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第一次的離別》裡的10次離別,人要長多大才能習慣告別?

2021-02-23 未來電影局


暌違6個多月,7月20日電影院終於迎來了復工。

觀眾和電影院像是經歷了一場久別重逢。而復工首日《第一次的離別》新片上映,用油畫般的質地娓娓道來人生中那一次次的離別。



《第一次的離別》早先已在第31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分別拿到了獎項。這是導演兼編劇王麗娜的處女作,也是獻給故鄉沙雅的追憶禮物。

在塔克馬拉幹沙漠的北緣,羊群、棉花、胡楊林和童年的記憶,沉澱出豐厚的素材,最終寫就了這一首真實之詩——人生中繞不開的離別和成長。



雖然影片以《第一次的離別》為標題,但仔細看下來,卻能發現片中至少有10次離別。

 

10次離別,有離不開也有永別

 


阿蘇克地區沙雅縣,青梅竹馬的艾薩和凱麗一起在沙漠裡穿行、一起撫養小羊、一起在爬上胡楊樹談心,那像鳥兒般自由的童年讓在城市裡長大的我頗為羨慕。只是這童年的快樂裡也摻雜著煩惱和酸澀。




艾薩的家庭並不富裕,母親幼年患病傷了腦子,聽不見也說不了,生活無法自理,還經常走失。父親幹活時,艾薩和哥哥既要幫襯也得照看母親。課業、農活和母親,早早成為兩個男孩肩上的重擔。

 


哥哥沒能考上新疆大學,要去遠方上技校。那是屬於哥哥的離別,告別家鄉,走向未來的人生。也是艾薩第一次面臨和親人的離別,從此之後,照顧母親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艾薩的肩上。

 


沉默寡言的父親第一次萌生出要將母親送去養老院的念頭。十幾年的不離不棄,有精疲力竭的時候,但更重要的是家庭的收入、孩子的未來都是父親需要考慮的實際問題。父親和母親的離別,是權衡利弊後的割捨,是為了讓大家都過得更輕鬆。

 


家族會議時,艾薩的姨媽堅決反對將自己的妹妹送去養老院。可在族人的勸說時,她只能拗著性子板著臉,接受被迫的離別。



艾薩不同意父親的提議,但當他從學校回來後卻發現母親已經被送走了。他最怕母親走失,他想聽母親能對自己說一聲「兒子,你回來了」,但他不願離開母親。這一次被迫的離別,讓他在日記裡寫下這樣的話:哥哥,如果我們都不出去學習,就在家一起吃飯一起過日子多好。

 


然而艾薩不曾料到,自己的好友凱麗和她弟弟為了提高學習成績也得轉學去庫車的漢語學校。這一次的離別,艾薩失去了身邊的朋友。胡楊樹下再也沒有三個人的歡聲笑語,只剩下自己形單影隻。

 


只是,對凱麗來說何嘗不是一次離別。離開熟悉的家、遠去陌生的城市,再也無法和最好的朋友一起玩耍。美好的童年似乎在此截斷成了兩部分,一部分留在了記憶中,另一部分拋在未知的遠方。

 


而村口大樹下的青年漢子,他想要離開家鄉去往城市生活,想要去追尋更好的未來,卻被家長前輩們所阻撓,被迫留在沙雅縣,按在長輩們的舒適圈裡沒能離開。

 


凱麗的媽媽想要離開苦日子而離了婚,卻終究放不下兩個孩子,為了孩子的快樂選擇了復婚,她也沒能離開。

 


而我覺得影片中最妙離別卻是艾薩和他小羊的兩次離別。

 

 

雛鳥離巢,誰的人生不是在一次次地離別


 

影片的開始,艾薩親手給一頭小羊羔餵奶。還沒學會乖乖喝奶的小羊被凱麗強行抱走。艾薩依依不捨地跟到凱麗家,為小羊搭好了窩才算放心。

 


影片的結尾,在艾薩經歷了接二連三的離別後,小羊不見了。像那個夜晚跑出去找走失的母親一樣,艾薩也衝進風雪裡尋找心愛的小羊,可惜的是再也沒有找回來。



最後的夕陽之下,艾薩獨自趕著羊群。黃昏好風景中有一絲酸澀,是習慣了別離的成長,是只能往前走的人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第一次離別」。但如果回頭去看,卻很難說得清,到底哪一次是「第一次」。

