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寶寶出生後,他們的任務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睡覺,睡眠問題也因此成為了寶爸寶媽最關心的事情。在哄寶寶睡覺時,媽媽們不免會採取老人們的傳統哄睡方式——「抱奶搖」。
而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和父母的哄睡習慣的延長,「抱奶搖」似乎成為寶寶入睡的硬性條件,不通過這種方式,寶寶就會哭鬧不停,難以入睡。
對於剛剛出生的寶寶,6、7斤的體重爸爸媽媽還可以接受,能夠抱得動,搖得起。可是小孩子體重上升很快,一抱一搖就到了15、16斤了,這時哄睡就真的成了一件難事了。
好不容易寶寶睡著,可沒過多久,可因為睡眠周期太短,往往媽媽的手臂還沒緩過酸痛勁兒,他們就又醒來哭鬧,沒辦法,只得抱起寶寶繼續開始新一輪的「奶抱搖」。
「抱奶搖」究竟是什麼意思?
所謂「抱奶搖」就是最傳統的一種哄睡方式,也就是所謂的「抱奶睡」,即嬰兒需要父母抱著,搖晃著哄睡,必要時要輔助餵奶的方式。
哄孩子睡覺全靠經驗,老一輩的習慣代代相傳,以至於新手爸媽一抱起孩子,就不自覺地搖晃起來,走來走去,直到孩子睡著。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了這種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每一次父母進行這種行為,就是給寶寶傳遞了一個「要睡覺」的信號。
「包奶搖」哄睡方式備受推崇的原因是啥?
所謂寶寶的睡眠意識:就是指幫助寶寶記憶入睡和醒來後再次入睡的人、物或者事。
剛出生的嬰兒無法自主入睡,不可能等到他困了,馬上就能進入夢鄉,這時候他們需要大人的幫助才能實現入睡這一行為。而在嬰兒睡眠轉換期間,若是醒來發現缺少了原有的安撫,缺少了原有的「抱奶搖」,也就意味著睡眠意識被打破了。而抱奶搖這種哄睡方式就是最常見的嬰兒睡眠意識。
實際上,睡眠意識不僅針對嬰兒,對於成年人來說,也在潛意識中具有屬於自己的睡眠意識。
最常見的就是睡前刷刷手機,睡前衝個澡,睡前上個廁所等一系列特定行為。但與嬰兒不同的就是,在中途醒來時,我們不需要再衝澡、刷手機,翻個身就又入睡了。
搭建睡眠意識的因素有很多,綜合作用下共同幫助寶寶入睡
人:負責哄睡的人。每個人的味道、聲音以及手法都是存在差異,對於寶寶來說,最經常哄睡的人在記憶中印象深刻,一旦換了旁人,寶寶就會感到陌生,難以入睡。
環境:寶寶對於環境的感知能力很強,到新環境中他們就會感到格外新鮮,處於興奮狀態,尤其是對於睡覺這種日不可少的行為,有時候換一個屋子都會影響到孩子入睡。
方式:最常見的哄睡,無非就是媽媽抱著輕拍,搖搖晃晃;有的需要餵奶,吃飽了孩子就高興地進入夢鄉;或者有的寶寶需要安撫奶嘴,不然會一直哭鬧。
由此可見,為孩子構建睡眠意識的是父母,但這又成為寶爸寶媽最困惑的一點,究竟這種「抱奶搖」的睡眠意識是對是錯?
睡眠意識有利有弊,既要合理利用又要避免不良影響。
很多家長在育兒期間根本沒有接觸過「睡眠意識」這個概念,一看到這個首先想到「抱奶搖」這種方式,難免對此產生排斥心理。
實則不然,善於哄睡、培養良好的睡眠意識可極大減少父母的哄睡壓力,培養出一個自主入睡的「天使寶寶」。
一、睡眠意識幫助寶寶儘快入睡。
這應該成為所有父母的共識。剛出生的寶寶大腦各項機能尚不完善,難以執行複雜的指令,睡覺就是最重要的一項。睡眠意識通過人為的控制和外界環境的輔助,逐漸在寶寶的意識中形成較為鮮明的內在秩序,一些行為動作對寶寶產生刺激,使得寶寶條件反射的進行睡覺這一指令。
舉個例子,當我們發現寶寶有點困意時,我們可以把他放在床上,通過輕拍。哼唱、講故事等方式,助他入眠。長此以往,這種「拍打+歌聲/故事」就成為他的睡眠意識,當這種行為模式出現,他就會自動的進入睡眠狀態,而且在「接覺」過程中同樣適用。
二、單一的睡眠意識助長寶寶的不良入睡習慣
寶寶在小的時候依賴情緒很強,極容易對於某種行為產生依賴,隨著月份的增加,這種情緒就更難緩解。形成睡眠意識簡單,改變單一的睡眠意識難。
而「抱奶睡」這種方式相對來說,屬於較為高階的哄睡方式,寶寶有充足的安全感,入睡效果好,但戒除習慣難,尤其是奶睡,寶寶對於吮吸入睡的意識十分強大。一旦父母哄睡方式換成床拍、哼歌等低階方式,寶寶會完全拒絕,根本無法哄睡。
