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大員外出辦事,若是被刺殺了,那朝廷會有怎樣的反應?

2021-01-07 騰訊網

古時的官員都是有品階的,共有九品。一品大員乃是地位權勢最高的,然後依次遞減,九品為最小,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芝麻官了。通常這一品大員都是供職於朝堂之上,整天圍著皇帝轉,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都拿捏得十分妥當。不然也不會做到這個位置之上。有時也會出現一些異類,與那幫人格格不入。如果真是有才的話,皇帝也不會太計較。不過,這些人很容易積下仇怨,遭來排擠和報復。有時候,皇帝會特指某個一品大員為欽差,讓他們到各地去視察或者辦什麼事情。假如一位欽差一品大官在出差途中,遭到了刺殺,那會是有什麼樣的結果呢?朝廷會有怎樣的作為呢?

眾所周知,這欽差是皇帝親自任命的,有了皇帝這道聖命,在京城之外自然是備受矚目的。沿路的官員都會來巴結,恨不得像伺候自己老爹一樣伺候他,甚至他們的老爹都沒這樣的待遇。要知道,這些一品大官都是供職於朝堂,常年住在京城之內的,平日裡是難得出城的。現在皇帝指派了任務,得外出跑一趟。而且古時效率很低,這一趟少則十多天,多則數月。如果皇帝要讓出去辦公,那自然是發生了什麼大事,讓皇帝非常關心的。而且派出去辦事的人,不會是那些親信,而是一些皇帝認為可靠的大臣。通常,這些欽差就代表著朝廷的威嚴,到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下具體情況,然後回京向皇帝做報告。

如果這個欽差大臣在半路上,遭到了行刺丟掉了性命,那皇帝必定是非常生氣的。這可是赤裸裸對朝廷的挑釁,對皇帝的無視。這樣一來,皇帝哪能咽下這口氣,再者說,皇帝是從來就不可能忍氣吞聲的。自己親自指派去辦公的人,遭到了刺殺,那肯定會引來一波屠殺血洗,沿途一路的官員都會遭到責問,甚至是丟掉性命,與此事有關聯的一律從嚴處置。打個比方吧,如果像是和珅這樣的高級官員外出公幹,遭到了他人的行刺,這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帶來的犧牲和流血自然也是難以想像的。這一路與欽差大臣有過接觸的人都會被捲入進來,皇帝是不在乎會死多少人,他所在乎的是自己能把這口惡氣給出了。讓那些挑釁之人看看朝廷的態度。

要是這位欽差是去某地做監察工作的,如果他的任務還未完成就遭到了刺殺。那麼朝廷也會立馬採取行動,派另一隊人馬上把他未完成的工作,給迅速完成了。動作必須要迅速,而且安保工作也做得很強,不然可能又會重演血案。這麼做是讓行刺的人計劃破裂,他們想的是幹擾欽差的工作,只要殺掉了就沒辦法工作了。可朝廷這麼多官員,殺一兩個容易,再想要刺殺就難了。另一方面,這麼做也是為了降低此事所帶來的影響。當然,如果行刺的人是那些打算謀叛的人。那麼對方就是敵人了,朝廷便會把此事歸咎為突發事件,只能責怪安保工作做得不到位。然後會加大力度對這些人進行處置,必須全部除掉。當然,這小股勢力要消滅並不困難,就是有些可憐那位倒黴蛋欽差了。

當然了,上面說的這些情況,都是以假設為前提的。要知道,古時一品欽差在路途中,遭到刺殺的機率是很少的。不管是何朝何代,這一品要員都是十分重要的官員,而且還有著不俗的辦事能力。這類人出差首要考慮的,不是怎麼把工作辦好,而是想著怎麼才能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安全。要知道外出不比在家,你不招惹別人,但不代表別人不會來招惹你啊。所以這安保工作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有時候會穿著平民布衣以掩人耳目,達到了目的地之後才會換回自己的衣服。有時候則會帶上一些信得過的高手,保護自己的安全。還有吃住那些,都不是隨意的。所以說,行刺之人就算想要動手,也很少有機會。而且那時候的社會背景,要想刺殺這樣的大官,那是得有著多少仇恨利益啊,犯不著這麼做一時暢快,下場卻是更慘。

現在我們就來說說這種極為特殊的情況,如果行刺者真想刺殺的話,而且還真的完成了刺殺行動。其實這樣的下場,和大家預想的完全不一樣。你們知道為啥嗎?敢鋌而走險這麼做的,背後必定會是有背景和勢力的,能刺殺成功就說明對方不簡單。如果皇帝追查下來,那這股勢力肯定會百般阻撓,不會讓事情順利看展下去。就算真查出了什麼,那也不會牽扯到背後的勢力,那位刺客便會自己站出來,把罪責全部都攔下來,不會牽扯出背後的一大幫人。到頭來死的只是那位刺客而已。

