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2020-12-23 騰訊網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過去6600萬年以來,大型恐龍絕滅,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繁盛,是地質歷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兩極沒有冰蓋,晚期兩極出現大規模冰蓋。溫室氣體濃度一度超過2000ppmv,而到末次冰期不足200ppmv。古氣候學家一直希望獲得新生代以來的氣候變化記錄,來理解現代的地球氣候演化規律和發展趨勢。

整整100年前,米蘭科維奇提出地球軌道參數變化,包括偏心率、傾角以及歲差,影響了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緯度和季節分配,驅動了地球氣候準周期變化(Milankovitch, 1920)。過去50年中,米蘭科維奇假說不但成了一種古氣候研究的理論範式,而且也為古氣候研究提供了天文定年方法。

從1980年代中期開始,古氣候學者利用深海沉積物的碳、氧同位素記錄來集成重建新生代氣候歷史。迄今最有影響的集成曲線是2001年 UCSC古海洋學教授Jim Zachos團隊發表在Science上的論文(Zachos et al., 2001a)。這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學界對新生代氣候演化的整體認識。但當時,天文定年時間標尺剛剛邁進了古近紀門檻(Zachos et al., 2001b),新生代早期的時間標尺主要依賴於生物地層和磁性地層,還有不少分歧。

在過去20年裡,全球新獲得的深海沉積鑽孔極大地彌補了這些缺憾(圖1),天文時間標尺逐漸跨過新生代,向古生代延伸。新的集成曲線呼之欲出。

圖1 CENOGRID鑽孔分布(Westerhold et al., 2020附件)

最近,這項工作由德國不萊梅大學海洋環境科學中心(MARUM)的Thomas Westerhold領銜完成,論文9月11日在Science發表(Westerhold et al., 2020)。

他們在超過1000個深海沉積鑽孔中挑選出14個鑽孔,仔細檢查並修正了這些巖芯的拼接方式,選擇兩個長壽的有孔蟲屬Cibicidoides和Nuttallides的氧、碳同位素記錄重建氣候歷史。根據初步的時間標尺,補充測試了部分晚中新世到早始新世的樣品,來保證足夠的時間解析度。他們收集了所有記錄已有的天文時間標尺,並且把這些時間標尺統一調整到La2010b的軌道方案,最終獲得了一條經過天文調諧定年的,連續覆蓋整個新生代全球氣候參考曲線CENOGRID(CENOzoic Global Reference benthic foraminifer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 Dataset)(圖2)。

圖2 CENOGRID數據集(Westerhold et al., 2020)

數據集由23629個數據點組成,時間解析度漸新世以來高達2ka,古新世和始新世為4.4ka,估計年代誤差古新世-始新世為10萬年,漸新世-中中新世為5萬年,晚中新世-更新世為1萬年。這是全球第一條完整覆蓋新生代的高清晰度同位素地層參考曲線。

全球氣候是一個複雜的動態系統,在萬年到百萬年尺度上,對準周期性的天文強迫有複雜的非線性響應。為研究CENOGRID的時域特徵,研究團隊進行了重現分析(recurrence analysis, 也稱遞歸分析)。重現分析可以揭示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過程,以及非線性相互作用信息,重現圖是對時間序列的內部結構及可預測性的可視化。

CENOGRID氧同位素的重現圖揭示了4種截然不同的方塊區域(圖3)。每個方塊對應著氣候在特定狀態下反覆循環。新生代氣候據此可以分成4個狀態,稱為熱室、溫室、冷室和冰室狀態。熱室狀態是從56 Ma持續到47 Ma,溫度比現在高10度,還出現了氧同位素和碳同位素同步負漂的極熱事件。溫室狀態有兩個時期,分別是66 Ma到56 Ma,以及47 Ma到34 Ma。這兩個溫室狀態溫度相似,但碳同位素值和二氧化碳濃度截然不同。34 Ma前後始新世-漸新世界線是新生代最顯著的轉換事件。冷室狀態從34 Ma持續到3.3 Ma,以13.9 Ma可以分為兩個階段。3.3 Ma之後為冰室狀態,地球的氣候受北半球冰蓋消長控制。這四種狀態的劃分,與之前對新生代氣候歷史的認識大體相符,但是重現圖首次提供了統計穩健的客觀證據。

圖3 CENOGRID氧同位素重現圖清晰顯示了新生代氣候的不同狀態(Westerhold et al., 2020)

演化譜顯示(圖4),在13.9 Ma以前,包括地球熱室、溫室以及冷室狀態的第一階段,氣候周期以偏心率為主,意味著低緯過程驅動著氣候演化,推測偏心率調控歲差,影響了季風降水的季節性,進而作用於全球水汽和能量的分布。而傾角周期在暖室熱室和第一階段的冷室狀態中表現不顯著,可能和當時冰蓋的規模小,缺乏高緯的放大效應所致。隨著高緯變冷和冰蓋增長,13.9 Ma之後地軸傾斜度的信號逐漸增強,到3.3 Ma成為冰室地球氣候系統的主導周期。

