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聞網的新老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老王。
上回咱們說到榮成市埠柳鎮的不夜村和周邊地區竟然曾是一個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那這不夜古城又是誰建立的呢?
榮成市的不夜古城是西周時期萊夷人修築的,萊夷人是膠東半島最早最原始的先民。萊是小麥的意思,因他們最先發明了種植小麥,而稱之為萊人,又因萊人屬於東夷族的一支,又被稱作萊夷人。昔日的東萊國在現在煙臺龍口一帶,而不夜城就是東萊國除了國都以外的最大城邑。
可這建好的城池為什麼叫「不夜」呢?
流傳最廣的是這裡晚上出太陽的說法,這個說法被古代地方志所認可:「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
清朝時,有學者考證,不夜城因最接近日出,最先看見太陽,稱之為不夜。 清朝道光年間的《榮成縣誌》中記載,在不夜城附近常有古代刀幣出土,上面鑄有「夜昜止保貨」的文字,也就是「夜昜之寶貨」,即夜昜貨幣的意思,「昜」就是「陽」字。從「夜昜」二字的字面上來看,不夜城的夜間或許真有太陽出現過。
在兩三千年前的古代,大多數貿易是以貨易貨的形式進行的,而刀幣的出現,足以說明當時不夜城經濟的繁榮。 由此我們還可以聯想到,當時的不夜,一定是商賈雲集,店鋪林立,人流如織,交易火爆。甚至夜晚也是華燈如晝,商貿興旺,生活豐富多彩,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不夜之城。
眾說紛紜中,不夜村村民也對村名有著自己的見解,他們說不夜之所以叫不夜,是因為古城裡有一顆珠子叫顏龍珠,白天黑夜都亮,所以叫不夜城。
關於「不夜」的由來至今還存在著爭議。然而不夜古城的存在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將齊國之地封給了他的庶長子劉肥,並授封他為齊王。那個時候劉肥將不夜城更名為不夜縣。不夜古城內曾建有兩座亭閣。一個是不夜亭,是王莽時期建的,一個是朝陽亭,是宋慶曆年間建的。現在不夜東北面的海灣叫朝陽港,大概就是由朝陽亭而得名。
道光版《榮成縣誌》在介紹不夜古城時,配有一幅圖畫,畫中的不夜古城,坐落於山巒之中,城的四周有高高的城牆,一道高大的城門面對崖壁下的滔滔水波,風光旖旎,景色秀麗。實地到不夜踏遊,我們可以看到,不夜古城遺址坐落於偉德山北麓一個高埠處,南、西、東有山嶺相繞,北面開闔平坦,與渤海相擁,是一個典型的「椅子地」。幾千年前不夜城北面應該是一片灘涂沼澤地帶,海水可以直達城下。後來海水退卻,留下一片廣袤之地,成為今天港西鎮的區域。在不夜城的東邊有一條不夜河自南面的偉德山上傾瀉而下,直入北海,不夜城的西邊又有一條沙河自西南向東北入海,不夜城被山水緊緊環抱,的確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
不夜城人傑地靈,與能人異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歡迎關注「Hi 威海新聞客戶端」,《威海老故事》咱們下回接著講。
【來源:威海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