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大致時間是1978年到1983年,是香港電影新浪潮時期。
香港電影新浪潮,一大批海外的電影學子回歸香港,對香港本土電影進行大力創新,為之後1983年到1993年香港電影的黃金十年埋下了種子。
無獨有偶的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結束,開始迎來黃金時代。
而臺灣迎才剛剛發起新電影運動,大陸則是第五代導演的崛起。
這段偶然的歷史恰恰說明,兩岸三地,那時的香港電影獨領風騷,可謂一家獨大。
香港憑藉著優越的地理條件締造了亞洲四小龍的輝煌,成就了東方好萊塢的地位。
只可惜香港作為一座城市,並不像好萊塢一樣有強大的本土市場作為後盾。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加上金融危機的爆發,香港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作為香港最著名的電影工業也失去了往日的風採。
而香港回歸後,直到2003年籤訂的《CEPA》開啟兩岸的合拍片熱潮。
香港先進的電影觀念和創作手法加上內地的資源開始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面。
一方面,內地為香港提供了市場,而香港,又為內地輸入很多優秀的電影人,像周星馳、成龍、陳可辛等等。
直至現在,我們很少再談及什麼香港電影或是內地電影,我們都稱之為大華語電影或影視劇。
華語電影,裡面既有香港的演員也有內地的演員,而香港回歸後,也不再作一個獨立區域看待,故事背景往往貫穿於內地和香港。
在近期大熱的電視劇《破冰行動》就是這樣一部影視劇。
裡面既有內地著名的達康書記,國家一級演員吳剛,也有香港著名的影帝任達華。
而故事取材於真實事件,編劇在改編這個故事時,就把敘事線貫穿於香港和內地兩個主要區域,還有澳門、日本、法國等等為輔。
《破冰行動》旨在還原真實的緝毒故事,所以整部電視劇的重點是放在緝毒警察破獲案件的過程。
當然,在改編這樣一個主旋律故事時,還需要考慮商業上的需要。
這時,以商業著稱的香港電影就是很好的參考對象,而講述警匪故事的警匪片更是香港電影的主流類型片。
《破冰行動》就像是香港警匪片的故事模式加內地的故事背景。
劇中就有很多香港警匪片常用的元素,比如街頭槍戰,飛車追逐等等。
而回歸到最基本的故事上,《破冰行動》的故事很有《無間道》的味道。
《無間道》的故事在香港電影中是很常見的,只是因為創作人員拍得很好,《無間道》才如此經典。
《無間道》中,販毒的韓琛把臥底安插在警察內部,警察的黃志誠也有臥底安插在毒販身邊。
誰先找出放在對方口袋裡的底牌(臥底)誰就贏。
《破冰行動》的故事模式就和《無間道》有幾分相似。
因為李飛在審訊林勝文時,從林勝文口中意外得知警察內部有毒販的同夥。
該同夥每個月賺300萬,林勝文有視頻。
李飛和宋陽意外得知這個不能知道的事,後來就為他倆招來殺身之禍。
宋陽被殺死,李飛被陷害。
而另一方面,吳剛飾演的李維民和任達華飾演的香港商人趙嘉良裡應外合緝拿東山市的毒販。
因為有人為了除掉李飛,把李飛引誘到南井村的養雞場,因為李飛和對方的槍戰破壞了李維民和趙嘉良的計謀,導致緝毒失敗。
但是,經此一事,警方也得知警隊裡有不乾淨的手足。
一方面,警方繼續和毒販周旋,以及揪出警隊裡和毒販有往來的警察,而另一方面,趙嘉良憑著在香港的勢力,繼續做李維民的線人,和李維民合作捉拿毒販。
當然,幕後的大毒梟們也會懷疑趙嘉良是不是鬼頭仔。
同樣是講述警匪之間的鬥智鬥勇,以及臥底和線人之間的故事,但與《無間道》不同的是,《無間道》是把敘事重心放在臥底曲折的內心過程上,而《破冰行動》是還原警察緝毒的破案過程。
不過,《破冰行動》中把一些警察角色設置為毒販的臥底,這在華語影視劇中算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就和韓國的《熔爐》、《素媛》這種影視劇一樣,它們都把觸角延伸到一些不為人知的黑幕上,充分發揮了大眾藝術作品的社會屬性。
從這一點來看,《破冰行動》就是一部值得觀看的影視作品。
文中圖片來源於劇中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