,河口存在的風險應該引起上海市及周邊地區的警覺,管理上要引起重視。一方面,加強長江上遊的水資源運行調配,同時考慮海平面上升帶來的疊加效應,另一方面,要對沿海堤防進行加固,「以前在規劃設計的時候基本都不考慮這點,因為會增加成本,但是當初不考慮,將來如果堤防失去防護作用了再重新加固,風險損失會更大。例如這些年世界銀行投資4個多億在華北地區支持農業灌溉建設,前年項目基本快完工了,卻發現因為華北出現乾旱,降水減少、地表溫度升高、徑流減少,沒水可飲了。原來設計的時候沒想到這個問題,現在基本成型了也改不了了。這是個風險管理優化的問題。」

聯合國難民署標誌

聯合國難民署是人們常常聽說的救援組織,在應對戰爭、疾病、飢餓等人類災難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五十多年前通過的《難民公約》卻沒有預料到今天出現的「氣候難民」,因此難民署也尚未對此方面做出太多工作。從今而後,關注氣候難民的問題,全世界的任務任重道遠。

不想做氣候難民就要做氣候公民  是時候改變我們大手大腳支出自然資本的時候了。如果有一本大自然的資產負債表的話,人類的財務狀況必定是滿目瘡痍。當金融體系崩塌的時候,有些國家可以通過加印紙幣來應付,但自然體系一旦崩塌,我們將無處可去。


2009年12月15日,幾名來自世界各地氣候難民在丹麥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場內參加「國際氣候聽證會」。當天,幾名氣候難民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舉行的「國際氣候聽證會」上作證,呼籲人們正視氣候變化問題。

氣候難民



目前,全球性的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溫度升高已成為全世界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在哥本哈根的氣候大會上,提出了「為了人類的明天」的主題。確實,為了我們的明天,應該每個人從我做起,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相關焦點

