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流大片:國產電影家國敘事的新表達(深觀察)

2020-11-19 雲南網

原標題:新主流大片:國產電影家國敘事的新表達(深觀察)

在中國電影轉型升級的當下,新主流大片無疑是重要的推動者。這類影片發軔於2010年前後,最初是逐漸北進的「港味」美學與內地家國敘事的「主旋律」對接而成的電影,如《建國大業》(2009)《十月圍城》(2010)等。在之後的發展中,新主流大片的方陣不斷擴充,湧現出《智取威虎山》(2015)、《湄公河行動》(2016)、《戰狼》系列(2015-2017)、《建軍大業》(2017)、《紅海行動》(2018)、《流浪地球》(2019)、《我和我的祖國》(2019)、《中國機長》(2019)等影片。2020年,又有《奪冠》《我和我的家鄉》等作品面世,新主流大片在中國影壇再次彰顯了在場。

家國話語表達的深度與多元

家國話語表達,是國產電影特別是主旋律電影的重要命題,幾代中國電影人對此都進行過艱辛的探索,取得了較大的美學成就。然而,新世紀之前中國電影中的家國表達,始終進行的是「犧牲」「奮鬥」「奉獻」「忠誠」這類常規表達,塑造人物也一般對準群體。這是十分必要的。但長此以往,使家國敘事部分地流於表面、單一和概念化,某種程度上缺失了藝術感染力。

新主流大片中的家國敘事,一般不再直接進行以往的常規表達,而更多地從人性深度來呈現家國話語體系的多元性和深度。如《湄公河行動》表現我公安特警在海外緝拿殺害中國船民的兇手,體現了國家層面對被害同胞生命的珍視;《紅海行動》將筆墨重點放在我海軍陸戰隊對深陷戰俘營的同胞的全力救助上,體現了國家層面對公民個體生命的關注;《中國機長》主要凸顯危機發生後,從機組到地勤乃至整個中國民航系統對旅客生命的尊重。這種將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生命作為主體表達的家國敘事,突破了以往的常規性詮釋。其他影片如《流浪地球》等將人類共享價值與中國傳統、中國現實、中國人的精神氣質進行對接,體現出濃鬱的本土情懷;還有《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等影片對「青春中國」的詮釋等,都是新主流大片對家國敘事進行多元化表達的呈現。

這些新主流大片在塑造人物時也不再聚焦概念化的群體,而是著力表現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在藝術性和觀賞性上均有較大的提升。如《建黨偉業》《建軍大業》等影片中的人物都很鮮活,洋溢著青春的激情,張揚著強烈的個性;《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動》《戰狼》系列中的主人公,具有英雄氣魄,性格豐富而立體;《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我和我的家鄉》等影片更是走近了諸多生命個體,關注個體的情感狀態和生命狀態,獲得了更深刻的人文價值。也正由於新主流大片關注鮮活的生命個體,共情每一個人的命運,因此與觀眾產生了強烈共鳴。

類型書寫與反同質化

新主流大片之前的國產主旋律電影,基本上與類型書寫絕緣,家國敘事在大部分情況下與類型美學分立。主旋律電影之外的商業大片則相對遠離家國敘事,且一度陷入古裝武俠的同質化漩渦。新主流大片的出現,使國產電影的這種狀況得以改觀。

將類型美學與家國敘事進行對接,是新主流大片最早的顯現,也是主旋律電影取得突破的基點。自《建國大業》《十月圍城》等影片開始,新主流大片主要將動作與戰爭類型和家國敘事進行嫁接,極大地提升了主旋律電影的觀賞性,至《紅海行動》,這種對接達到了某種極致,新主流大片因此創下票房奇蹟,同時也使國產電影的反同質化努力取得了較大成就。《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等一反之前古裝武俠類型的同質化,在槍戰、動作等方面力求創新,《戰狼2》中的水下搏鬥、坦克大戰,《湄公河行動》中的商場突襲戰等,都極富新意。

在以動作、戰爭類型作為主體的同時,新主流大片還努力拓展其他類型與家國敘事的對接。如《我和我的家鄉》將電影的另一主要類型——喜劇,與鄉村脫貧攻堅這一家國敘事進行對接。《流浪地球》的主體類型為面向未來的科幻類型,影片致力於「硬科幻」書寫,設計出「地下城」世界、略帶荒蕪且複雜的地表世界、飛船及太空空間等各類「異質空間」,較為全面地呈現出科幻世界。《烈火英雄》(2019)、《中國機長》則以災難作為主類型進行營造,特別是《烈火英雄》以高科技特技展現出大型救火現場、爆炸和滔天火浪等場景,給觀眾帶來極具衝擊力的視覺體驗。《攀登者》也營造出了較為少見的登山類型。

新主流大片的類型書寫和創新,不僅較大地提升了主旋律電影的觀賞價值,更整體上助推了國產類型電影的美學提升。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通過這些電影,主流價值觀和家國敘事在大眾中重新獲得認同。新主流大片也使部分國產電影走出同質化泥沼,不斷完成類型創新,實現了美學品質的升級。

