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視頻丨威海老故事《一品大員叢蘭(十)》

2020-12-23 威海新聞網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老王。咱們今天繼續來講明朝一品大員、出生於文登城北宮村的叢蘭的故事。上回說到,這虎父無犬子,叢蘭的長子叢磐聽從效法父親,為官公正廉潔,晚年卸任回到文登的家鄉,還潛心治學,撰寫文登縣誌,真不愧為咱威海人的驕傲。今天咱們再聊聊,叢蘭生前還做了哪些令人欽佩的事兒。

話說叢蘭長期整治邊務、治理漕運,深知民間疾苦。叢蘭在任職漕運總督期間,有一年洪水泛濫,民眾流離失所,紛紛逃出家門找尋活路,但哪裡有活路呢?受災面積之大,走十幾天也看不到災區的邊。叢蘭看到這種情形,焦急萬分,吃不下睡不著,於是上奏朝廷,請求將正在調運的數萬石小米分發給沿岸飢腸轆轆的百姓,保住了無數沿岸百姓的性命。

叢蘭在邊疆作為封疆大吏期間也是如此愛民如子,全身心撲在百姓民生上。有一年邊疆大旱,田野都幹得裂著一道一道口子,禾苗奄奄一息,不少地方的人家喝水都成了問題,百姓一齊向叢蘭哭訴求救。那個時候因為缺乏自然常識,人們迷信地認為連續大旱三年與冤案太多有關,冤獄多得連老天爺都發怒了,叢蘭也沒法超越時代是不是,於是他下大力氣清理冤獄、追悼亡靈、齋戒敬天,致使境內的冤假錯案都得以平反昭雪。你還真別說,咱們叢蘭叢大人一片愛民之心真的感動了上天,不久大雨便如願而降,地裡的莊稼久旱逢甘霖,百姓笑逐顏開,奔走相告,齊刷刷地跪在叢蘭辦公的都督府前感謝自己的救命恩人。

叢蘭忠正廉明,不事逢迎,一生正氣長存。1519年,武宗到南方狩獵,經過叢蘭任職的地方。那皇帝出巡,各地督撫往往是不勝惶恐,平常時間找機會獻殷勤都找不著,這回皇上送上門來了那還能錯過機遇?正所謂「忙前跑後以顯其忠,盡獻所產以示其誠,賄賂左右以求其援」,同時為迎接聖駕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事屢見不鮮。然而此次武宗南巡,叢蘭像對待普通來客一樣,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讓當時的人們大為驚詫。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三十多年的軍旅仕途生涯中,叢蘭以其忠貞的節操、無私的奉獻、傑出的功勳,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讚譽、贏得了皇帝的高度信任,即使當時皇帝極為寵愛的大臣江彬多次向皇帝進讒言,也沒有對叢公產生絲毫影響。但叢蘭此時年事已高,多年軍旅生涯又讓他身心疲憊、心力交瘁,再加上人到晚年,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所以順勢上奏請求退休。 叢蘭多次上奏,當時的嘉靖皇帝挽留數次以後,最終還是答應他回老家休養。

為了褒獎功臣,叢蘭退休回老家的路上,皇帝特意下旨要求沿途驛站程程迎送。為了彰顯皇帝「優撫老臣」之德,地方仕紳特為叢蘭所居堂院,取名為「優老堂」。

儘管君王優待有加,但連年的國事煩擾仍使叢蘭積勞成疾。叢蘭在1523年,也就是回老家修養的第二年就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八歲。 朝廷聞訊,派大員祭祀,贈其太子少保,叢蘭死後被後人譽為「文登四君子」之一,入祀「鄉賢祠」。

叢蘭生於明代中葉,那時政治腐敗,內憂外患迭起。叢蘭從政數十年,剛正不阿、勇鬥邪惡,以直言善疏、敢斥權奸而聞名。叢蘭病故後,有學者將他曾經的奏疏編為《豐山奏議》,供後人參考。到了明朝末期,朝政日益朽壞,當時有一個叫陳子龍的名士痛感國事日非、虛學日盛,憤然作《皇明經世文編》。書中收錄明代大臣諸多經世致用的文章,其中就有叢蘭關於漕運、守邊和屯田的數篇文章。

身為軍國重臣、封疆大吏,叢蘭一生先後上疏383篇,使無數百姓減輕徭役、使眾多災民得以賑濟。三十多年的軍旅、宦旅生涯,叢蘭全心撲在百姓民生上、全心撲在邊防建設上,為明朝的江山穩固、社稷安定、邊備整飭,做出了不朽貢獻。叢蘭也以其忠貞的節操、無私的奉獻、傑出的功勳,為咱威海人留下了無法用價值估量的精神財富。