朋友家的孩子今年以及5歲了,睡覺必須要媽媽摟著,有時還會想要吃奶入睡。朋友十分苦惱和糾結,不知怎麼緩解兒子這種情況。這就是睡眠意識犯下的錯。
關於孩子的睡眠意識,父母一定要引起充足的注意,單一的睡眠意識養成,不及時修正很有可能影響孩子未來獨立的生活。
培養孩子自主入睡的習慣有很多方法,而培養睡眠意識這是一件實踐性很強的事情,一些育兒書中的做法,照搬不一定管用,需要媽媽們多摸索,根據實際情況,和寶寶配合出最有效的睡眠意識。
從睡眠意識到睡眠流程,助娃找回好睡眠,幫媽擺脫哄睡犯難
一、培養規律的睡眠意識
1、常換人,解放媽媽
很多時候都是媽媽在哄寶寶睡覺,尤其是小月齡的嬰兒,餵奶之後就哄睡,長期如此,他人在寶寶的睡眠意識裡不常見,很難幫助寶寶入睡。
這對於媽媽來說是很大的負擔,因為寶寶每天需要小睡3-5次,這期間需要有人在身邊,不斷地哄睡,這就牢牢的拴住了媽媽,壓力很大。
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分擔媽媽的責任,在寶寶的睡眠意識中,建立多人陪伴意識,讓寶寶逐漸養成習慣,對於哄睡的人沒有特定的需求。
2、多方式,和寶寶培養默契
一定要要多嘗試,千萬不能因為抱奶睡效果顯著,就一味地使用此方法。寶寶適應各種哄睡方式既有利於孩子未來接受能力、學習能力的鍛鍊,也能減輕父母哄睡的壓力。
上述內容也有簡單提及,最推薦的包括以下幾點:
安撫法,即對寶寶進行撫摸;舒緩音樂法,即通過音樂緩解寶寶的不適感;輕拍法,即輕拍寶寶後背,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二、養成接覺的習慣
睡眠是一個生理過程,通過大腦皮質和皮質下神經調節。睡眠存在深、淺睡眠,平均2~3個小時為一個睡眠轉換期,每晚3、4個周期。
在接覺過程中,寶寶都可能會出現輕哼、翻身等現象。睡眠情況良好的寶寶能從淺睡眠自主進入深度睡眠。但是,有的寶寶睡眠調節功能較差,這時就容易醒來哭鬧。
自主接覺:當孩子有醒來的跡象時,父母先不要動,安全感較強的寶寶會自己繼續睡覺,而如何出現哭鬧的現象,父母在進行下一步的安撫。幫助接覺:父母幫助接覺時首先選擇輕拍的方式,儘量不要抱起寶寶,破壞睡眠環境和狀態。提前接覺:這個常用於白天的小睡,需要父母觀察寶寶的睡眠習慣,提前在寶寶睡醒之前,通過輕哼或安撫幫助寶寶度過睡眠轉換期。
三、睡眠助長睡眠,把握睡眠流程的每一步
白天:
寶寶需要多次小睡,保證充足和高質量的小睡,既有利於孩子都是在「睡覺中成長」,又是為寶寶夜晚的睡眠打下良好的基礎。
但小睡也要保持固定的作息,維持足夠的運動量,晚上自然也就睡得好了。
1、多曬太陽,因為白天的光照可以調節孩子的生理時鐘,幫助活化腦內的「視叉上核」,神經核,進而影響睡眠系統。
2、觀察寶寶的情況,一旦出現犯困的反應,及時進入睡眠環境
3、儘量放在床上哄睡,白天小睡次數多,經常抱奶睡易形成不良的睡眠意識。
夜晚:
1、不打擾夜醒的寶寶
孩子睡眠時間長,周期短,夜晚睡覺需要多個睡眠周期,在過渡期間,寶寶會出現淺度睡眠的現象,例如翻身、發出聲音等,這個時候爸爸媽媽不要急於哄睡,去輕拍或者餵奶,這樣做反而會徹底驚醒孩子,很難進入下一睡眠周期
2、及時斷夜奶
無用的夜奶只會混淆孩子對於睡和吃的意識,陷入無奶不睡的陷阱。
一般來說,6個月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適當的減少夜奶的次數,一歲就可以基本把夜奶斷掉了,這種只吃幾口奶的行為屬於不良的睡眠習慣,儘早改正,有助於孩子更好地睡眠。
3、5S安撫法最有效
這個方法就是通過模擬子宮環境,給寶寶充分的包圍感和安全感,讓寶寶輕鬆入眠。
襁褓法給寶寶建立被緊緊包裹的安全感受噓聲法或白噪音給寶寶建立子宮聲音的聯想側臥及搖晃法給寶寶建立子宮晃動的環境吸吮法給寶寶建立了自我安撫的慰藉
這個方式尤其適用於3個月內的寶寶,既可以避免「抱奶睡」的睡眠習慣,又可以保證寶寶在睡眠周期轉換時,保持外界環境的穩定,幫助孩子自主再次入睡。
新生兒寶寶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很強,父母只要注意在新生兒時期,培養好寶寶的睡眠意識,形成良好的睡眠好習慣,我們就可以擁有一個好好睡覺的天使寶寶!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宋媽說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