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劃經濟的年代裡,中國的名酒是專家評出來的,理論上來說與市場的關係不大,所以自建國以來,名酒的陣營也越來越大。
1952年第一屆白酒品評會上只評出了四大名酒,而到了1989年的第五屆酒評會上則一下子增加到了17大名酒,「名酒」二字的分量也越來越輕。
不過,在大眾的認知裡,真正認可的還數最初誕生的「四大金剛」,即茅臺、瀘州老窖、汾酒、西鳳酒,即使歲月變遷,名氣一直還在那裡。
當然,在如今的市場經濟時代裡,名氣不一定就能帶來銷售額,於是最早的「四大名酒」也走出了不同的路,而作為中國第四大名酒的西鳳酒,顯然是最令人惋惜的。
在「四大名酒」中,是到目前為止唯一還沒有上市的,也是唯一沒有跨過百億門檻的,市場覆蓋度上也是最小的。
雖然一直與茅臺齊名,但如今已幾乎淪為陝西的地方酒,銷售額差得越來越多,別說全國一線陣營,即使在陝西本土,「酒王」的位置也在飄搖。
與茅臺的差距是眾所周知的,以2019年的數據為參考,茅臺賣了880多億,而西鳳酒只有60億,都不足對方的零頭。
從市場來看,茅臺在全國各省都是一線品牌,根本沒有區域之說,而西鳳酒卻從全國名酒淪為了地方名酒,陝西省貢獻了70%以上的銷售額。
業界有一種說法,說西鳳酒「賣不出陝西省」,還是有一定根據的。
那西鳳酒在陝西本省是否就穩坐釣魚臺呢,好像也不輕鬆。
行業統計數據顯示,陝西省近7成的份額被外地品牌佔據,抬眼望去,西鳳酒對手如林,甚至可以用「在夾縫中求生」來形容。
從白酒檔次來看,高端酒被「茅五瀘」霸佔,次高端打不過劍南春、郎酒,低端被牛欄山、老村長緊逼,留給西鳳酒的主要是中低端的空間,也還有古井貢、金徽酒等搶佔份額。
打個恰當的比喻,如果西鳳酒是「王」,那它目前的處境就像在被「逼宮」。
有人說,西鳳酒獨特的「鳳香型」影響了它走出陝西,但實際上,鳳香型作為一種介於清香和濃香之間的品種,應該是容易被接受的。
為什麼當年會和茅臺等一起被評為名酒,專家給出的總結是「清而不淡、濃而不豔」,這種有些中庸之道的口味,正合乎了中國人的傳統。
實際上,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西鳳酒的原因還得從自己身上找。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家放開了菸酒的價格,這是中國白酒走向市場化的開端,於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名酒們開始了自己的表演。
五糧液無疑是那一波「表演者」中的明星,搞起了OEM貼牌的模式,迅速壯大了隊伍,短短幾年時間就成了中國賣得最多的白酒,銷售額也冠壓群雄。
而西鳳酒就走上了五糧液的路,不僅把品牌OEM了,還在鳳香型之外研發了其它的風兼香型,比如風兼濃、風兼醬等,看似是廣開財路,卻透支了自己的品牌。
曾經傳出西鳳酒外購基酒,就是OEM造成的,那些貼牌的酒廠產量不夠,當然只能外購來湊,這對於西鳳酒的品牌傷害無疑是最大的。
曾經山東的名酒孔府宴、秦池等,就是因為傳出外購基酒勾兌而隕落,西鳳酒雖然挺住了,但品牌已經傷痕累累。
而開發多種香型的問題在於,讓外界最終模糊了西鳳酒的本質,甚至產生了疑問,西鳳酒到底屬於什麼香型。
口感是白酒的靈魂,多數喝酒的人都是長情的,習慣了一種味道,就會一直對它迷戀,所以白酒變口感是大忌,特別是變得並不成功的口感。
很多曾經的名酒為什麼現在的消費者不買帳了,就是因為消費者找不到了當初的回味,隨便網上一搜,多數消費者的評價都是,某某白酒已不再是曾經的味道。
而且,對於西鳳酒來說,一個香型都還沒做透,多管齊下又分散了火力,自然就顯得多而不精,所以到現在西鳳酒也拿不出一款真正國人皆知的大單品。
同樣是OEM,那五糧液為什麼成功了呢,因為五糧液及時剎車了,在中國白酒的黃金十年到來之前,五糧液已經砍掉了多餘的品牌系列,於是現在大家都記住了經典「普五」,而西鳳酒卻在這條路路上越走越遠。
當然,西鳳酒也在慢慢長大,2018年賣了50億,2019年突破60億,2020年的計劃是73億,號稱要在三年內達成「百億西鳳」的目標。
我們希望這個「老名酒」能得償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