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冷促使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地區氣候急劇變幹

2020-12-23 騰訊網

通過鑽取並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圖1),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新生代環境團隊方小敏研究員與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等共同主導的研究發現,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全球變冷,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演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CO2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圖1科研人員鑽取的黃土巖芯

9月22日,該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為深入理解全球氣候變化與中亞乾旱區氣候環境變化和西風氣候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視角。

亞洲內陸乾旱區的形成演化過程和驅動機制是當今地學研究的重要科學前沿問題,不僅關係到我國西部和中亞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還可能對全球氣候產生重要影響。塔裡木盆地位於亞洲內陸極端乾旱區中心,據觀測研究,盆地內沙塵天氣頻發,每年產生的粉塵佔亞洲中緯度乾旱區粉塵總量的三分之二。在西風作用下,這些粉塵被搬運到我國中東部、太平洋、美國西部乃至北極地區,可能對中、東亞地區乃至全球產生深刻影響。

在塔裡木盆地南緣、西崑侖山前形成的巨厚黃土堆積在海拔3200~3300米處,形成寬廣平坦的黃土高臺地面,其南面西崑侖山頂就是著名的古裡雅冰帽所在(圖2)。黃土的堆積形成過程與乾旱氣候和西風環流強度變化密切相關,是研究亞洲內陸乾旱化和西風環流氣候歷史的理想材料。

圖2 塔裡木南緣、西崑侖山前黃土堆積高臺地地貌與黃土深鑽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專項的支持下,方小敏研究員等與安芷生院士等合作,歷時多年,在西崑侖山前海拔3300米的最高黃土臺地中心成功鑽透黃土地層,獲取671米黃土連續巖芯,為迄今世界最厚的黃土堆積。

據文章作者方小敏介紹,通過系統的古地磁測量結果和天體軌道調諧確定西崑侖山黃土巖芯底界年齡約360萬年。高解析度粒度和粉塵沉積通量分析顯示,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經歷了約距今270萬年、110萬年和50萬年三次急劇階段性乾旱化事件。同時,氣候變化周期也由110萬年以前的4萬年為主,逐步轉變為10萬年為主。上述特徵與冰期變化周期,尤其是北半球高緯度冰量記錄的氣候變化一致,表明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圖3)。

圖3 西崑侖山前黃土深鑽巖心古地磁年代(a-c)、>30μm粗顆粒粒度(代表西風強度)(d)和粉塵通量(代表乾旱度)(e)及其與全球深海沉積氧同位素記錄的全球氣候變化在時間領域(f)和10萬年、4.1萬年天體軌道周期領域內的對比(g,h)。(i)為>30μm粗顆粒粒度周期譜360萬年以來的階段性轉型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石正國研究員的古氣候數值模擬表明,全球變冷是導致西風環流顯著增強,促使亞洲內陸氣候急劇變幹、粉塵釋放增加的驅動力。碳循環周期分析揭示,增加的大氣粉塵可能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產生重要影響,即促進降低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導致全球氣候的進一步變冷。

