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威海老故事》,我是老王。咱們今天繼續來講明朝一品大員、出生於文登城北宮村的叢蘭的故事。上回說到,這虎父無犬子,叢蘭的長子叢磐聽從效法父親,為官公正廉潔,晚年卸任回到文登的家鄉,還潛心治學,撰寫文登縣誌,真不愧為咱威海人的驕傲。今天咱們再聊聊,叢蘭生前還做了哪些令人欽佩的事兒。
話說叢蘭長期整治邊務、治理漕運,深知民間疾苦。叢蘭在任職漕運總督期間,有一年洪水泛濫,民眾流離失所,紛紛逃出家門找尋活路,但哪裡有活路呢?受災面積之大,走十幾天也看不到災區的邊。叢蘭看到這種情形,焦急萬分,吃不下睡不著,於是上奏朝廷,請求將正在調運的數萬石小米分發給沿岸飢腸轆轆的百姓,保住了無數沿岸百姓的性命。
叢蘭在邊疆作為封疆大吏期間也是如此愛民如子,全身心撲在百姓民生上。有一年邊疆大旱,田野都幹得裂著一道一道口子,禾苗奄奄一息,不少地方的人家喝水都成了問題,百姓一齊向叢蘭哭訴求救。那個時候因為缺乏自然常識,人們迷信地認為連續大旱三年與冤案太多有關,冤獄多得連老天爺都發怒了,叢蘭也沒法超越時代是不是,於是他下大力氣清理冤獄、追悼亡靈、齋戒敬天,致使境內的冤假錯案都得以平反昭雪。你還真別說,咱們叢蘭叢大人一片愛民之心真的感動了上天,不久大雨便如願而降,地裡的莊稼久旱逢甘霖,百姓笑逐顏開,奔走相告,齊刷刷地跪在叢蘭辦公的都督府前感謝自己的救命恩人。
叢蘭忠正廉明,不事逢迎,一生正氣長存。1519年,武宗到南方狩獵,經過叢蘭任職的地方。那皇帝出巡,各地督撫往往是不勝惶恐,平常時間找機會獻殷勤都找不著,這回皇上送上門來了那還能錯過機遇?正所謂「忙前跑後以顯其忠,盡獻所產以示其誠,賄賂左右以求其援」,同時為迎接聖駕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的事屢見不鮮。然而此次武宗南巡,叢蘭像對待普通來客一樣,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讓當時的人們大為驚詫。
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在三十多年的軍旅仕途生涯中,叢蘭以其忠貞的節操、無私的奉獻、傑出的功勳,贏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讚譽、贏得了皇帝的高度信任,即使當時皇帝極為寵愛的大臣江彬多次向皇帝進讒言,也沒有對叢公產生絲毫影響。但叢蘭此時年事已高,多年軍旅生涯又讓他身心疲憊、心力交瘁,再加上人到晚年,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所以順勢上奏請求退休。 叢蘭多次上奏,當時的嘉靖皇帝挽留數次以後,最終還是答應他回老家休養。
為了褒獎功臣,叢蘭退休回老家的路上,皇帝特意下旨要求沿途驛站程程迎送。為了彰顯皇帝「優撫老臣」之德,地方仕紳特為叢蘭所居堂院,取名為「優老堂」。
儘管君王優待有加,但連年的國事煩擾仍使叢蘭積勞成疾。叢蘭在1523年,也就是回老家修養的第二年就溘然長逝,享年六十八歲。 朝廷聞訊,派大員祭祀,贈其太子少保,叢蘭死後被後人譽為「文登四君子」之一,入祀「鄉賢祠」。
叢蘭生於明代中葉,那時政治腐敗,內憂外患迭起。叢蘭從政數十年,剛正不阿、勇鬥邪惡,以直言善疏、敢斥權奸而聞名。叢蘭病故後,有學者將他曾經的奏疏編為《豐山奏議》,供後人參考。到了明朝末期,朝政日益朽壞,當時有一個叫陳子龍的名士痛感國事日非、虛學日盛,憤然作《皇明經世文編》。書中收錄明代大臣諸多經世致用的文章,其中就有叢蘭關於漕運、守邊和屯田的數篇文章。
身為軍國重臣、封疆大吏,叢蘭一生先後上疏383篇,使無數百姓減輕徭役、使眾多災民得以賑濟。三十多年的軍旅、宦旅生涯,叢蘭全心撲在百姓民生上、全心撲在邊防建設上,為明朝的江山穩固、社稷安定、邊備整飭,做出了不朽貢獻。叢蘭也以其忠貞的節操、無私的奉獻、傑出的功勳,為咱威海人留下了無法用價值估量的精神財富。
一品大員叢蘭的故事就挑了幾個流傳廣泛的講到這裡,這位老爺子真是令人敬仰,讓老王我即使是講故事也不忍與其作別,大家如果還有叢蘭的精彩故事,可以給我們留言,我們將擇機繼續為大家講述。歡迎關注「Hi威海城市客戶端」,《威海老故事》咱們下回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