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剛剛開始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有一點不適應,因為女主角奈娜(即嗝嗝老師)患有妥瑞氏症(即不能自制地發出怪叫),她在整部電影中都會時不時地發出「嗝嗝」的聲音,作為觀眾,我聽兩個小時左右還是不太習慣,而這部電影確實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想想一個人要終身攜帶這種症狀,真的會覺得她覺得很不幸吧。
更何況,她還是我的同行,一個熱愛教育、想要成為老師的女孩兒。說實話,有這樣的症狀真的很難實現自己的理想啊。所以她會收到18家學校的面試拒絕,儘管她用聰明的邏輯告訴大家,即使是在面試過程中,她都能教會別人什麼叫做妥瑞氏症,說明她真的很適合做老師,但大部分學校董事還是從世俗意義的角度考慮,拒絕了她……雖說有點不該,不過作為一個傳統意義上身體還算「正常」的老師,我也知道老師身上的某些怪癖,其實會給自己的工作造成不小的障礙的,能夠理解某些學校對她的拒絕。
然而,她一直沒有放棄,在兼職為漫畫雜誌畫插畫養活自己的同時,不斷地去學校面試,為自己創造機會。這裡就要給她點讚,她不是那種為了夢想不顧一切、甚至讓他人為自己的夢想付出代價的那種瘋狂少女,而是堅持夢想並面對現實不斷努力、自己能夠為自己買單的強大女孩兒,而之所以她會有這樣的所作所為,我覺得是離不開家庭教育的影響。
她的媽媽為她創造出很好的家庭環境,從小就很正面地告訴她這種疾病究竟是怎麼回事,鼓勵她參加到正常的學校中去上學,為此不惜多次轉學;媽媽還很好地教育了她的弟弟,直面她的病症,支持她尋找理想;總體來看,她的家庭氛圍是非常健康且正面的,唯一嫌棄她疾病的只有她的父親,為此,媽媽甚至選擇和父親離婚。
我認為媽媽的堅持和態度,給小女孩兒做了榜樣,儘管她在生活中面對著老師和同學的嘲笑會出現自我厭棄的行為,但很快就能調整心態,接受自己現在的狀態。那時候她還是小學生,面對可汗校長提出的問題——「對嘲笑她的同學、將她趕出課堂的老師,有什麼需要幫助」的時候,她都能自信地回答:
「我不需要任何幫助。我只要和其他同學一樣就行了。」
這與媽媽的教育和引導是分不開的。而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也一直反感父親對自己疾病的嫌棄,一直排斥父親想要改變她妥瑞氏症的行為,最終發出內心地吶喊:
爸爸,你總想解決問題,可是,這根本不需要解決啊!
這就是我,我永遠都會是這個樣子。
這就是我的正常!
這說明,從小女孩兒階段開始,奈娜就是已經接受了自己身體的妥瑞氏症並與它和平共處,甚至因為這種病症,獲得了面對世界的某種強大心態,就像在電影結尾那句經典臺詞:
面對生活中的很多問題,「為什麼」和「為什麼不」之間的差距,就像妥瑞氏症,只差了一個「嗝」而已。
這句話真的打動了我,生活中的很多問題與挫折,可能都只是一個「嗝」而已,打出來就好了,接下來我們還要繼續過我們的人生。
當然,作為一名老師的傳記電影,影片講述了奈娜成為「嗝嗝老師」之後,怎樣通過教育改變14個自暴自棄的孩子的故事,因此,這部電影裡有許多很好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方法,比如嗝嗝老師提到的「他們就是一群孩子,還能有多糟糕」,背後反映的「沒有差學生,只有差老師」的教育理念;比如嗝嗝老師把課堂搬到了操場上、體育室裡,用拋雞蛋的方法引入拋物線的概念,給籃球量體溫,學習動能和勢能,用各種有趣的實驗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行為背後反應的教育方法;比如嗝嗝老師教給給同學們的面對恐懼的方法——「你的生活停留在寫滿你的恐懼的這一頁,但如果能忍受它們,這些現實,會為你的飛翔助力」,喚醒孩子們學習與成長的內動力;比如嗝嗝老師幫助來自貧民窟的孩子們打開眼界,告訴他們可以接觸、走進父母不曾接觸過的世界,點燃孩子們學習、成長的願望的教育行為等等……