該項研究首次揭示了360萬年北半球西風氣候變化的可能歷史,為深入理解亞洲內陸乾旱化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過程和機制提供了新的證據。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團隊破解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氣候變化:總體持續變幹
    研究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科研團隊最新通過分析青藏高原北緣西崑侖山前迄今世界最厚完整黃土巖芯的研究發現,360萬年來,亞洲中緯度乾旱區氣候總體呈持續變幹趨勢,全球變冷尤其北半球高緯度冰量增加和冰蓋擴展,可能是驅動亞洲中緯度地區360萬年以來西風氣候變化和乾旱化的主控因素,並可能通過粉塵輸送對北太平洋和南海生物生產力及與其相關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吸收和全球變冷產生重要影響
  • 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在不停地變化著。在漫長的地質時期,氣候總體狀況表現為冰川廣布的冰期和相對溫暖的間冰期的相互交替。
  • 氣候變暖引發自然災害 專家:2020年亞洲受影響最大
    中新網1月6日電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導,喀山聯邦大學氣象教研室主任尤裡佩列韋堅採夫表示,全球變暖將決定2020年的天氣,世界不同地區將出現更多自然災害,亞洲地區遭受的損失將超過其他地區。研究顯示,氣候變暖導致冰川體積持續下降,其融化速度已經超過了新形成的冰雪的積累速度。這位科學家表示:「人類觀察氣候變化已持續約170年。在最近的幾十年內,我們都看到全球氣溫上升。尤其是北極地區和中緯度地區。過去的一年,每個月都是冠軍,每一次溫度都是一次次達到最高值,全球變暖正在到來。」
  • 魚目混珠,此「崖柏」非彼崖柏——隨氣候變化而南遷的崖柏
    全球最新化石記錄研究顯示,崖柏屬可能在古新世或更早時期起源於北美洲西部高緯度地區,隨後分為兩支:一支向北美洲大陸東部傳播,在古新世時期就已經到達格陵蘭島等地區;另一支經亞洲東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之間的陸地
  •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Science:6600萬年來天文定年的地球氣候變化記錄及其可預測性 過去6600萬年以來,大型恐龍絕滅,被子植物、哺乳類和鳥類繁盛,是地質歷史中的新生代。新生代早期兩極沒有冰蓋,晚期兩極出現大規模冰蓋。
  • 南極、北極、第三極山地冰芯記錄的氣候環境變化
    取自冰川積累區的冰芯,包含著過去逐年積累的降雪和幹、溼沉降物質,這些物質保存著其沉積時的氣候環境信息。在 20 世紀 50—60 年代,丹麥 Dansgaard通過對降水穩定同位素的研究,發現極地地區降水中氧、氫同位素比率(δ18O 和 δD)變化與溫度之間存在密切關係;進而,他提出分析冰芯中氧、氫同位素比率變化便可重建過去氣候變化的思想,從此拉開了冰芯氣候環境記錄研究的序幕。
  • 全球氣候變暖真假仍莫辨? 「挺暖派」信心漸足
    聯合國坎昆氣候大會剛剛閉幕。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國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做出什麼樣的努力,大會有爭吵也有共識。然而對社會公眾來說,對於氣候變化往往只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全球氣候是否真的在變暖,這個變暖的幅度有多大,很多人並沒有深入的了解。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即便在科學界專業人士內部也存在困惑和爭議。
  • 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區,分布在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中緯度地區
    土壤是指覆蓋在地球陸地的疏鬆表層,土壤具有一定的肥力,從而能夠提供植被生長所需的養分,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種自然要素的影響,包括巖石、氣候、地形、生物和水文等因素。中國黑土分布圖因此,從氣候角度來看容易形成肥沃土壤「黑土」的地區就是「年均溫不是很高的溼潤半溼潤地區
  • 其實恰恰與全球變暖有關
    北半球冬季的氣候正「受控」於中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在極地的冷與赤道的暖之間,形成跨半個地球的溫度梯度場,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南北溫度梯度。 正常情況下,這個溫度梯度很大,使得西風帶穩定而強大,存在於其中的環流形勢(槽和脊)很穩定,稱為緯向環流型,這種環流型主要使氣流從西向東沿緯圈運動。
  • 研究顯示: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早於20世紀
    人民網北京4月25日電(趙竹青)對於氣候變化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目前的廣泛認識是,人類活動對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氣溫變化產生了顯著影響。然而,最新一項研究顯示,這一影響開始的時間可能要更早,大約在19世紀 60-70年代。
