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6個多月,7月20日電影院終於迎來了復工。
觀眾和電影院像是經歷了一場久別重逢。而復工首日《第一次的離別》新片上映,用油畫般的質地娓娓道來人生中那一次次的離別。
《第一次的離別》早先已在第3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分別拿到了獎項。這是導演兼編劇王麗娜的處女作,也是獻給故鄉沙雅的追憶禮物。
在塔克馬拉幹沙漠的北緣,羊群、棉花、胡楊林和童年的記憶,沉澱出豐厚的素材,最終寫就了這一首真實之詩——人生中繞不開的離別和成長。
雖然影片以《第一次的離別》為標題,但仔細看下來,卻能發現片中至少有10次離別。
10次離別,有離不開也有永別
阿蘇克地區沙雅縣,青梅竹馬的艾薩和凱麗一起在沙漠裡穿行、一起撫養小羊、一起在爬上胡楊樹談心,那像鳥兒般自由的童年讓在城市裡長大的我頗為羨慕。只是這童年的快樂裡也摻雜著煩惱和酸澀。
艾薩的家庭並不富裕,母親幼年患病傷了腦子,聽不見也說不了,生活無法自理,還經常走失。父親幹活時,艾薩和哥哥既要幫襯也得照看母親。課業、農活和母親,早早成為兩個男孩肩上的重擔。
哥哥沒能考上新疆大學,要去遠方上技校。那是屬於哥哥的離別,告別家鄉,走向未來的人生。也是艾薩第一次面臨和親人的離別,從此之後,照顧母親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艾薩的肩上。
沉默寡言的父親第一次萌生出要將母親送去養老院的念頭。十幾年的不離不棄,有精疲力竭的時候,但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收入、孩子的未來都是父親需要考慮的實際問題。父親和母親的離別,是權衡利弊後的割捨,是為了讓大家都過得更輕鬆。
家族會議時,艾薩的姨媽堅決反對將自己的妹妹送去養老院。可在族人的勸說時,她只能拗著性子板著臉,接受被迫的離別。
艾薩不同意父親的提議,但當他從學校回來後卻發現母親已經被送走了。他最怕母親走失,他想聽母親能對自己說一聲「兒子,你回來了」,但他不願離開母親。這一次被迫的離別,讓他在日記裡寫下這樣的話:哥哥,如果我們都不出去學習,就在家一起吃飯一起過日子多好。
然而艾薩不曾料到,自己的好友凱麗和她弟弟為了提高學習成績也得轉學去庫車的漢語學校。這一次的離別,艾薩失去了身邊的朋友。胡楊樹下再也沒有三個人的歡聲笑語,只剩下自己形單影隻。
只是,對凱麗來說何嘗不是一次離別。離開熟悉的家、遠去陌生的城市,再也無法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美好的童年似乎在此截斷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留在了記憶中,另一部分拋在未知的遠方。
而村口大樹下的青年漢子,他想要離開家鄉去往城市生活,想要去追尋更好的未來,卻被家長前輩們所阻撓,被迫留在沙雅縣,按在長輩們的舒適圈裡沒能離開。
凱麗的媽媽想要離開苦日子而離了婚,卻終究放不下兩個孩子,為了孩子的快樂選擇了復婚,她也沒能離開。
而我覺得影片中最妙離別卻是艾薩和他小羊的兩次離別。
雛鳥離巢,誰的人生不是在一次次地離別
影片的開始,艾薩親手給一頭小羊羔餵奶。還沒學會乖乖喝奶的小羊被凱麗強行抱走。艾薩依依不捨地跟到凱麗家,為小羊搭好了窩才算放心。
影片的結尾,在艾薩經歷了接二連三的離別後,小羊不見了。像那個夜晚跑出去找走失的母親一樣,艾薩也衝進風雪裡尋找心愛的小羊,可惜的是再也沒有找回來。
最後的夕陽之下,艾薩獨自趕著羊群。黃昏好風景中有一絲酸澀,是習慣了別離的成長,是只能往前走的人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第一次離別」。但如果回頭去看,卻很難說得清,到底哪一次是「第一次」。
影片中的人們,似乎也無時不刻在地離別。
有人想離開,有人不願離開,有人沒能離開,有的卻是永別。
或許,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個「第一次」,因為每一次離別都是新的成長和際遇。
艾薩和凱麗聊著長大後要做什麼,哥哥把大學的夢想交託給艾薩,還有母親走失那晚,哥哥罵著艾薩「怎麼總是長不大」……
「長大」、「夢想」,這兩個關鍵詞和離別一起貫穿著影片。
如果說,當孩子們憧憬未來時是快樂的,那麼為了到達未來他們必須踏上一條成長之路,披荊斬棘、永不停歇。
這一路上我們會不斷遇見,也總會要告別。像村口的青年漢子、凱麗的母親、艾薩的父親,不論哪個歲數,離別始終是繞不過去的選擇,即便長大成人,也會遇到突如其來的離別。
只是,哪怕一輩子都無法習慣離別,我們也得學會面對和接受。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回不去的鄉愁是離別。
難以割捨的親情是離別。
親情、友情、熟悉的地方、喜愛的寵物……時空能夠分割的離別,只要能放在心裡,就能成為永恆的留念。
我很喜歡影片中凱麗的媽媽,她告訴女兒可以畫一幅畫,那麼在畫裡就可以和小夥伴永遠不分開了。或許這就是源自於生活的智慧,這位母親教會了女兒用孩子的方法來應對離別。
而這部影片也是通過孩子的眼睛來看人生中的必修課,與其說講述孩子的故事,到不如說有種歷經滄海桑田後回望來時路的意味。
胡楊林、棉花田、沙漠裡的腳印、夕陽下的羊群,還有那打得夯實的饢餅,都成了絕美的畫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