重工業製作模式與先進的產業水準

除了以上的美學特徵,新主流大片還擁有重工業製作模式的產業特徵。具體表現為:在人才方面,整合全球華語電影界最為優秀的專業團隊進行創作與宣發;在攝製營銷方面,以精工細作的工業化製片流程進行精良製作和現代化營銷;在資本運作方面,整合各方資本,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均投入巨資。

因此,新主流大片在高科技應用、特技製作、演出陣容和宣發營銷等方面,都走在國產片的前列,代表著國產電影最先進的產業水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等影片還在此基礎上開闢了另一種製作模式——整合優秀團隊進行集錦式創作,這不僅是發揮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特色」的體現,更是對新主流大片重工業模式的豐富和補充。

新主流大片在中國影壇已經形成了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其美學層面已經發展成熟並不斷創新,成就了對家國敘事的新表達;在產業層面亦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重工業模式,助推了中國電影體制的現代化創新。此外,隨著中國電影轉型升級的強烈訴求,新主流大片今後的發展也必將引發更多的關注和思考。

(作者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趙衛防)

相關焦點

  • 從《緊急救援》反思「新主流大片」創作 | 名家
    經過林超賢等人的藝術實踐後,「新主流大片」形成了「主題層面家國話語的深度和多元化表達、形式層面倚重類型書寫、製作層面以重工業模式為主」的成熟的美學範式和產業模式,也成為中國電影轉變增長方式、提質增效的重要類型。
  • 新表達新突破新觀察 中國電影內生動力在增長
    核心閱讀  2020年國慶檔電影,有著屬於時代的新表達、新觀察、新突破  在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重要時刻,扶貧歷程中的人和事,既是全國媒體的重要議題,也是電影走近觀眾的題材  中國電影還需要更多的「增量」,唯有足夠的創意、項目儲備和生產力,才能於變局中開新局
  • 專家評價國產電影:口碑鑄就票房 繼續扛鼎市場
    「新主流大片」是將主流價值觀與類型美學進行對接而成的主旋律大片,在主題層面將中國主流價值觀進行了多元化與深度化的表現,在形式層面進行了類型化的書寫表達,在製作層面實行了重工業模式。其中類型美學的引入和對主流價值觀的新詮釋,既增加了電影的觀賞性,又增強了主題內涵的思辨性。
  • 業內專家評價國產電影:口碑鑄就票房 繼續扛鼎市場
    在這十部影片中,既有《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由主旋律電影升級而成的「新主流大片」,也有《少年的你》《地久天長》《撞死了一隻羊》《紅花綠葉》等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觀眾認可度的中低成本影片。專家們對2019年的中國電影做了深入分析與多方位的回顧,認為新主流大片已經成功晉級,良好的口碑鑄就了票房效益。未來,新主流大片還將繼續扛鼎市場。
  • 院線熱映的新主流大片,給網絡電影帶來了哪些啟示?
    影院復工100多天來,《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等多部新主流大片取得了優異的票房,讓電影市場逐漸恢復常態。與此同時,在這批院線大片熱映的背後,曾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不俗戰績的網絡電影聲量卻開始減弱,一方面網絡電影要面臨院線電影的挑戰,另一方面,在奇幻、古裝領域探索多年後,當下的網絡電影也正面臨著新的創作瓶頸,近年來網絡電影有向現實題材靠攏的趨勢,那麼在院線不斷取得成功的新主流大片,可以給網絡電影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 《電影文學》(2019年第12期)守正與創新:新主流電影的發展之思
    (二)家國視聽符號 彰顯話語權利新主流電影作為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媒介與思想文化宣傳的重要載體,必然會藉助視聽語言進行主流價值觀的表達,彰顯話語權。第一,具有民族元素的物件細節。細節作為最小的敘事單位,對影片的整體呈現有較大影響。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熱奈特認為:「上帝在細節之中,上帝在細節之間。」
  • 許金晶 | 新時代背景下的「主旋律電影」——2020國慶檔電影的人民性與家國情懷表達 | 文藝界
    本文試圖從新時代背景下之於人民性與家國情懷的表達方式入手,以這三部電影為個案,談談院線電影之於這一主題的三種表達路徑。2020年國慶檔電影先看《我和我的家鄉》。本片採取跟去年國慶檔的大熱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類似的表達方式,由五位不同導演拍攝的短片,串接起整部電影,而這些短片無一例外,都是關於各行各業的普通人與故鄉發生的種種故事。
  • 《奪冠》等國產主流大片預約「最多熱切期待」國慶檔
    「更多符合觀眾期待的國產主流大片、頭部電影接連定檔,有助於市場真正恢復熱度。」著名評論家饒曙光認為,當線上放映拓展了影迷的觀影習慣,幾部能引發觀眾共鳴、共情,並在講情懷同時也具有良好視聽效果的主流大片,來得正合時宜。
  • 國產電影陷入敘事困局 敘事能力決定電影品質
    當張藝謀、陳凱歌、何平、馮小剛等「第五代」導演掀起武俠大片的創作風潮時,他們依靠對資金和人力資源的空前整合極大地提升了國產電影的製作質量,為觀眾奉上一個個「視覺盛宴」。但由於這批創作者大多依靠藝術電影起家,在被捲入市場化的大潮之初,不太適應商業大片的生產機制。
  • 電視劇《大江大河》的家國敘事
    本文從主旋律影視劇的家國敘事傳統談起,指出當下該類作品家國敘事的融合性特徵,進而討論《大江大河》中家國融合敘事的具體表現,及其對於塑造改革群像和傳播主流價值觀的重大意義,期待為今後的主旋律影視劇創作提供有益的啟發。