圖4 CENOGRID的演化譜(改自Westerhold et al., 2020)

作者們還計算了CENOGRID曲線重現分析的確定性(圖5),定量描述系統的可預測性。當確定性接近0,表示系統是隨機的,不可預測,接近1,表明系統確定。結果顯示,溫室和熱室地球比冷室和冰室地球更可預測。34 Ma南極冰蓋出現,確定性參數顯著降低,地球氣候系統非線性程度大大增強。在冷室地球第一階段中,南極冰量相對較少的25-14 Ma,確定性也相對較高。碳、氧同位素比較而言,6 Ma之前,北極冰量增加,碳同位素的確定性高於氧同位素,主要原因可能是碳同位素主要受制於低緯過程,受極地冰量影響較小。直到6 Ma之後,冰凍圈才深刻地影響了碳循環。到3.3 Ma之後,氧同位素顯示出強烈的偏心率周期,確定性有所增強。

圖5 CENOGRID重現分析的確定性(改自Westerhold et al., 2020)

相對而言,熱室地球比溫室地球更加不易預測,主要原因是極熱事件顯示了強烈的非線性過程,放大了天文強迫。另外,值得注意的是,47 Ma之後,確定性波動幅度越來越大,直到34 Ma到達臨界點,變成了不可預測的狀態。據此,作者推測,兩極的冰量不僅僅定義了地球的基本氣候狀態,同時影響了氣候系統對天文輻射響應的可預測性。

CENOGRID團隊還同時公開了對未來氣候的預測:目前人為造成的全球變暖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在新生代任何時候的自然氣候波動,並且有可能將地球氣候從目前的冰室推向熱室狀態(圖6)。「預計的人為變暖將比這要大得多,IPCC預測,如果『一切照舊』,2300年全球氣溫達到5000萬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圖6 CENOGRID團隊對未來氣候的預測(圖片來源:Thomas Westerhold)

主要參考文獻

Milankovitch M. Théorie Mathématique desPhénomènes Thermiques produits par la Radiation Solaire [M]. Paris:Gauthier-Villrs, 1920.

Westerhold T, Marwan N, Drury A J, et al. An astronomically datedrecord of Earth’s climate and its predictability over the last 66 million years[J].Science, 2020, 369(6509): 1383-1387.

Zachos J, Pagani M, Sloan L, et al. Trends, rhythms, and aberrationsin global climate 65 Ma to present[J]. Science, 2001a, 292(5517): 686-693.

Zachos J C, Shackleton N J, Revenaugh J S, etal. Climate response to orbital forcing across the Oligocene-Mioceneboundary[J]. Science, 2001b, 292(5515): 274-278.

(撰稿:唐自華/新生代室)