不過,作為一名教師,我更關注的是影片中教師的自我反思與成長。比如校園中已經功成名就、備受學生尊重的瓦迪阿老師,他教的是學校裡最優秀的學生,不僅能夠帶領他們獲得很高的榮譽,而且能夠用自己深刻的思想鼓舞他們,比如告訴他們「不是優秀徽章讓你優秀,而是你讓優秀的徽章有了存在的意義」等,確實是學校裡常見的優秀教師。然而,他也有弱點,比如,他並不認可嗝嗝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在教學觀念上相對保守,還在學校中有意無意地排斥那些自暴自棄地來自貧民窟的學生,因為害怕這些學生會帶壞自己班的學生,甚至不惜用狠厲的諷刺去打擊那些學生的自信心——這種行為可能配不上優秀教師的稱號,但也符合人性吧,像一名略有些自私的班主任。
但他並不拒絕改變和成長,當他親眼目睹嗝嗝老師付出的努力之後,當他見證了基礎很差的孩子們真正獲得成長與提高之後,他開始反思自己的態度與方法,開始改變自己曾經錯誤的行為。
他深知自己對班級裡孩子們影響力,所以當他發現班上優秀的同學故意陷害貧民窟的同學時,他沒有選擇去告發或直接教育這名同學,因為他知道這名同學之所以會有這種陷害的行為是因為自己曾經行為或思想的暗示,歸根到底錯誤還是在自己身上。所以,他主動站出來承擔了班上學生所犯的錯誤,在保護這名同學的同時,實現了育人的目的。果然,那位優秀的同學看到老師的所作所為後,發自內心地開始反省自己的錯誤,眼含熱淚地將自己曾經獲得的優秀徽章退還給了瓦迪阿老師,表示自己會繼續改過。至此,瓦迪阿老師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是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也扭轉了我對優秀教師的認知——或許一名真正優秀的老師不是不會犯錯誤,而是犯了錯誤會勇敢地面對、糾正,而他的糾正自身行為的本身也是一種教育。
瓦迪阿老師後來分享的自己觀念上的轉變對我的觸動尤其深:
我年輕的時候,覺得當老師是最難的一件事,教了20年學,我知道了,做一個學生,甚至更加困難。一個學生如果學到了錯誤的知識,便不可能得分,老師如果教錯了,卻不會失分,教起來容易,學起來卻難。
作為一個還在「摸爬滾打」成長中的老師,我覺得自己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肯定也犯了不少錯誤,甚至誤傷過不少同學的心,想到這些就覺得非常慚愧。以前看過一句話,教師和醫生兩種職業,他們的受眾都要為他們職業的成長付出一定的代價。確實如此,雖然心理學上有種理論說,一個人努力追求做對的事情就好了,哪怕過程中她做了不少錯的事情,但要相信對的事情一直在發揮影響和作用。但是,作為一個良知飽滿的教師,面對自己曾經做錯的事情或不小心傷害的學生,真的會覺得很慚愧,這裡,只能在心中說句對不起,然後背負著這份愧疚繼續努力……
影片的最後,從教25年的嗝嗝老師將要從這所學校校長的位置上退休了,全校的師生和已經畢業的學生都來與她告別,鏡頭重點留在嗝嗝老師入職那年教過的14個學生的身上,雖然這是拍電影的一種手法,不過現實生活其實也非常類似——其實,教師努力一生,教育的成果可能都是比較有限的。作為一名高中老師,三年是一個輪迴,算上學生換班、分層的話,三年下來出現在我課堂上大概有100人左右,可是真正能與我建立連接、發生深度影響的人恐怕只有幾十人,甚至更少,只有十幾個或幾個也未可知。我28歲博士畢業入職,工作到67歲的話,一共39年的時間,一共有13個三年,理想情況也就能影響幾十人、幾百人,最多也就一兩千人吧,然而我的一生就這樣過去了,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問自己:這樣值得嗎?
但嗝嗝老師卻沒有這樣問自己,她反而會站在學生地角度問自己:他們會覺得遇到我是值得的嗎?
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可能是教師這一職業的魅力的來源。我們不要想著能教育、改變、影響多少人,或許應該想著自己能夠為這些思想形狀還沒固定的孩子們帶來哪些好的、對未來有意義的、符合教育規律的影響。
而且,每個人的人生都那麼寶貴,我們終其一生,哪怕只影響一個人,也是值得。
何況,孩子們也在以他們獨特的視野與思考在影響我們呀,這樣一想,就覺得人生都更值得了呢!
於是,更愛自己的職業了,加油!^_^
往期相關:
新的一年,怎麼推動自己多讀書?
2018教育金句|我的成長之年終盤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