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 宛霞
7月21日,記者在國家氣候中心見到首席預報員、正研級高級工程師王永光時,他剛參加完中央氣象臺視頻天氣會商。
「當前,長江、淮河等流域防汛形勢嚴峻,對於出梅關鍵時間節點的把握很重要,我們要通過會商了解天氣形勢,以及氣象服務重點。」王永光說。
說起自己從事的氣候預測業務,王永光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講起了氣候預測的難度。
「這項工作很有挑戰性。」他直言不諱地說,氣候預測方法分為動力模式和前兆信號兩種,相比較天氣預報,目前氣候預測所用方法達到的準確率還不太高,同時,氣候還受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生物圈等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的影響,這大大增加了氣候預測的難度。
儘管有難度,但王永光沒有被「挫敗」。自1989年從事氣候預測工作以來,他在氣候預測領域已摸爬滾打了31年。這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當屬汛期氣候預測。
自2003年開始,王永光做汛期氣候預測把關工作。他將自己的把關分為兩個階段——2003年至2007年,2008年至今。其中,2003年至2007年,因為剛接手汛期氣候預測把關工作,他的經驗不足,對中部型厄爾尼諾的影響不太了解,造成了偏差,因此他把關的汛期氣候預測準確率波動較大;2008年至今,他已能準確把握汛期旱澇趨勢,把關的汛期氣候預測準確率較高。2008年至今,他共把關了5年汛期氣候預測,其中由他把關的4年(2020年待評)國家氣候中心夏季降水氣候預測準確率在71分至76分之間,準確率平均分為73分,超平均預測水平6分。
王永光說,作為首席預報員,做氣候預測業務把關意味著責任。尤其是值汛期的首席班,周期長,需要半年連續不間斷,會商多,還要做決策服務和公眾服務。
「氣候預測的不確定性很大,要想做出比較準確的旱澇預報,服務防災減災,壓力肯定是有的,而且這種擔心預報偏差的焦慮一直貫穿於長達半年的業務值班始終。」
那麼,靠什麼來堅持做好這項工作呢?
作為有著近20年黨齡的老黨員,王永光坦言,無論是汛期氣候預測還是其他氣候預測,自己都會全力以赴,盡最大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力爭得出比較準確的預報結論,為政府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這就是他每一次預報服務的初心。
目前,正值「七下八上」,雨帶北抬,北方降雨備受關注。王永光為期半年的值班即將在7月底告一段落,他在電腦中打開了由自己把關的《2020年「七下八上」期間氣候趨勢預測意見》,內容涉及主雨帶變化特徵以及降雨、氣溫、颱風等相關預測意見,這個預測意見是他作為本年度汛期值班首席把關的另一份重要材料,也為他為期半年的業務值班畫上了句點。
王永光在修改完善《2020年「七下八上」期間氣候趨勢預測意見》。圖/宛霞
(來源:《中國氣象報》2020年8月3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