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25周年。兩地攜手奮進的25載不凡歷程中,雪域高原見證著巨變、見證著情誼、見證著精神。一批批援藏幹部人才奔赴西藏,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日喀則這片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悄然又深刻地發生著變化。繼2017年10月亞東縣、2018年底定日縣率先脫貧摘帽,到2019年底,江孜縣、薩迦縣、拉孜縣全部實現脫貧摘帽。
如今,第九批上海援藏幹部人才正奮鬥在雪域高原上。為了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為了中華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夢想,他們告別親人,從黃浦江畔來到珠峰腳下,用汗水譜寫出一個個動人的援藏故事。
圖說:珠穆朗瑪峰
機械化耕種
入股村民拿到分紅
薩迦縣位於日喀則市西南部,是上海對口支援日喀則5縣裡海拔較高、生存條件較為艱苦的縣。
在薩迦,劉成既是上海市第九批援藏薩迦小組組長,主抓對口支援薩迦的各項任務,又擔任薩迦縣委常務副書記,分管全縣的黨建工作及縣委辦的日常管理。去年,他在各鄉鎮走訪調研時,發現賽鄉耕地相對比較集中,但是機械化耕種水平不高。當地農民對於建立農機合作社的熱情很高,專技人員、合作社組建方案也初步具備,唯獨缺少資金購買農機。
圖說:薩迦縣賽鄉農機合作社分紅
為此,援藏幹部投入援藏資金,為當地合作社購置大型拖拉機2臺、耕種配套機械4臺,全村173戶975名農戶入股。今年春耕,當地合作社承包了3000餘畝耕地,提供的農機耕種服務覆蓋全村之餘,還輻射到周邊村。按照合作社協議,除去提留資金用於進一步擴大生產,第一年的盈餘資金就可以讓全村入股的村民(包括33戶140名貧困戶)增加每戶近2000元的分紅。
村民們十分感激,為援藏幹部們獻上潔白的哈達,端來新鮮的牛奶、酥油茶和風乾犛牛肉,還贈送了「漢藏一家親,攜手促發展」的錦旗。
休假期返藏
珠峰腳下抗擊疫情
袁軍是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幹部,現任西藏定日縣衛健委副主任、定日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去年7月14日,他告別親人,來到西藏這片熱土,開始長達3年的援藏曆程。
圖說:袁軍與援藏醫療隊部分隊員一同返回日喀則抗擊疫情
春節前,突發的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家休假的袁軍,一直關注著國內的疫情報告,特別是西藏地區的情況。1月25日,他聽說西藏地區發現一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時候,內心只有一個想法,「該輪到我上了」。
1月28日,袁軍接到定日縣委組織部打來的電話,要求援藏醫療隊負責人和醫生儘快返藏投入到當地抗擊疫情工作。2月2日,上海援藏醫療隊返藏。經過兩周隔離觀察後,袁軍到達定日縣。第二天他便進入正常上班的節奏,連續奮戰20餘天。
在定日工作的這段時間,也讓袁軍和醫院幹部職工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今年5月份,袁軍接到一個電話,是職工阿佳打來的。電話裡能聽出阿佳很著急,其家屬患了胃癌,需要聯繫上海大醫院做手術。袁軍連忙回覆:「我馬上去聯繫,很快會有結果。」這句話讓阿佳的情緒緩和下來,他說:「我信任院長,所以我打了這個電話。」
在袁軍看來,3年援藏工作既是直面困難不斷自我調節適應的過程,也是人生最寶貴的經驗財富。
提供「金點子」
樹立更多創業榜樣
23歲的尼瑪普尺是江孜縣人,開了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取名為「浦援」,意在銘記上海援藏之情。她說:「我曾在上海援建的閔行中學讀書,我父親在援藏幹部的支持下開辦合作社,我自己創業開麵包房,第一位顧客就是上海援藏幹部。」
圖說:尼瑪普尺在直播中
最近,藏族小夥「丁真」的走紅,讓尼瑪普尺備受啟發。作為江孜的小網紅,怎樣走好網紅經濟這條路?為了找尋答案,尼瑪普尺在「2020日喀則新媒體特訓營」微信群裡向群友提問。「你覺得怎麼呈現青稞,大家更有興趣?」「一時一地的銷售量不重要,重要的是網際網路思考方式。明白這些,珠峰腳下才能成長起更多『丁真』。」微信群裡,上海援藏幹部提出不少建議。