影片中的人們,似乎也無時不刻在地離別。

有人想離開,有人不願離開,有人沒能離開,有的卻是永別。



或許,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個「第一次」,因為每一次離別都是新的成長和際遇。

艾薩和凱麗聊著長大後要做什麼,哥哥把大學的夢想交託給艾薩,還有母親走失那晚,哥哥罵著艾薩「怎麼總是長不大」……


「長大」、「夢想」,這兩個關鍵詞和離別一起貫穿著影片。

如果說,當孩子們憧憬未來時是快樂的,那麼為了到達未來他們必須踏上一條成長之路,披荊斬棘、永不停歇。



這一路上我們會不斷遇見,也總會要告別。像村口的青年漢子、凱麗的母親、艾薩的父親,不論哪個歲數,離別始終是繞不過去的選擇,即便長大成人,也會遇到突如其來的離別。

只是,哪怕一輩子都無法習慣離別,我們也得學會面對和接受。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回不去的鄉愁是離別。

難以割捨的親情是離別。

親情、友情、熟悉的地方、喜愛的寵物……時空能夠分割的離別,只要能放在心裡,就能成為永恆的留念。



我很喜歡影片中凱麗的媽媽,她告訴女兒可以畫一幅畫,那麼在畫裡就可以和小夥伴永遠不分開了。或許這就是源自於生活的智慧,這位母親教會了女兒用孩子的方法來應對離別。


而這部影片也是通過孩子的眼睛來看人生中的必修課,與其說講述孩子的故事,到不如說有種歷經滄海桑田後回望來時路的意味。

胡楊林、棉花田、沙漠裡的腳印、夕陽下的羊群,還有那打得夯實的饢餅,都成了絕美的畫卷。



—完—


相關焦點

  • 細數《第一次的離別》裡的10次離別,人要長多大才能習慣告別?
    而復工首日《第一次的離別》新片上映,用油畫般的質地娓娓道來人生中那一次次的離別。雖然影片以《第一次的離別》為標題,但仔細看下來,卻能發現片中至少有10次離別。哥哥沒能考上新疆大學,要去遠方上技校。那是屬於哥哥的離別,告別家鄉,走向未來的人生。也是艾薩第一次面臨和親人的離別,從此之後,照顧母親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艾薩的肩上。
  • 《第一次的離別》:無數次離別的開始
    但是,成年人的戲份在本片裡只是一種補充,《第一次的離別》本質上是在講述孩子們的煩惱,還有他們在新舊文明交替的背景下、家庭學業壓力的影響下的成長。從這點來說,影片稱得上處處點題,在艾薩和凱麗比努爾節奏緩慢、變化極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無法抗拒的離別。
  • 《第一次的離別》:在離別中讀懂成長的滋味
    近段時間以來,從老片復映公益放映、中小成本新片登場,到上海與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優秀國產影片陸續定檔,全國影院復工數周,全國單日票房節節攀升,影迷們的熱情持續高漲。猶記影院復業首日,電影《第一次的離別》與觀眾溫情相遇,這部在國際上收穫了不少殊榮的電影,用童真的視角講述了「愛與離別」的人生主題,讓人們不經意間打撈起自己心底關於親情、關於友情、關於故鄉的種種記憶,也承載著影院與觀眾「久別盼重逢」的寓意。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部電影。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新疆沙雅,在那片有著世界最大胡楊林的美麗土地上,維吾爾族少年艾薩與一次次離別不期而遇。
  • 曾經我們害怕離別,現在我們習慣離別
    又降溫了,外面的寒風很刺骨,冬天裡的離別更讓人感覺悲傷。每一個周末,我都要經歷和家人的離別。因為在外地工作,所以不到兩歲的兒子隔奶之後就一直在老家,由外公外婆照顧著。好在路程不算太遠,比起在大城市打拼的很多人,我能每個星期都回老家和家人團聚,也算是足夠幸運了。周日晚上,我必須得趕最晚的一趟火車去上班的城市。每次要出門的時候,我就會問孩子:「兒子,媽媽要去哪兒啊?」兒子總會回答:「班。」
  • 《第一次的離別》:在離別中讀懂成長的滋味 | 睡前聊一會兒
