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含蓄之美

2021-02-06 鳴玉古琴

桓譚《新論》中說:「八音之中,惟絲最密,而琴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聲不震譁而流漫,細聲不湮滅而不聞。」說出了古琴音質音色的特點,這種含蓄的藝術特點,與中國古人所崇尚的中庸和諧精神相符,故也是古琴藝術受到士大夫鍾愛的原因之一。

琴聲含蓄而具音樂感召力

古琴琴聲不大,具有非張揚性、內斂性的特點,因而適合於自賞,不適合表演,從而自古以來古琴的演奏往往被看作是知音之間心與心的交流,伯牙、鍾子期的故事也成為千古美談。唐人王昌齡的《詠琴詩》讚頌了古琴聲色的魅力:「孤桐秘虛鳴,樸素傳幽真。仿佛弦指外,遂見初古人。意遠風雪苦,時來江山春。高宴未終曲,誰能辨經綸。」

古琴琴聲的含蓄得益於其音質特點,所謂音質,指的是樂器所發出的音響的物理效果,根據樂器的構造與演奏方式不同,音質也不相同。

在民樂弦樂器中,諸如琵琶、揚琴、古箏等發音鏗鏘響亮卻延時較為短促,二胡等發音雖綿長婉轉卻不夠清亮。相比之下,只有古琴的音質可以說是剛柔相濟,清濁兼備,變化豐富,意趣盎然,雖含蓄卻充滿了表現力與感染力。古代文人士大夫鍾愛古琴也正是看重它的聲音古樸悠揚,音質綿長悠揚,意蘊餘味無窮,其極具感召力的特點。

王充《論衡·感虛篇》中說:「傳書言:『瓠芭鼓瑟,淵魚出聽;師曠鼓琴,六馬仰秣。』或言:『師曠鼓《清角》,一奏之,有玄鶴二八,自南方來,集於廊門之危;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頸而鳴,舒翼而舞,音中宮商之聲,聲籲於天。平公大悅,坐者皆喜。』」都是說明古琴強大的感染力,於自然可以令六馬仰秣,玄鶴延頸,於人事可以觀古人聖心,體先哲聖德,養今人之志。陳敏子《琴律發微》中也說:「夫琴,其法度旨趣尤邃密,聖人所嘉尚也。琴曲後世得與知者,肇於歌《南風》,千古之遠,稍誦其詩,即有虞氏之心,一天地化育之心可見矣,矧當時日涵泳其德音者乎?所以,正如朱長文《琴史》所言:「古之君子,不徹琴瑟者,非主於為己,而亦可以為人也。蓋雅琴之音,以導養神氣,調和情志,擄發幽憤,感動善心,而人之聽之者亦恢然也。」

古琴古樸的聲音(當時所用為絲弦,其所發出的聲音不象今天的鋼絲弦這樣剛亮),綿長的韻味,既有象物擬聲的描繪(如流水),更有抒情寫意的表現(如用吟、猱、綽、注等指法寫意表情),更重要的是它貼近自然的聲音,可以同時將操縵與聆聽之人引入一種化境,即使並非知音也同樣容易為之感動:「而絲之器,莫賢於琴。是故聽其聲之和,則欣悅喜躍;聽其聲之悲,則蹙頞愁涕,此常人皆然,不待乎知音者也。若夫知音者,則可以默識群心,而預知來物,如師曠知楚師之敗,鍾期辨伯牙之志是也。」