一品大員叢蘭的故事就挑了幾個流傳廣泛的講到這裡,這位老爺子真是令人敬仰,讓老王我即使是講故事也不忍與其作別,大家如果還有叢蘭的精彩故事,可以給我們留言,我們將擇機繼續為大家講述。歡迎關注「Hi威海城市客戶端」,《威海老故事》咱們下回再會。

相關焦點

  • Hi視頻丨威海老故事《千年古城不夜村(中)》
    威海新聞網的新老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老王。上回咱們說到榮成市埠柳鎮的不夜村和周邊地區竟然曾是一個有著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那這不夜古城又是誰建立的呢?榮成市的不夜古城是西周時期萊夷人修築的,萊夷人是膠東半島最早最原始的先民。
  • Hi視頻丨威海老故事《武術大家宮寶田(上)》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老王。  上一回呀,老王跟大家分享了乾隆的老師,老家是咱文登的徐士林的精彩一生,大伙兒是不是聽得很過癮呀。咱們威海不僅文人出名,武將也是了得的。正所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文人的故事講了一個,武學方面也得抓緊跟上。咱今兒呀,就來講講威海的武術大家宮寶田的故事。
  • 博山張氏家族及一品大員張曉
    張明先生介紹說,張氏家族正在整理族譜,在整理的過程中發現了明朝時期的一品大員張曉是張氏家族的祖輩,同時也找到了張曉的墓碑和部分石人石馬。張曉是博山歷史上的第五位進士,官至光祿大夫、大柱國、太子太師、兵部尚書兼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宣大總督,也是當地第一位一品大員。
  • 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難不難?專家:試比登天還難
    《儒林外史》一書中範進中舉的情節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曾經被老丈人嫌棄罵作「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範進,在中了舉人之後,搖身一變成了文曲星下凡的範老爺。由此可見,科舉制度在當時能給一個人帶來180°的驚天大逆轉,但是考中了狀元就意味著從此以後穿紅戴紫平步青雲了嗎?其實不然。人中龍鳳,一品大員在古裝劇中,我們常能看到身著蟒袍,項掛朝珠,頭戴花翎的重臣形象。
  • 紀曉嵐和珅都是一品大員,但紀曉嵐上朝必須站和珅後面,一字之差
    《鐵齒銅牙紀曉嵐》是家喻戶曉的一部歷史題材電視劇,電視劇中正人君子紀曉嵐與貪官和珅的鬥智鬥勇不禁讓我們大呼過癮,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中,紀曉嵐與和珅雖然都是國家重臣、一品大員,但還是有些區別的
  • 清朝的一品大員,他們當時享受什麼待遇,折算成人民幣合多少錢?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小小的知府都能賺這麼多銀子,那清朝的一品大員們,他們在清政府承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會享受什麼待遇呢?一品大員的標配基本上都有個大宅子,三妻四妾再加上官家女僕,各房的小丫鬟,一大家子的開銷算下來,預計也得是一個較大的數字。
  • 古代一品大員外出辦事,若是被刺殺了,那朝廷會有怎樣的反應?
    一品大員乃是地位權勢最高的,然後依次遞減,九品為最小,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芝麻官了。通常這一品大員都是供職於朝堂之上,整天圍著皇帝轉,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都拿捏得十分妥當。不然也不會做到這個位置之上。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異類,與那幫人格格不入。如果真是有才的話,皇帝也不會太計較。不過,這些人很容易積下仇怨,遭來排擠和報復。有時候,皇帝會特指某個一品大員為欽差,讓他們到各地去視察或者辦什麼事情。
  • 古代的「一品大員」,官職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那麼古代時期的「一品大員」究竟是多大的官呢? 在古代的時候,正一品是相當於現在的正國級的領導,這個正一品也是有很多劃分的,首先就是分為文官和武官,文官是「三公」既:太師、太傅、太保,和殿閣大學士,屬於榮譽上的一種虛職,並沒有實際的權利
  • 在子爵和正一品大員中,任選一個,你將如何選擇,我這樣選
    假如你生活在清朝,皇帝讓你在男爵和一品大員之間任選一個,你會選哪一個?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瞬間懵圈了。五等爵位中的男爵和一品大員到底如何選擇?一個是爵位,一個是官職。我們應該對這兩種做出分析,才能做出最有利的選擇。首先,我們對清朝的官職是最熟悉不過了。從正一品到最小的品級。
  • 重磅王錫爵: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
