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的老師只會教書,優秀的老師教你做人,而偉大的老師會讓你知道師者的真諦。」
這是印度電影《嗝嗝老師》中的臺詞。
患有圖雷特氏綜合症的少年奈娜,坐在安靜的劇場觀看節目,不受控制地發出「嗝嗝」的怪聲,引來許多人的目光。
演出結束,可汗校長將她叫到臺上,得知女孩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被老師趕出教室,充滿關切地問她:「告訴我,我們能為你做些什麼?能給你什麼幫助?」
小小的奈娜答到:「我不需要幫助,我只需要和其他同學一樣就行了。」
「我的孩子」,校長用滿是慈愛的聲音對她承諾:「這裡是學校,每個人來到這兒都是為了學習…….我代表聖蒂克學校向你保證,你會得到和其他同學同樣的對待,同樣的教育,你說好嗎?」
可汗溫暖的話語在女孩奈娜抑鬱的內心灑下一束光,這束光整整照亮了她的一生,她發奮努力,長大後取得碩士雙學位,並立志做一名老師。
1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讓其生根發芽的土壤,只有愛,能夠拯救他們
奈娜第一次上課,就看到這樣一幅場景:
女學生拿著鏡子在化妝,男孩子在抽菸,聚在一起玩撲克,養老鼠的籠子放在課桌上,大家肆意喧譁笑鬧,互相打賭:新來的結巴老師呆不過一天。
他們看到不斷發出「嗝嗝」聲音的奈娜,將她比喻成籠子裡的老鼠,編排了一首歌謠,十四個人齊聲唱起,嘲笑她的生理缺陷。
下課後奈娜經過了解,得知這些孩子從小生活在貧民窟,剛入校時非常努力,因為不被其他同學接納,又受到老師冷遇,才會自我放逐,自暴自棄。
奈娜相信,只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愛,就可以溫暖孩子的心靈,使他們重拾生活的信心。
在學校,她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們爭取到與其他班級孩子一樣的權利。
她鼓勵孩子們使用學校的教育資源,教他們做各種有趣的化學試驗。
學生們將化學試驗藥品放在桌球中爆炸,震碎了教室玻璃,被要求停學,她極力維護他們,將責任全部承攬。
開家長會時,沒有一個家長來參加,她一個個去家訪,了解孩子們生活中的困境,也取得了家長的信任與支持。
她像母親一樣關心孩子們的成長,積極幫助他們。漸漸地,孩子們接納並喜歡上了奈娜老師,開始變得陽光自信。
美國思想家艾默生說:「孩子最終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於他從第一個教育者那裡所接受的愛的質量、陪伴和榜樣示範。」
影片從始至終,奈娜充滿愛意的笑容像春天裡和煦的微風,吹散了孩子們心中冬日的霧霾。
2
發現優點,找見問題,激發其內在的學習動力
在孩子們一連串的惡作劇背後,奈娜發現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優點。
她從學生用桌球製造的爆炸事件中,看到孩子們所擁有的計劃與智慧。
從一個聚眾賭博的孩子身上,發現他具有超強的運算能力,極具數學天賦。
她告訴這個擁有天賦卻總考試不及格的孩子:
「如果你想以賭博為生,就要將眼光放遠,不要在街邊聚賭,要通過合法途徑,瞄準世界最高級別的賭場,股票市場,說不準還有機會成為一個投資銀行家,但現在,你要為此做好準備,努力學習。」
她告訴孩子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只因為總是怨天憂人,才使生活看起來很糟糕。
她教孩子們思考「為什麼」和「為什麼不」,為什麼不把怨氣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讓孩子們將自己最恐懼和厭惡的事情寫到紙上,疊成紙飛機放飛,使恐懼轉化為力量。
在她的激勵下,孩子們對生活重新燃起新的希望,發奮學習。
鄭淵潔曾說過一句話:合格的教師和父母的標誌 ,是發現孩子的優點,告訴他什麼地方行;不合格的教師和父母的標誌,是發現他的缺點,告訴他什麼地方不行。
第斯多惠也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善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奈娜正是依靠發現孩子優點,讓他們不再自卑,從而激發內心渴望進步的動力,挑戰自我。
3
因材施教,寓教於樂,讓知識回歸生活本身
奈娜不像其他老師一樣循規蹈矩地坐在課堂講課,她在教學中有自己獨特的方法。
她帶領孩子們走出教室,把課堂設在操場,通過玩籃球時球的彈跳,講述勢能、動能的物理知識。
她將熟雞蛋從空中飛擲到每個人手裡,孩子邊吃雞蛋,她邊告訴雞蛋拋擲過程中形成的拋物線知識,從而引出方程式。
通過女孩躲避雞蛋時所使用的力,引申到力的公式。
她將課堂設在任何能讓知識聯繫到生活的地方,將枯燥的知識與鮮活的生活結合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這種寓教於樂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學會了積極思索問題的方法,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玩耍中增長知識。
歡樂的笑聲,吸引了優等生班的孩子們,有孩子提出疑問: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像他們這樣上課?
短短四個月時間,奈娜所帶領的14名學生在期末考試中,成績全部及格,其中一名取得年級第一。而以往學校對9F班的認知中,學生能考到及格就算是奇蹟了。
有人曾說:教師的職責,不在於教給孩子講的學問,而在於啟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當興趣已很濃的時候,再教他的學習方法,這才符合優良教育的原則。
4
好的老師就像北極星,指引孩子通往正確的方向
優等生班的班主任瓦迪亞,為人嚴謹,一絲不苟,一直以來,對總是頻頻惹禍、不愛學習的9F班心存偏見。
面對奈娜不同的教育方式,他並不贊同,他認為好的教育應該是學生坐在課堂上學習,卓越不是靠快樂能夠換得的。
瓦迪亞像極了我們生活中的大部分老師,他們愛學生,卻把學生分為優等生和差生;他們兢兢業業,但學生卻體會不到學習的快樂。
一直以來堅守自己教學方式的瓦迪亞,得知自己最得意的學生送了一份假試卷給9F班,為的是將這些差等生趕出學校,這才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上所犯的錯誤。
在期末表彰大會上,當著全校師生的面,他反思了自己的問題:
「我現在意識到,其實還有比當一名老師更困難的事,就是做學生,如果出現失誤,學生就會因此丟分,但老師教錯了,卻從來不會因此失去分數,教書很簡單,學習才很困難。」
他保護了那名學生,將所有責任由自己承攬。
這名被保護的優等生班學霸,意識到了自己所犯的錯誤,主動交出優秀學生的徽章。
想起社會上經常發生的一些名校學生犯罪的事實,讓人不能不想到,「品德」永遠排在知識的前面,如果一個人品性不好,最終將會害人害己。
瓦迪亞用行動教會孩子,什麼才是正確的,及時止住了學生在道德上的滑落。
好的老師是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明燈,指引孩子通往正確的方向。
5
有人曾說,教育的本質是一顆樹搖動另一顆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用生命去影響生命。
電影中,面對孩子們不斷發生的狀況,奈娜有過失望、生氣,有過自我懷疑,但最終,她選擇相信孩子,用自己溫柔無私的愛,用能力和智慧引導14名孩子走向正確人生。
她挽救了孩子,也成全了自己。
影片最後,當了校長的奈娜面臨退休,在她走出校門時,全校師生前來歡送她,還有原來9F班的學生們,奈娜通過辛勤的付出,贏得了「桃李滿天下」。
而這,正是每一個教育者最渴望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