校對:陶琴

相關焦點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取自冰川積累區的冰芯,包含著過去逐年積累的降雪和幹、溼沉降物質,這些物質保存著其沉積時的氣候環境信息。在 20 世紀 50—60 年代,丹麥 Dansgaard通過對降水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發現極地地區降水中氧、氫同位素比率(δ18O 和 δD)變化與溫度之間存在密切關係;進而,他提出分析冰芯中氧、氫同位素比率變化便可重建過去氣候變化的思想,從此拉開了冰芯氣候環境記錄研究的序幕。
  • 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氣候變化預測更精確了,但「末日」可能來...
    發表在《氣候動力學》上的一項研究中,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講述了一種比過往更加精確預測地球溫度的方法。它基於歷史數據,大大減少了不確定性。影響地球表面氣候的數學模型非常複雜,天空的、陸地的、海洋的成百上千種因素都存在相互作用,一個變動,全盤皆動。一方面,這對現在的超級計算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人類對各種因素的了解也未必全面,因此預測未來時,仍存在不確定性。
  • 長江院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
    近期,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氣候變化系列講座陸續在河海大學舉行。12月11日,全球氣候變化系列的第二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題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員領銜的新生代環境團隊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團隊共同主導合作完成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在線發表於《美國科學院院刊》。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360萬年以來相關階段性轉型變化研究圖表。
  • 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氣候變化關係全球和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指出,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單邊主義沒有出路,並承諾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 12000年前的天氣如何幫助我們預測未來氣候的變化
    從重建的冰面上,我們可以確定每個冰川上的一個重要點,通過年降水量和夏季平均溫度與氣候相關的平衡線高度。它本質上是冰川的海拔高度,在九月底雪積和融雪相等,可以看作雪線。研究結果提供了一幅大約1.2萬年前由急流控制的歐洲降水圖。
  • 全球變冷促使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急劇變幹
    通過鑽取並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圖1),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等共同主導的研究發現,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全球變冷,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演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科學家認為,了解青藏高原冰川的歷史變化,及其未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乎人類生存環境。從1984年到2016年青藏高原一處冰川的變化圖。
  • 院士說丨關於氣候變化,秦大河、丁一匯、張建雲院士這樣說
    氣候變化關係全球和各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12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指出,氣候變化挑戰面前,人類命運與共,單邊主義沒有出路,並承諾將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 科技創新助力,填補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作為項目首席專家,王會軍表示,該中心將著重解決10—30天延伸期天氣預報、2年內的厄爾尼諾現象以及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等科學問題,將有望成為全球氣候預測的重要智庫之一。2013年,世界氣象組織把延伸期預報作為重點工作之一,並提出國際「次季節至季節預測計劃」,目前全球共有11個業務模式參與到這一計劃中,主要關注高影響天氣的次季節可預報性(即對暴雨、寒潮、乾旱等極端天氣幾周內的變化進行預報),我國開發的模式也在其中。從時間尺度上看,延伸期領域的天氣預報可看做是常規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之間的「縫隙」。
  • 康世昌:冰凍圈化學,解密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指紋
    20 世紀 80 年代,科學家提出「全球變化」概念,逐步將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冰凍圈和人類圈納入「全球變化」範疇,並突出強調地球多圈層相互作用及其環境變化。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近幾十年來冰凍圈正在經歷快速退縮。
  • 氣候變化:拯救地球最有效的辦法有哪些
    如今,地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科學事實,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地球氣候暖化增加了邁阿密(Miami)以及其他地方洪水泛濫的概率,威脅著南亞的布拉馬普特拉河(Brahmaputra River,中國境內的上遊稱雅魯藏布江)沿岸數百萬居民的生活,並且擾亂了動植物的生命繁衍。
  • 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科學家找到了證據!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 《參考消息》12月1日刊登法新社報導《氣候變化曾兩次毀滅恐龍》。摘要如下:大多數人都知道,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撞向地球,導致陸棲恐龍滅絕。但即使爆炸的火球沒有擊中恐龍,在地球這顆原本冰很少或根本沒有冰的星球上,氣溫驟降還是會讓恐龍滅絕。
  •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王永光:把好氣候預測關
    他直言不諱地說,氣候預測方法分為動力模式和前兆信號兩種,相比較天氣預報,目前氣候預測所用方法達到的準確率還不太高,同時,氣候還受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巖石圈、生物圈等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的影響,這大大增加了氣候預測的難度。  儘管有難度,但王永光沒有被「挫敗」。自1989年從事氣候預測工作以來,他在氣候預測領域已摸爬滾打了31年。
  • 氣候變化的「蝴蝶效應」
    近200年來,人類集約化的工業、農業活動改變了地球大氣、海洋和淡水的化學成分, 海洋上層溫度和陸地溫度比工業化前高出約1℃。這些變化使得世界海洋的物理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永久凍土、冰蓋和冰川融化, 湖泊和河流的溫度升高,進而改變了原本的大氣環流模式,並增加了極端氣候的風險。
  • 川普下臺對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的影響
    這也不難理解,一群活躍在南北極、見證氣候變化前沿的科學家們,有誰願意撐一個不相信科學,開口就說自己懂得比誰都多的「懂王」。 大選第一天,川普領先,科學家們絕望了。好幾個朋友問我咋看,我只說了一句:I feel sad for the planet(我為地球感到悲哀)。 對於美國的政治,我不想評論,美國人愛選誰選誰,這是他們的自由。
  • Science|人類前腦發育過程中的染色質可及性變化圖譜
    Paca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題為Chromatin accessibility dynamics in a model of human forebrain development的文章,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細胞來源的三維類器官中對前腦發育過程中的染色質的可及性動態變化過程進行了研究
  • 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在不停地變化著。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氣候總體狀況表現為冰川廣布的冰期和相對溫暖的間冰期的相互交替。
  • 報告預測澳大利亞將面臨氣候持續變暖趨勢
    (新華社發 劉暢暢攝)新華社坎培拉11月14日電(記者嶽東興 白旭)澳大利亞氣象局與澳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日前聯合發布的「2020年氣候狀況」報告預測,澳大利亞將面臨氣候持續變暖、極端天氣頻率增加、林火季節變長、海平面上升等趨勢。
  • 2020年7月24日Science期刊精華
    這對資源匱乏的環境有潛在的深遠影響,這是因為在這樣的環境中,醫療護理和相關資源(如氧氣)的質量和可獲得性通常較差。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牛津大學、利物浦熱帶醫學院和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試圖了解可能導致COVID-19大流行在中低收入國家產生不同影響的因素,並評估在當前全球流行病狀況下,這些國家可能採取的抑制和緩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