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嗝嗝老師》是一部印度的以教育為主題的影片,即一位好老師改變了一群「壞」學生的故事。很多人一看到這個就會瞬間失去新鮮感和興趣感,但殊不知其教育的「過程」才是教育的真正核心所在。影片關注的對象正是這樣一個普遍關注以外的邊緣群體—— 問題學生,他們都是生活在貧民窟的孩子,在學校裡一直沒有受到很好的重視和平等的對待,因為心理的不平衡以及家長和老師的不重視,導致他們越發的叛逆且不受管教。
影片中還有另一個對象,是嗝嗝老師這一個特殊群體,她因患有圖雷特綜合症,在生活中她無法抑制自己打嗝的頻率,總是在各種不適宜的情況下發出響聲,因此總是受到周遭人的嘲笑和排擠,就連他的父親也不是那麼地能夠接納這樣的女兒。
在一次學校演出中,她因為控制不住打嗝,而影響了大家的觀看體驗,大家都對她投之以制止和嫌棄的眼神,年幼的她只能非常惶恐的捂住了自己的嘴巴。可是可汗校長的一番話卻讓她萌生起了成為一名老師的責任感。
在那場演出的結束,可汗先生問大家在演出中有沒有聽到一些奇怪的聲音,讓發出這些噪音的人站到舞臺上去。奈娜打著嗝無奈而又忐忑地走向舞臺,可汗先生問他:能請你不要再打嗝了嗎?奈娜無助地答道:「我不能,老師」。她告訴了校長以及臺下所有的觀眾,自己不能打嗝的原因。
這時可汗先生又問了奈娜同學們對她的反應以及老師們又是怎麼對待她的。
可汗先生答應了她的請求,向她承諾永遠會想對待其他學生那樣對待她。也正因此她才深深地明白——一般的老師傳授知識,而優秀的老師教人理解。如果更優秀,那他會教你如何運用它,有些老師還會激勵著他們。可汗先生對於奈娜就是這樣的老師,這也是他遭受了12家學校的拒絕,依然還是要堅持當老師的原因。
電影是來源於生活的,其實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在最新的一季奇葩說中,新奇葩席瑞在「太胖,被別人嘲笑,我要不要減肥」的辯題中講到了一個自己的故事:
他說他小時候被嘲笑說是娘炮。他是一個在小縣城裡讀完小學的人,那個時候他特別喜歡跳橡皮筋,然後就遭受到了非常多莫名其妙的嘲笑。他很不解,就問老師,老師邊改作業,便輕描淡寫地跟他說:「為什麼大家就嘲笑你呢,為什麼非要跟那群女孩子那樣地去跳橡皮筋呢,為什麼你不可以改變一下你自己」。
那一刻,他整個人全蒙了,蒙的原因是,他都還沒有問她我要不要放棄跳橡皮筋這個愛好,他只是想告訴她,他被嘲笑了。讓他不明白的是,那個課堂上反覆教我們不要嘲笑任何人的老師居然讓我去改變自己,去順應那些嘲笑我的小孩。也許我可以原諒當時嘲笑我的那群同學,但是我不能原諒那位輕描淡寫就讓我改改改的老師。因為她第一次在我的腦袋裡植入了這樣的觀念:
叫做以後凡是遇到慘事,你就得反省自己,因為,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後來我才知道這種做法說法,叫做譴責受害者。
在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年人都是教育者的一方,那麼如何當好「教育者」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問題。被嘲笑和排擠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而當有人問起該怎麼辦的時候該怎麼解決?你會如何回答?
外甥女曾經也跟我說過,上體育課的時候,同學都不跟她玩,每次都是一個人坐在那裡,所以她很討厭上體育課。當時我聽完第一反應就是,外甥女心思太敏感,所以放不開。於是我就跟她說,沒關係啊,下次你就大膽一點跟他們交朋友,有好吃的好玩的跟他們的分享就好了,這其實跟希瑞的小學老師的方法並沒多大的差別,她無法理解我說的,也沒有辦法按我說的去做,更不要說激勵她變得更加勇敢。
那麼我們看看影片中的嗝嗝老師奈娜的做法,或許有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地方。
1.無條件的積極關注
據馮忠良等編著的《教育心理學》,所謂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指「治療者對當事人應該表現出真誠的熱情、尊重、關心、喜歡和接納,即使在當事人敘述某些可恥的感受時。
在影片當中,奈娜的學校都是不被學校所接納的學生,他們滿口的淫言穢語,賭博,喜歡搞惡作劇等,但是因為自身經歷的原因,奈娜堅信沒有壞的學生,只有壞的老師。所以無論學生用什麼惡意的方式對她,她都依然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些孩子。所以我們在給出建議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去關注這個學生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關注他們的行為,了解他們,才能真正的對症下藥採取相應的措施。
2.真誠一致
「治療者的想法與他對當事人的態度和行為應該是相一致的,不能虛偽做作。」
我一直覺得教師和醫生都是一個充滿情懷和信仰的職業,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直秉承著「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的信條用真誠和尊重來贏得了學生們的喜愛。如果教育對一個老師來說僅僅是謀生的手段的話,他是無法真正的打動學生的。這也是為什麼最後奈娜能獲得學生信任感的原因。
3.移情性理解
「治療者要深入了解當事人的感情和想法,設身處地地理解和體會當事人的內心世界。 」
奈娜老師在家訪後,得知了每個學生所擅長的事,以及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並且在看到學生賭博時,她並沒有一味地「恨鐵不成鋼」。而是設身處地去理解孩子的處境以及他的內心世界。從而用讓孩子們能夠發現自身是有優點的,是值得被認可以及肯定的。然後引導學生怎麼去克服恐懼,以及思考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長大。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人類五大基本需求,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最高的是自我實現的需求。由此可見,要讓你一個孩子改變的最關鍵便是要讓他找到自我實現的價值,這需要每一個家長和老師有很大的耐心和細心去引導孩子。但是在此的前提是——你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和被關注到的,這才能有效地拾起他們的自信心。
有一個辦法就是——要經常跟孩子說「我愛你」,特別是在他遇到挫折失敗的時候,當他做得特別好的時候,當他所處的環境快速轉變的時候!
後來我有問的外甥女,我說,那你在學校都跟誰在一起玩?他們是一直不跟你玩嗎?還是只是體育課不跟你玩。
她回答我說,有的同學在不上體育課的時候會跟我玩。
然後我又問她,那你為什麼體育課不跟他們玩?
經過一系列地問題,我發現,她其實還是自卑的心理在作祟,這種內向的性格也就造成了她平時都喜靜不好動,在體育上自然也沒有太出彩的地方,而且再加上體育老師曾經批評過她,這會讓她一味地想要遠離那個令她難堪的群體。所以並不是說她性格不好沒有朋友,而是她會給自己設下一個「生人勿進」的屏障。
後來我除了讓她認識到自己的原因外,我讓姐姐去跟她聊了,最後姐姐給她報了一個演講班。她如今上體育課有沒有朋友,我不知道,但是你能看得到她站在講臺前發光的樣子是在以前看不到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