  • 《我和我的祖國》——新主流電影,講述中國故事
    改革開放之初,受外來思潮的衝擊和影響,娛樂泛化的影視表達成為一時的潮流,極大地衝擊著原本國產電影的宣傳效果。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口號,是官方從上至下對電影創作者們提出的倡導性要求。這樣的慣性思維對主旋律電影的創作影響至深,以此為出發點創作的主旋律電影說教式的敘事方式、扁平化的人物塑造,都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
  • 北大教授陳旭光:2020年繼續引領票房的還是「新主流電影」
    稀缺性與娛樂性成為電影市場的主導;進口片數量減少;國產片扛起了「抗疫」大旗;觀眾結構更為年輕化;影院數11856家,較去年淨增495家;銀幕數75581塊,較去年淨增5794塊。《送你一朵小紅花》《溫暖的抱抱》,票房口碑雙贏;其中《送你一朵小紅花》以4天票房過7億的佳績,連帶著好評如潮的讚譽,提振了電影人的信心,也預示了中國電影的美好未來。「新主流電影」,引領中國電影「走出疫情」近年來,新主流電影持續引航中國電影的新時代。
  • 電影《攀登者》:中國式大片的新可能
    在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攀登者》把人物深處的精神和情感狀態寫出來了。「《攀登者》的角色都有原型人物。影片把這些人物集聚在一起,形成一個有張力的戲劇化故事,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也展示出來了,影片充盈著為國攀登的精神。《攀登者》作為重工業電影,它的特效、製作、類型化敘事,達到了高水準。」
  • 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以商業化模式探索主流價值新表達
    回顧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作品的歷史脈絡,精準扶貧題材電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探索意識形態敘事與市場商業模式的融合,許多電影作品尤其是2020年出現的電影作品用商業類型完成主流價值表達,成為精準扶貧這一特定類型題材的一大亮點。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精準扶貧題材電影早在2016年就已誕生,2016年7月1日,《幸福快車》上映。
  • 原標題: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以商業化模式探索主流價值新表達
    回顧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作品的歷史脈絡,精準扶貧題材電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探索意識形態敘事與市場商業模式的融合,許多電影作品尤其是2020年出現的電影作品用商業類型完成主流價值表達,成為精準扶貧這一特定類型題材的一大亮點。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精準扶貧題材電影早在2016年就已誕生,2016年7月1日,《幸福快車》上映。
  • 新主流電影中的新女性
    當前熱映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成功塑造出一批堅韌不拔、剛柔相濟的女性形象,讓新主流電影產生了更為持久的藝術感染效果
  • 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以商業化模式探索主流價值新表達–今日湖北網
    回顧精準扶貧題材電影作品的歷史脈絡,精準扶貧題材電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探索意識形態敘事與市場商業模式的融合,許多電影作品尤其是2020年出現的電影作品用商業類型完成主流價值表達,成為精準扶貧這一特定類型題材的一大亮點。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勝之年,精準扶貧題材電影早在2016年就已誕生,2016年7月1日,《幸福快車》上映。
  • 《奪冠》《姜子牙》等國產大片預約國慶檔
    來源:文匯報《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等陸續發布定檔消息《奪冠》等國產主流大片預約「最多熱切期待」國慶檔首席記者 王彥這是中國電影市場化後最特殊的一個國慶檔,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目前的影院上座率仍控制在50%以內。但這也可能是中國電影與中國觀眾價值認同、情感連結最為濃鬱的一次。
  • 新商業大片時代,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丨聚焦·北影節
    其實,除了《八佰》之外,近些年國產主流電影在商業化的路上不斷探索,以期獲得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值得我們總結探討,推動主流電影產業化持續發展。作為主流電影重要的組成部分,國產主旋律電影經歷了漫長的演變歷程,發展到現在,類型化、商業化已是大勢所趨。
  • 從2019年國慶檔影片分析中國主流電影形態重構
    這些影片採用個體化的新英雄形象、強戲劇性和強動作性的正劇形態以及工業化、商業化的大片模式,與近年來被稱之為「新主流電影」的《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智取威虎山》、《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影片一起,建構了主流電影的當下格局,用中國式大片體現了「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其政治意義、美學意義和市場意義都值得研究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