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作者: [日]村上春樹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年: 2013-10
村上春樹
日本知名小說家。1979年,他的第一部小說《聽風之歌》問世後,即被搬上了銀幕。隨後發表作品《1973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挪威的森林》等。
「待到多老,你也未必認識自己」
我最怕別人問我:你了解自己嗎?我羞於回答,因為我不了解,也恥於向別人袒露真相。在身體裡載著一個不了解的自己,這樣人生是沉重的,也愈來愈難於上行。心想最好有一個下坡,一溜煙兒滑到谷底,這樣就不累了,順便好好休息。我曾經以為這是年輕時常見的問題,以為越老謎底就會越清晰。誰知這是個與年紀無關的問題,待到多老,你也未必認識自己。
村上春樹的《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便是一本找自己的範例。我一直反對將村上劃歸小清新作家的隊列,儘管有人向我吐槽,說讀不懂《挪威的森林》。我想那是因為他早已忘記了青春的慘烈,忘記了痛楚的快感,忘記了隨著年歲而消亡的一個又一個自己。村上幫我們找回了那一段年輕的記憶。他的故事宛若絲絨,輕而薄地擦拭那些往事,我們看到捲曲在往事裡的自己,委屈得像只離群的小動物。村上多麼希望我們站直身體,溫柔地擁抱自己,說一句:你好,自己。
多崎作少年時與赤、青、白和黑形成了五人小團體。赤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好男生,青是橄欖球部的前鋒,白彈一手好鋼琴,黑開朗幽默愛閱讀。然而,多崎作最愛做的事是眺望火車站。與其說作抱怨自己的名字沒有色彩,不如說他認同夥伴的生活更精彩。他認真地履行小團體中的責任和義務,不惜放棄自己的特性去迎合他人。他認為在一個集體中放棄小我是必須的。誰知儘管這樣,他還是毫無理由地遭到了其它四人的遺棄。作選擇離開家鄉獨自去東京上大學、工作,默默地與少年時的自己說再見,那個多崎作死了。他的人生出現了斷層,不願意再面對沒有彩色的多崎作。他莫名其妙地背負上了「罪惡」多崎作的標籤。人生好重啊,有時背也背不動。可是我們還是要活下去,活著就是價值,無需刻意尋找存在感。在女友沙羅的鼓勵下,作踏上了尋找被團體拋棄的理由的旅程。實則是一趟尋找自己的旅程,與自己和解是一生裡最難的事。
李斯特的《巡禮之年》的靈感來源於逃往瑞士和義大利的途中。逃亡的落魄與艱辛被一路的美景衝淡。整個曲調呈現出一種欣喜驚異的畫面,悠揚的音符仿佛要敲開每個緊鎖的心扉,淡淡的憂鬱也是人生的一道風景。此曲恰好映襯了多崎作的心情:敞開心扉,擁抱世界。小世界終究會被大世界所接納。就像赤為作講的那則故事:在拔掉腳趾甲和手指甲之間選哪一個都是沒辦法的事。「Welcome to the real life」,歡迎進入真正的人生。不要因為沉重,便拋棄人生。有恨有愛,有痛苦有快樂才是真人生啊!
我覺得村上春樹一直對「世界」感興趣。否則,在《1Q84》裡不會有那道青豆拾階而下便可以通往「另一個世界」的樓梯。我也一直好奇村上是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他那麼執著於自己的世界:寫作、跑步、爵士樂和英文翻譯,甚至連女朋友都沒換過一個,緋聞也未流傳過一回。他是如何掌控自我的世界?從本書的支言片語裡或許可覓到些蹤跡。
在小說的結尾,惠理(黑)對作說:多崎作,你是個無比優秀、色彩豐富的人,一直在建造美妙的火車站。如今你是個三十六歲的健康市民,擁有選舉權,定期納稅,為了看我甚至還一個人坐飛機到芬蘭來。你什麼都不欠缺……」
誠然,我們是生活的倖存者,每個人身上都有屬於自己的顏色。千萬不要活成別人的樣子。
從今天開始,在清晨的陽光裡說一句:你好,自己。
你接納生活,生活亦會眷顧。
夏麗檸專欄
外企民工一枚。喜讀書。閒來無事,胡亂思考,記下感受。對外國文學尤其鍾愛,港臺及海外華語作品也頗對味。書評作品散見於各報書評專版。寫書評的座右銘:不為他人亂吹噓,只為好書做嫁衣。@Shirley_Says
編輯∣高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