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網上有一個話題討論,張國立和陳道明誰的演技更高?其實這兩位演員還是有一定的可比性的,不僅在熒幕上塑造了多個經典形象,是大家公認的演技派,也是皇帝專業戶,都演過康熙帝,也都演過蔣介石。在戲路上,氣質上兩人是大不同的。
演技和人物不可分。當我們討論一個演員演技的時候,不僅關乎演員表演水平,也關乎觀眾喜歡哪一類作品和哪一類人物的體現,觀眾的內心是有偏向性的,有的就喜歡霸氣,有的喜歡溫柔,有的喜歡甜美。
張國立和陳道明的分類是不同的,張國立明顯更適合塑造小人物,而陳道明飾演大人物的時候比較多,尤其是霸氣人物。
兩人曾經共同出演過同一部作品《一九四二》。這部片的背景是河南大旱,無數百姓拖家帶口的背井離鄉。一邊是普通老百姓在這條逃荒路上的經歷,另一邊是國民政府的冷漠和腐敗。而這兩條線上的代表人物就是張國立和陳道明。
不可否認的是,張國立的戲路更廣。張國立可以扮演好蔣介石的角色,並且可以詮釋的很好。但看他演過的好幾個版本的蔣就可以證實。
《建國大業》中,當時拍戲時是冬天,雖然是室內但是拍攝場地沒有暖氣等取暖設備,為了避免在說話時候在鏡頭中出現白氣,每一個鏡頭拍攝前,張國立都會用涼水漱口,減少白氣的產生。
但是陳道明能不能演好逃難的東家老範這個角色呢,有點不太好說,老範在雪地裡抱著被悶氣的孫子,絕望的痛哭這段戲,陳道明演是什麼感覺,簡直想像不出來。
可能是氣質的原因,陳道明演皇帝確實有「如坐雲端」的感覺,這種高貴感,張國立演的康熙確實差一些。
《康熙王朝》裡陳道明演技炸裂,有一段是康熙罷免幾位朝廷重臣,四分多鐘的臺詞一氣呵成發,罵貪官的段子看的人熱血沸騰,又心生感慨。他的表演形式是張揚,凌厲和外放的。
即使到老來千叟宴敬三杯酒,那敬酒的臺詞和狀態也是凌厲澎湃,自帶威嚴,就如同主題曲所唱的「豪情不變年復一年。」
張國立演的帝王,康熙雍正乾隆都演過,還演的很精彩。不過他演的《康熙微服私訪記》並不讓人覺得他是天子,更像是一個瀟灑的王爺。相比較於皇帝的高貴感,張國立還是差一點意思。
但是張國立演的嬉笑怒罵紀曉嵐至今都讓人津津樂道,尤其是演家長裡短平凡百姓,就是普通人的生活,金婚裡處處都是煙火日常。
小人物的表現十分精準,接地氣。鄰裡鄰居的吵架,和家人之間的爭執,雞毛蒜皮的小事,他的家庭劇一點沒有《康熙微服私訪記》的感覺。《金婚》,《一聲嘆息》這些都市題材作品,他的表演看著都不像表演,那樣不著痕跡,但又是那麼準確,就是純粹的生活。
不少人說陳道明後來演誰都有點康熙的意思,哪怕是現代戲,比如《中國式離婚》中,陳道明演的宋建平,劇情式細膩的,但是氣氛壓抑。夫妻兩人之間的溝通都是我行我素,好好的婚姻最後勞燕分飛。陳道明那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和說臺詞的語氣,還真的有康熙的影子。
《圍城》裡的方鴻漸,很多人都吹噓這是陳道明最好的表演作品,這一點兒也不奇怪,他將人物演活了。《圍城》非常難以表演,尤其是方鴻漸這個大男子,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原著中都是心理描寫,表演只能靠眉眼和氣質神情語氣。
陳道明也演過《一地雞毛》中的小人物,但要是讓他強硬的演都市小民,觀眾都會覺得違和。如今兩位演員的人設已經在觀眾心中定型,再去改變已經很困難了。
這兩個人有著明顯的區別,對「多數人」的塑造和「少數人」的塑造同樣都是考驗人的。不同的是扮演平凡的「多數人」時,再怎麼精湛的技術呈現的效果都只能無限接近一條水平漸近線,這條漸近線就叫做「現實生活」。
而扮演「少數人」的人所能所散發出來的氣場是可以指數爆炸的,所以說拿真正的表演在細節在對比是不合理的。
張國立,陳道明兩位都是中國頂級演員,藝術風格各有千秋,拿來對比演技誰高誰低,確實不好區分。兩位演員塑造的裡程碑的作品,如果永遠活在影評人嘴裡好的,不好的太過膚淺,能夠評價他們的也就「好演員」三個字足矣。你們心裡的那杆稱,覺得哪位演員更勝一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