事實上,如何把尼瑪普尺這樣的年輕人培養成更具自主意識的創業者,如何打響日喀則特產的品牌,是上海援藏幹部們思考的命題。
來自上海浦東新區的援藏幹部、江孜縣委常務副書記張毅,還記得尼瑪普尺事業起步的情景——「她是縣裡重點扶持的創業人員,幫她,也是為更多青年樹立榜樣。」每年,江孜縣的大學生就業人數都超過700人,如何鼓勵青年在西藏、在江孜幹事創業,時常困擾著張毅。
「為初創者服務,助開拓者進取」,這是張毅和上海援藏幹部們的選擇。通過設立大學生就創業指導中心,上海援藏幹部為創業者提供政策支持和工作指導,幫他們「輕裝上陣」;已「上道」的大學生,則積極協助他們拓展市場。
關愛「特殊生」
援藏幹部送教上門
教育,在脫貧攻堅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今年3月31日,第九批上海援藏幹部、拉孜縣教育局副局長、拉孜縣中學校長陳遠磊來到熱薩鄉,為久娃村的卓瑪、索朗多傑等學生提供「送教上門」服務。這一天,是他援藏以來感受最深的日子。
圖說:陳遠磊到卓瑪家「送教上門」
在海拔近4600米的山頂上,陳遠磊見到了卓瑪一家。卓瑪是個非常靦腆的女孩子,她的靦腆除了因為言語殘疾無法準確表達外,更多是因為周邊沒有其他小夥伴可以交流,和母親、哥哥相依為命。
而索朗多傑和卓瑪一樣,也住在人煙稀少的自然村裡。這個男孩自小患有三級視力殘疾,因而從未到學校接受過任何教育。但他的家被打理得井井有條,纖塵不染,不難看出一家人熱愛生活的心態。
在熱薩鄉宗貝村的村委會,陳遠磊還見到了次旺媽媽。在她的熱情邀請下,陳遠磊和教師團來到次旺家中。次旺因為二級言語殘疾自小輟學在家,看見這個瘦弱的男孩子,陳遠磊不敢相信他已經16歲了。
陳遠磊說,像卓瑪、索朗多傑和次旺這樣因病不能到學校讀書的孩子,拉孜縣還有很多。「我帶領拉孜縣中學的老師們跑遍拉孜縣的11個鄉鎮,走進每一戶家庭,為他們帶去『送教上門』服務。見到的殘疾學生越多,我們的心情也越沉重。但是大家的責任感也越來越重,我們要給這群特殊的孩子更多關愛,讓他們能保持積極心態,向陽生長。」陳遠磊說,這是自己報名援藏的理由,也是為之奮鬥的目標。
建設小康村
做大做強「鮭魚生意」
如何讓當地老百姓安居樂業,是援藏幹部們始終牽掛的問題。入藏一年多來,上海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共計實施援助項目192個。實施受災貧困群眾危舊房修繕工程、易地搬遷安居工程配套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僅2019年就顯著改善4000餘名農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圖說:建設邊境小康村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8月起,上海援藏與建工、寶武、上諮、交大設計院等上海建設單位一起,全力推進「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任務。今年9月完成的一期建設——龐達村,就位於亞東。目前27戶122名農牧民已搬遷入住龐達村,開啟了美好新生活。
亞東縣的亞東鮭魚堪稱一絕。當地曾有意將亞東鮭魚人工繁育產業化,卻因鮭魚養殖難,始終未能突破。在上海援藏幹部的幫助下,通過與上海高校的技術合作,建成了亞東鮭魚繁育基地。養殖基地採取農業合作社形式運營,由當地農牧民入股,每年基地會給予農牧民分紅,使這門「鮭魚生意」創造出了100個工作崗位,直接帶動當地建檔立卡戶近200戶、800餘人穩定脫貧。
而上海第九批援藏幹部、亞東縣委常務副書記湯旻的夢想,就是把亞東鮭魚賣到成都、上海等大城市,把產量、產值搞上去。為此,上海援藏幹部們打通渠道,擴大區外市場的銷售,積極對接遠在上海的展會、高端連鎖酒店。
高難度手術
上海醫生有新技術
在西藏,雪域高原的景色讓人流連忘返。但上海市第五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隊員、來自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的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骨科主任唐劍飛,幾乎沒有空閒時間去欣賞戶外的美景。來到日喀則後,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手術臺上爭分奪秒地度過。
