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清越的難民敘事:對美國主流話語的反撥

2020-12-28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王凱(中央民族大學講師)

  在20世紀的美國歷史中,越南戰爭是一場極其弔詭的戰爭。現實中,這是美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一次慘敗,使不計其數的越南人淪為流離失所的難民;但與此同時,在話語的層面上,在以好萊塢拍攝的《現代啟示錄》為代表的媒介所重構的、對這場戰爭的集體記憶中,美國作為戰敗國卻又成了拯救越南人的英雄,成了越戰敘事的主宰者和越戰記憶的主導者。至於那些逃離故土越南難民的生活境遇則被主流話語的鏡頭和書寫排斥在外,無人問津。

  2016年,美國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長篇小說《同情者》引發了人們對越南戰爭和難民問題的重新關注,也就此打破了難民長期面臨的失語狀態。

  在這部小說中,阮清越重構了一個越南人的越戰,力圖與美國的越戰敘事構成一種對話甚至是對抗關係。阮清越對難民問題的關切與他個人的身份認同是休戚相關的,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毫不避諱地強調個人的難民身份。作為難民的一員,他認為,為難民發聲、為難民書寫是他責無旁貸的職責,正如他在訪談中聲稱的那樣:「我們的職責就是向那些對我們的社群一無所知的人彰顯我們來自的那個社群中的人性所在。」正因為如此,阮清越也特別在意「難民」的獨特性,有意將難民和移民、難民敘事與移民敘事區別開來。在他看來,移民敘事和難民敘事最大的不同在於:「有關地緣政治的暴力和被迫流離失所的故事被轉化成了文化適應與個人回憶的講述。」

  短篇小說集《難民》就是這麼一部有關難民的故事集,「小說人物的境遇和情感千差萬別,但均圍繞『難民』這一主題,他們由於過往的經歷,難以掙脫傳統文化和複雜現實的衝突磨難」,其中的八篇小說如同一段段短小精煉的特寫鏡頭,將敘事的焦點投射到了不同階層、不同面向的越南難民帶著創傷記憶的生活當中,勾勒出了一幅越南難民的眾生相。

  在構思與創作這些故事的時候,阮清越作為難民和極具政治、族裔意識的學者、知識分子,對人物的塑造是有著某種政治自覺在其中的。概而論之,這部短篇小說集中的人物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多元化,二是反臉譜化。而這兩個特點,究其實質,都可以歸結到對亞裔作為「模範少數族裔」這種刻板印象的反撥和挑戰。有關「模範少數族裔」,郭英劍和王芳在《「模範少數族裔」神話祛魅》這篇文章中指出,這一概念「是美國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個以白人意識形態為主導的政治話語,片面強調了亞裔群體在美國所取得的成功,讚揚亞裔群體吃苦耐勞、勤勞守法、堅忍不拔的族裔特性……一方面對其他族裔起到了警示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對亞裔群體的規訓,並加強了白人文化在亞裔群體中的權威」。

  為此,意識到這一點的阮清越對亞裔作為「模範少數族裔」的身份是始終保持警惕和警醒的。對他而言,「模範少數族裔」就如同是一個陷阱,它非但不能為美國亞裔爭取到平權,反而會加劇族群間的不平等和分裂。藉助小說人物的多元化,他有效地打破了「模範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使主流群體了解到了越南難民的不同維度。

  更進一步來看,阮清越的難民敘事對「模範少數族裔」話語的顛覆也是對美國夢的挑戰和再審視。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移民對美國的貢獻最終成就了其在世界上的強勢地位。在這種語境下,美國夢和移民之間自然而然就結成了一種天然的聯繫,甚至可以被畫上等號。說到底,美國夢就是一種移民夢,象徵的是一種「更加美好、更加富有、更加充實的生活」。於是,在美國夢的掣肘下,一切不符合其價值理念的敘事和話語統統都被過濾、被掩蓋、被消音了,與之相關的族群也被動地成為社會中的隱形人,不被看見。

  具體到美國亞裔,「模範少數族裔」無疑是屬於時常被看見的群體。在美國夢統籌下的話語體系中,他們常常被標榜為少數族裔中的成功範本,證明、宣揚著美國夢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就這樣,「模範少數族裔」順理成章地成了整個美國亞裔族群的典型和單一再現,其多樣性和複雜性遭遇到了主流話語的掩蓋與漠視,恰如阮清越筆下的越南難民,「他們在社會中遭遇的挫敗感被硬生生地忽視了。」2019年5月,阮清越在美國國務院舉辦的亞太裔傳統月演講中對難民之於美國和美國夢的議題發表了如下的觀點,他認為,對美國人而言,難民是極其不美國的,「美國夢使我們懼怕難民或成為難民……美國夢和難民之間是相互矛盾的。」顯然,在美國夢的神話當中,難民是不能被看見也不應被看見的,對難民存在的承認本身就是與美國和美國夢的價值理念相悖的,更不要說以難民為再現對象的難民敘事了。從這層意義上講,阮清越對難民的公開討論,對難民的公開書寫無異於是對美國主流話語的挑戰、對美國夢的反撥,他小說中那一個個不為人所熟知的越南難民也在用他們不完美的人生解構著美國夢所建構的美好,打破著主流讀者的期待視閾。