還有就是一品官員的地位已經足夠顯赫了,身後也會參雜著許多的利益。不過那些想要刺殺他的,自然是他動到了更多人的利益。不然也不會來這一招取人性命。通常而言,這個一品大官在遭到了暗殺之後,其原先的官位和財富便會被「某些人」繼承過去。這樣觸及的諸多人利益的事件,肯定也不能全程掌握著事情的走向,有時候也會脫離控制,遭來更嚴重的打擊。所以說,沒有人願意輕易的去走這步險棋,不到萬不得已時是不會這麼做到。一旦動了手,就是下定了決心了,很可能會把自己的性命也給搭上。所以古時刺殺欽差的事件非常之少,如果刺殺不成功的話,那就反倒把自己給陷進去了。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一品大員」,官職有多大,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那麼古代時期的「一品大員」究竟是多大的官呢? 在古代的時候,正一品是相當於現在的正國級的領導,這個正一品也是有很多劃分的,首先就是分為文官和武官,文官是「三公」既:太師、太傅、太保,和殿閣大學士,屬於榮譽上的一種虛職,並沒有實際的權利
  • 清朝的一品大員,他們當時享受什麼待遇,折算成人民幣合多少錢?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小小的知府都能賺這麼多銀子,那清朝的一品大員們,他們在清政府承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會享受什麼待遇呢?一品大員的標配基本上都有個大宅子,三妻四妾再加上官家女僕,各房的小丫鬟,一大家子的開銷算下來,預計也得是一個較大的數字。
  • 紀曉嵐和珅都是一品大員,但紀曉嵐上朝必須站和珅後面,一字之差
    ,這個區別就是和珅是正一品、而紀曉嵐是從一品,那么正一品和從一品有什麼區別呢? 首先來說古代封建官僚制度是九品十八級(最早起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每一品分為"正"、"從",所以一共十八級,正一品與從一品都屬於朝廷的一品大員,所穿的官服沒有任何區別
  • 和珅與狄仁傑同為宰相,為何和珅是一品大員,而狄仁傑只是個三品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崗位被形容成"位極人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崗位便是"宰相"。  宰相其實並非一個官名,可能這一點有許多人有誤解,宰相在古代,通俗來說指的是君王之下的最高行政大臣。  而宰相一詞出自《韓非子·顯學》,"宰"乃是主宰之意,而"相"為相禮之人,有輔佐的意思。
  • 重磅王錫爵: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
    來源:金太倉論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小倉太薦:王錫爵是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  王錫爵(1534~1614)字元馭,號荊石,南直隸太倉(今屬江蘇)人,王錫爵是太倉歷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員。萬曆十二年至十八年(1584~1590)任文淵閣大學士;萬曆二十一年正月至二十二年五月 (1593~1594)任武英殿、建極殿大學士,任職時間前後共5年多。卒後,贈太保,諡文肅,賜葬,敕建專祠。
  • 《長安十二時辰》中大唐宰相才官居三品,那一品大員是什麼檔次?
    職官,是有實權的實際工作,會根據需要有所變化,如縣令,太守等;散官,表示官員等級,無實際職權的官名,多用於加官封賞,定俸祿;勳官,是授給有功官員的一種榮譽稱號。那正一品的官職又是哪些呢?官階有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即古時三公之職,然而三公從秦朝以後就逐漸淪為虛職。
  • 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難不難?專家:試比登天還難
    人中龍鳳,一品大員在古裝劇中,我們常能看到身著蟒袍,項掛朝珠,頭戴花翎的重臣形象。這些伴駕與帝王身邊的大臣,哪一個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品大員,那麼一品官,在清朝是一個很容易達到的位置嗎?答案當然是不了,就從那些一品大員都是蓄髮花白、幾朝元老來看,一品大員也不是一個隨隨便便就可以達到的高度,或許說,想成為一個一品官,難度遠遠地超過所謂的「考上狀元」。
  • Hi視頻丨威海老故事《一品大員叢蘭(十)》
    咱們今天繼續來講明朝一品大員、出生於文登城北宮村的叢蘭的故事。上回說到,這虎父無犬子,叢蘭的長子叢磐聽從效法父親,為官公正廉潔,晚年卸任回到文登的家鄉,還潛心治學,撰寫文登縣誌,真不愧為咱威海人的驕傲。今天咱們再聊聊,叢蘭生前還做了哪些令人欽佩的事兒。話說叢蘭長期整治邊務、治理漕運,深知民間疾苦。
  • 博山張氏家族及一品大員張曉
    博山大街在未改造之前,有一處顯赫的大宅院,叫「張家大門」。說起張家大門,博山人大都知道這座大宅院裡走出了近百個為官之人。從張氏家族第二世起到如今的第十八世,張氏家人在不同層次的行政機構任職或工作在各行各業出眾的人才,均彰顯了張氏家族儒雅善良的家教家風。來到張家大院門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張家大門」四個大字。
  • 和珅是一品大員,為何頂戴所用的紅寶石會被嘉慶指責是逾制呢?