    近段時間以來,從老片復映公益放映、中小成本新片登場,到上海與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辦、優秀國產影片陸續定檔,全國影院復工數周,全國單日票房節節攀升,影迷們的熱情持續高漲。《第一次的離別》講的是成長的故事,同時也展開了一幅新疆人文風情的畫卷。陽光下,牧羊人驅趕著雲朵一般的羊群緩緩走來;古爾邦節上,人們聚在一起跳起熱鬧的民族舞蹈;饢坑前,勞作的人們談論著生活的細碎;棉花地裡,撿棉花的人們唱起浪漫的歌謠……影片為我們勾勒出新疆瑰奇美麗的自然風貌和維吾爾族人民真實獨特的生活日常。
  • 《第一次的離別》:希望人生的每一次離別,都攢足了說再見的勇氣
    這屬於哥哥與家鄉的離別,告別家鄉,走向未來的人生舞臺。也是艾薩第一次面臨和親人的離別,從此之後,照顧母親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艾薩的肩上。艾薩很捨不得哥哥,哥哥也很捨不得家人和家鄉,但人生總要離別 。這一路上我們會不斷遇見,也總會要告別。像村口的青年漢子、凱麗的母親、艾薩的父親,不論哪個歲數,離別始終是繞不過去的選擇,即便長大成人,也會遇到突如其來的離別。只是,哪怕一輩子都無法習慣離別,我們也得學會面對和接受。在人的一生中,聚少離多是常態,所以還能夠陪伴彼此的時候更應該好好珍惜。
  • 在離別中成長——新片速評之《第一次的離別》
    7月20日,影院復工復業,唯一的首映片是王麗娜導演的處女作《第一次的離別》。在離別5個多月之後,如果能第一時間進影院看一部新片,無疑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我是下午上班時才去上網淘票的,但我家附近的影院晚上兩場都已滿座(疫情下規定售票不得超過30%)。我不免有點怏怏。
  • 銀幕內外,離別與離別的彼此滲透
    故事的背景地在新疆,王麗娜導演是新疆人,這富有張力的畫面正是她心中的故鄉,也是她想呈現給觀眾的故鄉;為了一次完美的呈現,她和團隊整整駐地拍攝兩年。電影裡傾注著她的鄉愁。鄉愁是惆悵的,也是深情的,鄉愁的顏色濃烈、富有層次感;這樣的顏色,是屬於大銀幕的。離別久了,有時會淡忘;相守本是一種習慣,而離別則消減習慣。
  • 第一次的離別,教會了我們什麼
    和北京的電影院分別180多天,再一次相遇,我看見的是這樣的畫面:影院放映廳門上方貼著「好久不見」的字樣,空氣裡依稀能聞到消毒水的氣味,而不是爆米花的香氣;不允許坐的椅子扶手間拉著一條長膠帶紙,我前後左右座位都是空的;放映廳內一共只有24個觀眾,所有人都被口罩遮住大半個臉,結束時字幕譁譁流動而大家都安靜坐著不走…… 這一刻,我驀然感覺,原來在重逢的時候,人更容易去思考的,其實是關於離別的一切。
  • 姜文說「第一次」非常完美:生命裡的「第一次」愛與離別
    影片全部由當地的素人主演,拍攝團隊僅僅5人。《第一次的離別》講述了以新疆小男孩艾薩和患病母親之間的親情,以及和青梅竹馬的好友凱麗比努爾之間的故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次離別》掀動的那些波瀾,讓我們找回自己的第一次的許多回憶和人生領悟。
  • 悅覽丨《第一次的離別》是怎樣的離別?
    而此次復工後,受各地區復工時間不統一和疫情防控入場人數限制,大多影院還是在放映過往的熱門佳片,除了這一部 ——《第一次的離別》。他在課堂上說出了自己的三個願望,分別是當醫生治好家人的病、照顧朋友、買一個喜歡的玩具——艾薩沒有玩具,只有一隻註定要被送去做祭品的小羊。如此清澈的三個願望,卻在影片中一一與他離別。
  • 經典的離別的句子,煽情傷感,值得收藏
    1、 畢業前夕,就要各奔東西,相隔那麼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見,你坐在窗前,背對著我說,也許我一輩子都不會再遇到像你一樣的人了。我急忙擦眼睛怕眼淚掉下來被你笑話,不過我現在真的和你想的一樣。2、 沒有枯澀的淚水,也沒有遺憾,離去的人根本不知道那即將是一場告別。帶著微笑遠離,是最幸福的一種離別。所有的不舍,留給等待的那個人。