  • 或促使亞馬遜地區的昆蟲「崩潰」
    並且是已經出現了,根據蘭卡斯特大學最新科學研究報告指出,厄爾尼諾現象促使亞馬遜地區的昆蟲「崩潰」,所以對生物產生了致命的影響,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它的「致命點」。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厄爾尼諾現象讓氣候變得更加的熱和乾燥,對亞馬遜雨林的生物多樣性產生了令人震驚的影響,並進一步加劇了令人不安的「全球昆蟲崩潰」。
  • 為什麼非洲東南部沿海地區,並沒有形成「熱帶雨林氣候」?
    氣候是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是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一個區域的氣候狀況會很大程度決定該區域的植被、土壤以及水文情況。全球熱帶地區總共有四種氣候類型,分別是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其中熱帶雨林氣候是所有氣候類型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氣候類型,年降水量可以達到2000毫米以上,我們知道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就是屬於溼潤地區了。
  • 亞洲和南美洲兩大洲的氣候分布,有什麼異同點?
    就全球而言,常見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氣候等11中類型。就大洲而言,不同的大洲氣候分布也具有各自的特徵,那麼亞洲和南美洲的氣候分布有什麼異同點呢?
  • 氣候與文明|中國篇·綜述
    在閱讀眾多書籍的過程中,我反覆涉獵到全球地質運動、千年尺度內的氣候變化,以及奧爾特星雲體系內,星體運行產生的行星間引力影響等,對地球氣候變遷的重要作用。 在世界15°~30°的緯度帶上,高空副熱帶高壓帶長期控制氣候運動,凡是大陸即為沙漠。在全球變冷期內,沙漠也逐漸擴張至北緯25°~北緯35°間。
  • 《亞洲減貧報告2020》:亞洲仍是對全球減貧貢獻最大地區
    報告總結稱,亞洲國家主要四種模式減貧,主要為國家主導型減貧模式、全部門益貧增長減貧模式、外部投資帶動減貧模式、福利轉移型減貧模式。報告還指出,亞洲仍是對全球減貧貢獻最大的地區。伴隨著巨大經濟增長,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社會轉型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經濟和貧困治理的格局。
  • 全球氣候變化,未來會有哪些影響?
    而這幾天的低溫情況也說明今年的氣候變化,和往常不一樣。放眼全球,美國的火山爆發,澳大利亞的山火爆發,加劇了全球氣候變暖,在大氣環流和海洋暖流的互相影響下,目前這個冬天寒潮頻發,異常大雪,以及颱風的出現,都告訴人類氣候變化越來越不正常了。
  • 亞洲氣候格局被打破?古厄爾尼諾或甦醒,也將影響到中國!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地的氣溫都出現了異常的狀況,科學家在對地球氣候進行研究、分析時表示,厄爾尼諾可能重返印度洋,隨著地球變熱,印度洋古老的厄爾尼諾現象正在甦醒。厄爾尼諾是太平洋一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它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
  • 冷冷冷,說好的全球變暖呢?3個小故事講清楚!
    簡單來說,全球變暖是全球氣候尺度下的趨勢。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1℃,海平面、環流形式、農耕區作物類型都會發生變化。而寒潮等極端冷事件只是一次天氣過程。就好比你站在冰箱門口能感受「寒意」,卻無法用肉體感知冷凍室是否出了機械故障一般。第二個故事要從你感受到的冷從哪兒來說起。前文說了,寒潮的家鄉是北極。
  • 長江院全球氣候變化三連講繼續開講 丁一匯院士講「氣候變化科學...
    近期,由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長江院)主辦的「長江大講堂」全球氣候變化系列講座陸續在河海大學舉行。12月11日,全球氣候變化系列的第二場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丁一匯作題為《氣候變化的科學問題及其影響》的報告。報告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院長張建雲主持。
  • 亞洲人錢多?大巴黎地區亞裔被搶案件急劇增加
    誤認為「亞洲人很多錢」針對亞裔的襲擊事件仍在激增據《巴黎人報》7月18日報導,在過去三年時間,針對亞裔的暴力搶劫案件數量急劇增長。紅星新聞注意到,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在今年4月曾發布了一系列《法國社會治安典型案例防範公告》,提醒在法中國公民提高警惕,注意人身財產安全。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在今年4月曾發布安全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