圖說:唐劍飛病房教學
入藏後,唐劍飛已做了30餘臺複雜疑難手術,開展了14項臨床新技術,包括:脛骨平臺排釘固定技術、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倒置LISS鋼板固定技術、內踝截骨入路固定距骨骨折技術等。這些新開展的技術都是日喀則首例甚至是西藏地區首例,填補了當地創傷骨科領域的空白,促進了當地骨科疾病診療技術的發展,更為當地廣大患者帶來了福音。
其實,在入藏的前一個月,唐劍飛剛從貴州遵義援建回到上海。經常有人問他,為什麼會支援西部?唐劍飛說,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傳承。他的父親是一位老支邊,他出生在天山腳下,並在那裡長大。「我的父親為祖國邊疆發展奮鬥了一生,我這一代不能忘記這種精神,只要祖國需要,我便會毫不猶豫地踏上徵程。」他說。
「組團式」教育
是老師也是好朋友
「選擇了援藏就選擇了吃苦,選擇了援藏就選擇了奉獻。」來自松江區民樂學校的黃鶴是上海市「組團式」教育援藏工作隊隊員。在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他開始了難忘的援藏支教生涯。
圖說:黃鶴指導學生學習
開學初,黃鶴了解到英語是學生的薄弱學科,所以在課堂中特別注重形成性評價,儘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體驗到英語學習的快樂,樹立信心。
倉木拉同學是讓黃鶴印象最深的學生。倉木拉對於英語有著極大的興趣,上課認真,下課還經常主動提問。作為英語課代表的她,英語成績名列前茅。偶然間,黃鶴得知倉木拉是在兒童福利院長大的,便和班主任利用周末去關心、了解倉木拉的生活學習情況。在日喀則上海實驗學校高中數英黨支部開展的黨員三包活動中,他還與倉木拉結成了互助小分隊。平時,黃鶴經常與倉木拉聊天,從愛好、喜歡的明星到今後的理想,無話不談。友誼的種子就此生根發芽。
倉木拉也曾評價黃鶴:「他雷厲風行,在課堂上時刻盯著我們,對我們的學習要求非常嚴格,但卻總是利用課餘時間與我們暢談生活和理想。在他的影響下,我形成了積極的人生觀,立志要考上一所好大學。黃老師總是鼓勵我考到上海,去見識不一樣的世界,走不一樣的人生之路。」
黃鶴始終記得在實驗學校廣場上看到的一句話:「為人民教育孩子,為我黨培育人才。」他說,倉木拉同學是一個縮影,她的成長極具代表性。身為福利院兒童,在各界人士關懷下茁壯成長,「我有幸能為西藏的建設貢獻光和熱。希望這裡的孩子能像格桑花一樣燦爛綻放,活出精彩的人生。」
抓責任落實
全力打造廉潔工程
上海市對口幫扶時間跨度長、任務重,涉及項目多、資金量大,幹部遠在千裡之外。如何才能強化監督,確保工作責任落實、政策精準落地?上海市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落實將全面從嚴治黨貫穿於脫貧攻堅全過程的要求,緊盯項目、資金和幹部,打造廉潔工程,助力對口幫扶地區脫貧攻堅任務高質量完成。
圖說:郭華偉在幫扶對象家中
郭華偉現任日喀則市紀委常委、監委委員,同時也是上海市第九批援藏幹部人才聯絡組臨時紀委書記。在指導相關部門聚焦主責主業、抓好執紀監督和審查調查的同時,他還分管主題教育問題整治、扶貧領域亂象治理、人防系統腐敗問題治理等專項工作;作為市掃黑除惡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陸續對60餘件問題線索督導查辦,開展「一案三查」「打傘破網」。
今年3月以來,郭華偉和分管部門的同志一起研究制定了日喀則市脫貧攻堅監督檢查工作方案,組織了5個監督檢查組,並帶隊下縣、下鄉,下沉到基層一線和農牧民群眾家中,對全市18個區縣和20家市直脫貧攻堅職能部門開展全方位的監督檢查。
入藏一年多,上海援藏幹部利用一切時間,多次跑遍對口援藏五縣。郭華偉說,去年11月7日,他跟隨領隊去定日縣絨轄鄉考察,中午在鄉村道路旁,就著開水吃早上從定日援藏幹部食堂帶來的大餅和煮雞蛋。飢腸轆轆之下,大家卻吃出了滿足感。「山高路長援藏路,蒼茫崎嶇變坦途。為了西藏人民的幸福生活,我們累也值得。」
來源:新民晚報
原標題:《為了日喀則人民的幸福生活,阿拉再累也值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