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講述了一個離婚中年教師因拒絕幼兒園女童的示好被誣告性侵,從而身敗名裂的故事。這位叫盧卡斯的中年男人並沒有犯下性侵女童的罪行,但眾人一致相信女孩的證詞,甚至在女孩吐露真相後,懷疑的煙幕仍沒有散去。
為什麼眾人寧願相信一位女童的信口胡言,而不接受中年男子的辯解?
所謂「童言無欺」在此表現得尤為明顯。正是因為女孩的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對於性侵一事一無所知,她才能自然地講出這件難以啟齒之事。如果換成青春期的少女,反倒可能因為羞恥或其他原因選擇守口如瓶。
同時,盧卡斯離婚中年男子的身份更容易讓人聯想到邪惡的戀童癖:表面文質彬彬,實際上齷齪不堪。
這是眾人寧願站在黃口小孩這邊,而不願相信中年男子辯解的原因。無知的少女絕對性地成為需要被關愛和呵護的對象。
《紅心女王》講述了類似的故事,邏輯卻發生了倒轉。
擅長為少女性侵事件翻案的女律師,家庭美滿,事業豐收。因為按捺不住少年的青春烈火,與前來同住的丈夫的前妻之子滾了床單。事發之後,女律師偽造行為乃是對方強使,將責任推脫到無辜的兒子身上。父子矛盾由此釀造,兒子最終抱恨離去,魂斷荒野。
丈夫相信妻子,原因尚可分析。兒子是不良少年,公然盜竊家宅,妻子是功成名就的金牌律師。作為丈夫的他,斷然想像不到一本正經的妻子會公然勾搭前妻的兒子,產生亂倫之戀。
兩部電影闡釋的是弱勢者被保護的權利嗎?我看未必。
《狩獵》中被保護的女孩確實屬於弱勢一方,眾人願意相信她的話。但在《紅心女王》中,相較於妻子,兒子顯得更加無助。
看來,兩部電影共通的邏輯不在這裡。那麼,在哪?我想,在於男女的性別權力。
兩部電影的撒謊者都是女性,不管是否屬於弱勢群體,她們都被堅定地相信和保護。如此看來,電影主動呈現了現實生活的反面:反思女性在性別權力中處於的弱勢位置,並由此獲得的權利。
當下Metoo運動盛行,這種反思實在難得。《紅心女王》作為一部女性導演的作品,讓這種思考更顯珍貴。
在某種程度上,「政治正確」翻轉了男女之間的性別權力,將男性轉變為弱勢群體。
人們之所以不相信《狩獵》中的中年男人,不只因為女孩處於絕對的弱勢,同樣出於對離婚男性的慣常想像。《紅心女王》中的妻子之所以能騙過丈夫,一方面是她作為訴訟律師的身份讓她握有話語權,同時也是因為人們對反叛少年的慣常想像。
這兩部電影如同剝開常識這顆金桔的外皮,讓我們看到內裡。有時候,犯罪的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只是大多數人自願選擇相信主觀判斷,這是後真相時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