    「又寶石頂並非伊應戴之物,所藏真寶石頂有數十餘個,而整塊大寶石不計其數,且有內府所無者。其大罪十六」;家內銀兩及衣物,數逾千萬,其大罪十七。「先來看大罪十六。「寶石頂」指的是清代官員帽子上的「頂戴」。清代官員的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的定製是:親王以下至一品官均用紅寶石,只是所飾的東珠數目來區別高下。
  • 周瑩被慈禧親封「一品誥命夫人」,誥命夫人到底是什麼官銜?
    誥命,在古代本來是皇帝封贈官員的專用文書,古代一品到五品官員的授命賜爵的王命文書稱作「誥」,六品到九品稱作「敕」,唐朝之前並不常用。從宋代開始,文武官員的遷改職秩、追贈、貶謫以及封贈其祖父妻室等,均使用誥命,明朝沿襲宋朝舊制,最終形成了非常完善的誥封制度。
  • 古代1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古代1萬兩白銀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白銀萬兩放到古今到底有怎樣的意義,現代人有萬兩白銀算富有嗎?
  • 「正一品」的清朝官員,他們享受什麼待遇?
    正一品也是漢人能夠達到的最高峰,到達這個級別的官員,無一不是震動一方的封疆大吏。其中,正一品的文官有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等稱謂;正一品武官則有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伊犁將軍等稱謂。我們所熟悉的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都是屬於正一品的朝廷官員,他們在晚清的時候,手中握有巨大的權力,足以影響朝綱。
  • 清代時,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親王、郡王,應該如何避讓行禮?
    清代時,上至王公貴族,朝廷大員,下至各省督撫及各級官吏,其地位等級千差萬別。各級官員不僅在朝堂、衙門中會經常見面,就是平日裡也難免也會彼此相遇。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一品大員在路上遇見王爺、貝勒等王公貴族該如何行禮?各省官員拜訪總督、巡撫時又有什麼規矩呢?對於這一問題,我們分兩個部分展開。
  • 在子爵和正一品大員中,任選一個,你將如何選擇,我這樣選
    假如你生活在清朝,皇帝讓你在男爵和一品大員之間任選一個,你會選哪一個?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瞬間懵圈了。五等爵位中的男爵和一品大員到底如何選擇?一個是爵位,一個是官職。我們應該對這兩種做出分析,才能做出最有利的選擇。首先,我們對清朝的官職是最熟悉不過了。從正一品到最小的品級。
  • 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很難嗎?專家:超出你的想像
    ▲科舉畫像01比如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呢?專家表示,其間難度超出你的想像。清代的官制,文武有分,文職最高為內閣大學士,官階正一品。眾所周知,清朝不設宰相,以宰輔代替。若身兼大學士與軍機大臣的職責,就與宰相無異,如果只有大學士的職位,那就是空有宰輔之名。但成為宰輔的前提,都是要成為內閣大學士。排除破格晉升,正常情況下,能夠成為大學士的漢人,多為左都御史、協辦大學士、各部尚書,若是滿洲貴族以及皇親國戚,就不受晉升制度的限制。
  • 清朝的「正一品」官員,俸祿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了你別不信
    在其中,清代的官員規章制度,便是一直延用來源於漢魏六朝至今的「九品十八級」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舊讀zhěng)、從(舊讀zòng)之別,如正一品、從一品。可以說,可以變成這「九品十八級」中的一員,就算是真實地領皇糧了。別地沒有可以當選的官員,一般被稱作未入流,在等級上低於從九品。在這裡十八級中,也是有分為文武官和武官的差別,由於職責不一樣,因此 享有的工資待遇和權利都不同樣。
  • 古代朝廷大員是如何斂財的
    《紅樓夢》裡面說過這樣一件事,門子對賈雨村說,凡是到地方做官的,都會有一個名單,記載著當地的權勢有錢大戶鄉紳人家,避免以後觸犯這樣的人家,為自己惹來災禍。古代為官,應該如何與當地的大戶人家保持關係,是門很講究的學問。
  • 歷史上的一品誥命夫人有什麼來歷?這個封號有多大的權力?
    誥命夫人,是古代女子的封號,僅僅是榮譽性稱號,有對應的俸祿,個別的甚至有食邑,但是,並沒有實權。秦漢及之前,官員之妻妾,一般都以女子的姓氏稱呼為某夫人,如曹操的卞夫人、杜夫人等等。只有特別重要的女子,才會得到朝廷特別封贈的尊號,比如劉邦就追贈自己的母親為昭靈夫人。東漢時期,有了命婦之稱,來代指皇室和官員的女性家眷。到了三國時,正式有了內外命婦之分,其中「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所謂外命婦也」。相比照而言,內命婦應該就是皇帝的後宮嬪妃了。
  • 清朝官員被判斬首,行刑前信誓旦旦稱死不了,為何如此有信心?
    清朝時期有這樣一名官員,他官至一品,也曾經是隻手遮天的人物。因為在工作上犯錯,他被判斬首。在行刑之前,他信誓旦旦地讓兒子回去打包行李,還聲稱:"我死不了"。一品大員為何如此有信心?他最終是否如願求生呢?這個人就是清朝的官員柏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