  • 掌聲迎接久違的電影,《第一次的離別》位列票房榜首
    點開朋友圈和微博,電影人歡喜雀躍,氣氛像過年一樣熱鬧。賈樟柯調侃自己「告別了街坊鄰居,告別了爆米花界,轉崗回去拍電影了」,回歸現實,有的電影人告別了滴滴和代駕,告別了外賣和閃送,第一時間匆匆趕來,全身心投入到影院復工的本職工作中去。當天上午9點半,封面新聞記者在峨影1958電影城等到了第一位前來觀影的唐先生。
  • 《第一次的離別》年度驚喜,新疆維語電影:長大了你就學會告別了
    《第一次的離別》是由王麗娜導演,艾薩·亞森,凱麗比努爾·熱合米圖力等主演的劇情、家庭、兒童電影。如果考上大學,你就會成為一個有前途的人。艾薩卻天真地問:「大學裡有火車嗎?」哥哥要去讀大學,臨走前他語重心長地跟艾薩說,一定要成為比他有出息的人,因為沒有考上新疆大學,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弟弟身上。
  • 《第一次的離別》年度驚喜,新疆維語電影,長大了你就學會告別了
    《第一次的離別》是由王麗娜導演,艾薩·亞森,凱麗比努爾·熱合米圖力等主演的劇情、家庭、兒童電影。這部豆瓣評分7.2的電影,曾在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入圍了新生代單元,由大象紀錄和騰訊影業聯合出品;另外,在第31屆東京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榮獲最佳影片獎。
  • 我還沒有習慣離別
    看到張小嫻的一句話:「離別與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戲,習慣了,也就不再悲愴。」內心充滿了感觸,是強烈的反應的是我真的還沒有習慣離別,我也害怕悲愴。記憶裡的離別真是沒幾次,而遇見的別離都仿佛是不經意間發生的,待回過味來,人已遠去,空留下一人獨自淚水滂沱。
  • 《第一次的離別》:少年不知愁滋味,兩小無猜傷離別
    不要被《第一次的離別》的片名嚇到——儘管有些場景可能確實會讓你眼眶溼潤,但這並不是一部悲傷的電影。相反,《第一次的離別》其實是一部充滿詩意、感人肺腑的作品,讓我們近距離了解了那些生活在美麗的新疆邊遠地區、苦中作樂的可愛維吾爾人。
  • 離別,讓我從稚嫩走向成熟
    02有一種離別,不是生離也不是死別,他卻讓我感受到更深沉的愛!在我這一生裡這種離別的滋味我只經歷過一次,這一生也就只能經歷這一次了。那是在我出嫁的時候,迎親的車子已經來了,父親卻不知到哪裡去了!弟弟把我抱上迎親的車子,從家到車子幾十米的距離,我的心卻像走了很遠的路,想著這個自己從小長到大的家,以後再也不能天天住了,想著養育自己長大的父母,以後不能時時在身邊了,想著想著我的眼淚流出了眼眶。出門時父親到哪裡去了?事後聽媽媽說,我出門那天,父親一個人躲在豬圈的角落裡嚎啕大哭。
  • 上映首日票房奪冠,《第一次的離別》蘊含的深意一般人真心看不懂
    2.離別,是所有人長大成熟的必經之路故事裡有一對形影不離的小夥伴,生活在兩個不同的家庭之中,男孩叫艾薩,女孩叫凱麗。艾薩必須面對與小羊的離別,與母親的離別,與好友的離別,雖然始料未及,但都是一種必然。可能他自己都不清楚,哪一次的離別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但他們已經開始學會如何接受離別的感覺了。在「第一次離別」之前,他們仍然只是孩子而已;但在「第一次離別」之後,他們就要邁上長大成熟的必經之路。第一次的離別,是從孩童到成人最為重要的轉折點。
  • 院線復工後的頭部電影難道就是《第一次的離別》?
    經歷過疫情,影迷的觀影熱情被壓抑了太久,有可能會帶來報復性觀影熱潮;也有可能影迷對疫情仍然心有餘悸,只有少部分人會選擇承擔風險去電影院看電影。所以,院線復工的早期,票房仍然不可預料,之前製作公司和相關機構對影片票房的預期統統都不作數。對於一部商業大製作電影來說,無法預料的檔期是不能承受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