    來源:金太倉論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小倉太薦:王錫爵是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  王錫爵(1534~1614)字元馭,號荊石,南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王錫爵是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萬曆十二年至十八年(1584~1590)任文淵閣大學士;萬曆二十一年正月至二十二年五月 (1593~1594)任武英殿、建極殿大學士,任職時間前後共5年多。卒後,贈太保,諡文肅,賜葬,敕建專祠。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而說到狄仁傑和和珅,可能很多人又有些不解,為何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同屬於當時的"頂級大佬",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呢?在唐朝三品就是宰相了,那一品和二品呢?莫急,且聽我細細道來。  都說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唐朝的宰相僅僅三品,那唐朝就沒有一品和二品官嗎?他們又是誰呢?
  • 和珅是一品大員,為何頂戴所用的紅寶石會被嘉慶指責是逾制呢?
    嘉慶帝以雷霆手段懲治和珅,從抄家到定罪不過短短十餘天的時間。如果我們仔細審閱和珅所犯的「二十款」大罪時,就會發現其中只涉及到「擅權」和「逾制」兩條。而且有些罪名定得十分草率,不僅重複而且有些不清不楚,純粹是為了湊「大罪二十條」這個數字。下面就以第十六條和十七條罪狀進行說明。
  • 清朝的鐵帽子王比一品大員還厲害?盤點清朝鐵帽子王誰最能打仗
    究竟鐵帽子王和一品大員誰更厲害呢?容小編細細道來,鐵帽子王是爵位,一品官是官位,官見到爵是要行禮的,可見鐵帽子王地位是優於一品大員的。清朝的爵位分為王爵、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等,排名越靠前,地位則越高。
  • 清朝發生一件大案,一品大員兼滿人被斬立決,中國千年唯一一例!
    原來榜單上有一位名叫平齡的人居然考進前十名。整個北京人都知道,平齡是一個專門唱戲的小生,天天給達官貴人唱戲,是梨園的大紅人,從沒見他用功讀書過,一個沒讀幾天書的戲子能考進前十名,這不是有貓膩嗎?
  •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清代時,上至王公貴族,朝廷大員,下至各省督撫及各級官吏,其地位等級千差萬別。各級官員不僅在朝堂、衙門中會經常見面,就是平日裡也難免也會彼此相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王爺、貝勒等王公貴族該如何行禮?各省官員拜訪總督、巡撫時又有什麼規矩呢?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分兩個部分展開。
  • 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很難嗎?專家:超出你的想像
    ▲科舉畫像01比如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呢?專家表示,其間難度超出你的想像。清朝尚書的官階為從一品,大學士為正一品,然而看似晉升近在咫尺的官階,正常晉升所需的時間可能遠不止十年。就品級來說,能夠晉升為大學士的都是從一品。
  • 《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宰相才官居三品,那一品大員是什麼檔次?
    兩漢以俸祿「石」之多寡作為官吏的等級,如「萬石」、「二千石」等;三國曹魏開始定官階為九品,如相國為第一品,尚書令為第三品等,從第一品到第九品共九等;北魏時,開始在官品中分正、從,而第四品起,正、從品又各分上、下階,共為三十等;唐文職與北魏同,武職自三品起即分上、下階。大唐宰相林九郎即李林甫在天寶元年領的右相、尚書左僕射、光祿大夫,這一串連在一起都是長頭銜的官職具體是什麼呢?
  • 清朝的「二品大員」相當於今天的什麼職務?級別太高,你可能不信
    「品級」,即區分官員地位高低、身份尊卑的等級;清朝官員的等級按照「九品十八級」劃分,即「一品至九品,品級分正從」!  清朝的官員品級和現今的公務員級別有著較為明確的對應,從「從九品」到「正一品」,分別對應今天的「副股級」到「正國級」。  在諸多影視和文學作品,乃至歷史文獻的記載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二品大員」這樣的特殊稱呼,那麼,「二品大員」到底對應今天的什麼級別,什麼職務呢?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
    正一品也是漢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峰,到達這個級別的官員,無一不是震動一方的封疆大吏。其中,正一品的文官有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等稱謂;正一品武官則有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伊犁將軍等稱謂。我們所熟悉的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都是屬於正一品的朝廷官員,他們在晚清的時候,手中握有巨大的權力,足以影響朝綱。
  • 誰也沒有想到像于謙這樣一品大員的家竟是四壁蕭然
    在查抄于謙家產時,誰也沒有想到象于謙這樣一品大員的家竟是四壁蕭然,無任何餘財只有一摞擦的書籍。後來官兵發現了一個密室,以為裡面藏著金銀珠寶,結果打開一看,珍藏的都是當初景帝易給他的袍服劍器等物,抄家的兵土們不禁為之落淚。明憲宗成化初年,于謙之子于冕被放後,上書為父申冤,得到了昭雪,恢復了爵位,並把故宅改為「忠節祠」。弘治年間加諡「肅愍」,萬曆年間又贈諡「忠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