  • 【舊法新知】氣候難民
    以往我們大都稱受災者為災民,但近來有學者提出,災民是某一時間受到非常態的災害,後續著重原地重建;而難民是原居住地已受到不可逆的大災難,百姓必須遷移重新找尋可以安住的地方,所以對災民和難民的安置方式不同。
  • 這個國家馬上就要消失,11萬人將成為氣候難民,他們該何去何從
    但這裡的經濟其實是非常落後的,甚至被評選在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人均收入都非常低,而且現在這個國家正在面臨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就是全球變暖帶給他們的影響,這個國家馬上就要消失,11萬人將成為氣候難民,他們該何去何從。
  • 從澳大利亞森林大火背後,一窺全球氣候變化危機
    切身感受到了澳洲氣候的變化:從雪梨到布裡斯班,本來應該是陽光明媚,萬裡無雲,但現實卻是雷電交加外加傾盆大雨;而我另一個朋友那時正在西澳旅行,也飽受著「氣候變化」之痛:38度的高溫炙烤外加肆虐的沙塵暴,讓她分外後悔自己「花錢找罪受」。但我們這些所謂旅行中的「苦難」,比起因為氣候變化而成為「氣候難民」的人們來說,實在不算什麼。
  • 氣候專家解析我國入汛以來天氣氣候特點
    今年汛期,我國天氣氣候形勢複雜,華南地區4月20日入汛,較常年偏晚。入汛以來,我國降水分布呈現怎樣的特點?夏季風爆發與往年相比有何不同,其背後有哪些原因?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專家: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陳麗娟記者:中國氣象報記者劉佳 新華網記者郝多記者:今年入汛以來,全國天氣氣候呈現怎樣的特點?
  • 初中地理《天氣和氣候》說課稿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天氣和氣候。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一、說教材【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 氣象局就4月天氣氣候特徵等答問
    歡迎大家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6年5月份的新聞發布會,下面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發布會的領導和專家,他們是: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發言人張祖強國家氣象中心氣象服務室正研級高工王維國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工周兵今天主要內容有三項,一是4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國內外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回顧。
  •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把好氣候預測關
    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7月21日,記者在國家氣候中心見到首席預報員、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王永光時,他剛參加完中央氣象臺視頻天氣會商  「當前,長江、淮河等流域防汛形勢嚴峻,對於出梅關鍵時間節點的把握很重要,我們要通過會商了解天氣形勢,以及氣象服務重點。」王永光說。  說起自己從事的氣候預測業務,王永光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起了氣候預測的難度。  「這項工作很有挑戰性。」
  •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是同一種氣候嗎?
    氣候是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有氣溫、降水、光照等要素來組成。世界不同地區由於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狀況、下墊面狀況等因素的不同,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其中緯度位置,決定了當地的熱量狀況,也就是不同的溫度帶,形成了熱帶、亞熱帶、溫帶、亞寒帶和寒帶等不同熱量帶的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是一種位於「亞熱帶」地區的氣候類型,從緯度位置來看主要位於南北緯25°至35°之間,同時亞熱帶季風氣候最顯著的氣候特徵是「季風」現象顯著。
  • 氣候變化對重汙染天氣產生哪些影響?
    &nbsp&nbsp&nbsp&nbsp《中國極端氣候事件和災害風險管理與適應國家評估報告》指出,伴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近60年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中國中東部冬半年平均重汙染天數顯著增加,尤其是華北地區因重汙染天氣導致能見度明顯下降。
  • 天氣冷得快,是「冷冬」先兆嗎?拉尼娜對全球氣候有什麼影響
    這種氣候除了跟我國大範圍強降雨有關外,還可能跟正開始影響全球天氣和氣候的拉尼娜現象有關,因為美國NOAA近期多次報導稱:拉尼娜已經出現了,或會影響接下來的整個冬季。那麼現在天氣冷得快,是「冷冬」先兆嗎?
  • 歐洲氣候特徵:以溫帶氣候類型為主,是海洋性氣候最顯著的大洲
    氣候是一個區域內大氣物理特徵的長期多年平均狀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溫、熱量、降水、光照等氣候要素組成。根據全球不同區域的氣候特徵來劃分出不同的氣候類型,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等。
  • 12000年前的天氣如何幫助我們預測未來氣候的變化
    毫無疑問,當時的氣候更冷,尤其是在冬天,英國的氣溫會降至零下30攝氏度甚至更低。儘管冬天非常寒冷,但地球繞太陽軌道的差異意味著夏天相對溫暖,7月英國和愛爾蘭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在7攝氏度到10攝氏度之間。當時和現在一樣,極地鋒急流(一種高空快速移動的風帶)對整個歐洲的天氣產生了重大影響,從大西洋帶來降水(雨和雪)橫穿歐洲大陸。
  • 科技創新助力,填補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天氣、氣候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過去每天晚上7點30分準時守在電視前收聽中央氣象臺第二天的天氣預報,到如今隨時在智慧型手機上查看未來15天的天氣情況,足以可見人們對天氣、氣候的關注。
  • 長江院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
    為適應氣候變化,我們需做好氣候風險評估工作;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預警系統,減少與避免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災害和全球性災難;為更好的預報預估地球氣候的未來變化和情景,大力發展無縫隙氣候與氣候變化預測系統。丁院士通過大量的數據資料和詳盡的圖表向我們展示了全球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 2020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12月31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發布了2020年國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
  • 氣候條件成商業因素
    擔心變換模式的氣候條件已不再是農民的專利。氣候條件如今已成為從造船、鋼鐵冶煉到時裝、食品等各行各業所關注的因素。 罕見的炎熱天氣正對韓國企業的多個方面產生影響。這場炎熱天氣使造船和鋼鐵冶煉等需要人力勞動力的行業不得不調整生產計劃,例如,延長午餐時間。 氣候模式的改變需要格外關注。例如,在服裝行業,季節性時尚趨勢可能發生截然不同的改變。
  • Julia程式語言助力天氣/氣候模式
    Title:Posits as an alternative to floats for weather and climate models標題:天氣和氣候模式中通過研究天氣和氣候領域中低複雜度的模式,譬如,Lorenz系統和淺水模型,相比於傳統的float16數制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儘管一款標準化的數制處理器並不存在,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傳統的CPU來模擬數制算法。基於1或2指數位的Posit16數制在進行淺水模型模擬的時候,模擬結果表明,Posit16數制明顯要比半精度浮點型數制更高的精度。
  • 「氣候變遷與斯土斯民」專題:極端氣候─專訪汪中和博士
    2013年11月,齊柏林執導的《看見臺灣》空拍紀錄片推出以後,看過的觀眾無不驚豔於臺灣的碧野藍天、山川城鎮如此多嬌,卻也親見土地、河川頻遭破壞的傷痕。為響應這項警示,本報由本期開始,以六期篇幅,針對氣候變遷調適八大領域中的「土地」議題,特別邀請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博士、臺北靈糧堂東石靈糧福音中心林碧亮傳道、臺灣水利環境科技研究發展教育基金會教育研發組組長遊進裕博士,以及靈糧神學院喬美倫老師等,就各專精領域深入訪談,以饗讀者。
  • 201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揭曉 超強颱風「利奇馬」等入選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1月3日,「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揭曉,「超強颱風『利奇馬』嚴重影響華東地區」、「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嚴重伏秋連旱」等事件入選「2019年國內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當日,在中國氣象局2020年1月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張祖強宣布了「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結果。據悉,「2019年國內外十大天氣氣候事件」評選活動由中國氣象局主辦。
  • 中國氣象局發布會介紹7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等情況
    [餘勇]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下午好,歡迎前來參加中國氣象局2011年8月新聞發布會,首先我介紹一下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領導和專家,他們是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陳振林先生,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正研高工王秀文女士,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與氣候變化評估室首席姜彤先生,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介紹7月全國天氣氣候特徵及主要天氣氣候事件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