  難民,對阮清越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一個詞了。一方面,是因為他確曾親身經歷過難民生活的創傷;另一方面,還因為他有為難民發聲的責任和擔當,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希望有更多的難民故事被人們所熟知、所記憶。在記憶研究學會2019年的年會上,阮清越做了一場有關記憶倫理的主旨發言。有關記憶,他這樣說道:「記憶是不平等的。或許個人記憶是平等的,但文化記憶和國族記憶絕對是不平等的。」而難民的隱形和失聲,歸根結底是由於他們在文化記憶、國族記憶中處於弱勢地位而無法被主流、強勢的一方所記住。故而,從本質上講,當阮清越在公開場合談論難民時,當他在小說中書寫難民敘事時,他的初衷和動機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可能地減少文化記憶和國族記憶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通過打破美國亞裔「模範少數族裔」的刻板印象、顛覆美國夢主導的單一敘事話語,為越南難民在美國的集體記憶中找到他們應有的位置,使更多的越南難民及其聲音能夠被美國的主流社會所看到、所聽到。

  《光明日報》( 2020年07月30日 13版)

[ 責編:孫滿桃 ]

相關焦點

  • 豆瓣評分9.4的難民|重啟生命之旅,你的未來鏗鏘有力
    本書作者,阮清越,1971年出生於越南邦美蜀,1975年隨父母從越南逃難到美國,在難民營度過一段時間後,全家決定定居於加州聖何塞。1997年,他獲得英語博士學位,畢業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之後任教於南加州大學至今,目前是比較文學、英美研究和民族學教授。
  • 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編者按:中東、北非地區的戰爭持續已久,自新世紀的美國反恐戰爭至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再到敘利亞內戰爆發,整個阿拉伯地區不斷瀰漫著戰爭的硝煙,大量難民去往歐洲,因而,由歐洲難民危機作為創作背景的影片大量產出。
  • 傳媒觀察|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編者按:中東、北非地區的戰爭持續已久,自新世紀的美國反恐戰爭至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再到敘利亞內戰爆發,整個阿拉伯地區不斷瀰漫著戰爭的硝煙,大量難民去往歐洲,因而,由歐洲難民危機作為創作背景的影片大量產出。
  • 傳媒觀察|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_新華報業網
    編者按:中東、北非地區的戰爭持續已久,自新世紀的美國反恐戰爭至2010年「阿拉伯之春」事件,再到敘利亞內戰爆發,整個阿拉伯地區不斷瀰漫著戰爭的硝煙,大量難民去往歐洲,因而,由歐洲難民危機作為創作背景的影片大量產出。
  • 話語·類型——內蒙古民族電影的空間敘事
    法國著名哲學家福柯認為:「話語是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生產有意義的陳述和合規範的話語的各種規則和實踐。福柯用『話語』表示一組陳述,這組陳述為談論或表徵有關某一歷史時刻的特有話題提供一種語言或者方法。」在探尋電影的空間敘事過程中,電影文本的敘事性及其功能在電影空間敘事中具有重要意義。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多數語言還具有眾多的修辭手法,如隱喻、擬人和排比等,不同的修辭手法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話語效果,對於政治語言來說尤其重要。政治修辭本質上是一種說服論證的技巧和能力,尤其是政治權力要想獲得合法性,使人們心悅誠服地接受政治權力,更離不開政治修辭。不僅如此,從語篇角度來看,言語者採用的不同敘事風格、敘事模式、敘事角度以及敘事時段都會為言語對象呈現不同的畫面,產生不同的敘事效果。
  • 新主流大片:國產電影家國敘事的新表達(深觀察)
    家國話語表達的深度與多元家國話語表達,是國產電影特別是主旋律電影的重要命題,幾代中國電影人對此都進行過艱辛的探索,取得了較大的美學成就。然而,新世紀之前中國電影中的家國表達,始終進行的是「犧牲」「奮鬥」「奉獻」「忠誠」這類常規表達,塑造人物也一般對準群體。這是十分必要的。但長此以往,使家國敘事部分地流於表面、單一和概念化,某種程度上缺失了藝術感染力。
  • 是時候把美國拉下話語霸權的「神壇」了
    微信公號「朝陽少俠」🗞️ 少俠上周末封刀掛劍,閒來無事,想吃瓜一下美西方主流輿論是如何看待美國
  • 聚焦|難民題材擒下柏林金熊,主流關注還是多元視角?
    羅西的上一出作品《羅馬環城高速》是第一部獲得威尼斯金獅獎的紀錄片,也是聚焦特殊場景居民的日常生活,主打從風景與空間出發的社會觀察。吉安弗蘭科·羅西畢竟不是他的前輩弗蘭切斯科·羅西,他來講呼籲關注難民議題,私人感覺算不上是特別有力的自我陳述。只不過,難民議題著實已經成為歐洲最重要的一個關鍵詞了。
  • 敘事學研究|徐明鶯 李正財:身份認同:索爾·貝婁《赫索格》中的敘事倫理
    赫索格的理想自我,是在倫理混亂、腐化不堪的主流社會中堅守倫理底線的猶太知識分子形象;而他的真實自我總是與他所痛恨的主流社會同流。他者敘事與自我敘事的對立,正是赫索格的理想自我和真實自我的巨大裂隙。其次,通過揭示兩代猶太移民衝突的倫理訴求,他者敘事解構了赫索格的家庭身份和族裔身份。老一代猶太移民如赫索格的父母,選擇堅守猶太文化,抵制主流文化的侵蝕。
  • 美國的反恐戰爭是歐洲難民危機的真正原因
    美國的伊拉克難民兒童 美國的反恐戰爭是歐洲難民危機的真正原因 文章指出,歐洲大規模的難民潮是美國及其盟友的軍事幹預造成的。自2001年9月11日蓋達組織(al-Qaeda)襲擊美國後,美國發動了八場「全球反恐戰爭」,這些戰爭至少導致了3700萬人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在南肯特海岸的鵝卵石海灘上,絕望的難民擠在貝殼船上,他們無疑被描繪成入侵者。
  • 用青春話語傳遞主流價值
    如何讓時代精神、主流價值以年輕人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近年來,文化類節目不斷探索出新,以「小切口+大主題」的策劃思路、靈活多樣的藝術手法、生動活潑的表現形式,將有意義的內容以更有意思的方式呈現出來。
  • 魏特琳:南京難民的「保護神」
    校園面積並不大的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只準備收容兩千多難民,結果難民最多時竟達一萬多人。魏特琳首先要努力保護進入校園的一萬多中國婦女、兒童的生命安全,以及保護婦女不受日軍侮辱。儘管校園門口掛著美國國旗及日本大使館的公告,但對兇暴發狂的日軍官兵已不起作用。每天都有成批的日本兵,或從校門強行入校,或偷爬過圍牆進入校內,企圖行兇作惡。
  • 電影《美人魚》的環保敘事分析
    本文以《美人魚》為研究對象,從環保視角,深入分析《美人魚》的敘事視角、敘事形態、敘事話語及其高科技敘事手段。全片都充滿了極強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本文以電影《美人魚》為研究對象,從環保敘事視角與人物構成、環保敘事形態、環保敘事話語、高科技環保敘事手段等方面對其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 一、環保敘事視角與人物構成 所謂敘事視角,就是尋找講故事的「敘事主體」。「敘事主體」有時是電影中的一個人物,有時則是電影故事之外,「潛藏起來」的講述者。
  • 李海東:美國例外論敘事欺騙性漸顯
    川普支持者1月6日圍攻國會的恐怖場景以動蕩混亂而定格於人們對美國的記憶之中,它再次警醒世人,美國精英群體長期以來以美國為「山巔國」自居的「例外論」固有敘事之荒唐與膚淺。按此敘事,美國是道德與正義化身,是自由與民主典範,是確保世界和平的永久向善力量,是國際事務當仁不讓的領導者。
  • 殺害華裔女童的疑犯抓到了,是個敘利亞難民!英文主流媒體卻這樣報導
    溫哥華太陽報:嫌犯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Ali是17個月以前以難民身份從敘利亞來到加拿大的,但警方說,不清楚是政府擔保的難民,還是私人擔保的難民。 小編真是萬萬沒想到這些加拿大主流英文媒體也都這麼會玩文字遊戲的如果這是道雅思考題,算哪個級別的?
  • 美國稱大馬士革難民回歸國際會議為「耍把戲」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凱爾∙布朗(Cale Brown)發表聲明表示,美國國務院將大馬士革難民回歸國際會議描述為「表面支持」和「耍把戲」。聲明中指出,美國不認為大馬士革難民回歸國際會議是「為難民自願和安全返回敘利亞創造必要條件的可靠嘗試」。
  • 主流媒體網絡話語「掌控力」如何評價?來看研究
    原創 江凌 強陸婷 網絡傳播雜誌當前,主流媒體的主題宣傳報導呈現出權威性、引領性、系列性和建設性的時代特徵,具有規模效應、動員效應、媒介融合效應、輿論共振效應和品牌效應等。本文對主流媒體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主題報導進行研究,分析主流媒體主題宣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