相關焦點

  • 古琴之美,世間不可多得
    琴一直是古代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種雅好,閒暇之餘,煩悶之時,一曲琴歌,既可以娛情又可以發洩心中的憤懣。這樣的古琴,美是不美? 帝舜制琴《尚書》記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禮記》中有:"昔者舜作五弦琴,夔始制樂,以賞諸侯。"
  • 大音希聲--發現古琴之美
    大音希聲--發現古琴之美     莊子曾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聽吳釗先生說古琴:靜美且養心的生命文化(圖)
    古琴的文化觀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理念完全一致,就是本自然之理。」對古琴的熱愛,吳釗拳拳在心。  在他看來,繼承傳統不等於古琴藝術不要發展,古琴新作不能創作。其實自古以來古琴新曲時有產生,古琴藝術也從未停滯不前。判斷一個時代古琴藝術發展與否,不能僅看有無新曲出現,還要看這些新曲的藝術水平是否達到了時代的高度。
  • 古琴八美,有哪八美?【收藏】
    再說古琴音樂所表現的意境。古琴曲由於其作者的傳統文化背境、中國文人的氣質、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風格趨向典雅,高尚、含蓄、古樸、靜穆、抒情的審美意識。最能表達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深遠意境。
  • 斫音之美
    由於古琴的面板厚,使古琴的音量小,也正是由於古琴的面板厚,使古琴的低音更渾厚,更乾淨,厚面板是古琴最大的特色之一,面板厚不容易發出好聽的聲音,用厚面板還能發出好聽的聲音更能考驗斫琴師水平。而古琴不但要裹布,還要刮一到兩毫米的膩子,表面還要上幾十道大漆。這樣做會抑制古琴箱體的振動,影響他的發出較大的音量,但正是這種適當抑制振動的工藝,使古琴的聲音變小,但更乾淨更有韻味,控制裹布和膩子的工藝也是考驗斫琴師的水平之一。大漆工藝是古琴的重要特色,精湛的大漆工藝不但使古琴成為一件名貴的樂器,還是一件可以流傳千年的大漆工藝品。
  • 古琴乾貨 | 古琴有幾根弦
    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戰國時期十弦琴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墓七弦琴,都與現在的古琴構造相似。      《尚書》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已出現七弦琴,東漢應劭《風俗通》載:「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村1號墓出土的戰國中期七弦琴,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七弦琴實物。到了魏晉時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穩定,一直流傳沿續到現在。
  • 冬至邛崍,古琴與銀杏演繹公園城市之美
    鋪滿黃葉的地毯上,一群可愛伶俐的小孩,身著漢服,在文君井畔,銀杏樹下,手撫古琴,如詩如畫。日前,四川邛崍文君井上演一場古色古香的冬至銀杏琴會。古樸優雅的古琴,與漫天飛舞的銀杏,聯袂演繹了邛崍特有的生活美學,展示了古典而時尚的公園城市之美。
  • 古琴遇上二十四節氣,天地大美於一音
    探索古琴美學
  • 古琴遇上二十四節氣,令人驚嘆的美!
    ,和風淡蕩之意。樂曲通過描繪混沌、朦朧的情態、以發洩內心積鬱的不平之氣,音樂內在含蓄、寓意深刻。《釋談章》的獨立曲目,近代著名古琴演奏家溥雪齋是演奏《普庵咒》的代表人物。其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子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 千年曠世古琴,一弦驚豔至美滹沱
    2010年,中國蘇州,一張明代古琴以5800萬元的價值成功拍賣,成為了世界上價值最高的古琴樂器,震驚中外收藏界。究竟什麼是古琴,拍出千萬價值的這種古琴又為何如此珍貴?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距今已有約3000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律品格寄寓了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晉時嵇康作《琴賦》曰:「眾器之中,琴德最優。」
  • 古琴 | 巫娜《明鏡止水》靜謐、悠遠、深沉之美
    默默古琴,伴花影幢幢,安然一端。 七根弦的相偎相守,融容了世間的氣象萬千。纖纖十指的輕撫慢挑,幻化出七彩的音符,交織出彩霞般絢美的錦緞,輕柔暖心,飄逸悠然。 一桌,圈圈年輪的腳步,攜了恍惚心神,溯回而返。一杯,如翠的斑斑窯裂,載了翩躚遐思,漫步雲端 茶香嫋嫋間,甘霖潤澤,身安魂暖。
  • 唐健垣古琴演奏欣賞
    唐健垣師承吳宗漢、王憶慈伉儷(梅庵派)及孫毓芹、吳景略等名家學琴,極具個人演奏風格,要求雅、淡、含蓄、和、靜、完整。他曾經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來內地拜虞山吳派一代古琴宗師吳景略先生為師學習古琴,是虞山派的海外傳人。唐健垣自六十年代已彈箏、唱粵曲及南音,七十年代得從「盛獻三盲德」之傳人杜煥瞽師兩人學彈箏自伴唱之術,傳地水南音「口唱、左手拍、右手彈箏」三合一之藝於一身。
  • 古琴《酒狂》一首能讓春天醒來的妙曲
    探索古琴美學靜心 | 音樂 | 承古 | 融今
  • 古琴的鑑賞與收藏
    (圖4)流水斷紋我國古琴藝術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證的已有3000多年,至於有關古琴的傳說那就更早了。自從有了古琴,它就和文人們朝夕相處,是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修身之物。斷紋標誌著漆器的年代,唐宋時代的古琴多呈蛇腹斷(圖1)、梅花斷(圖2)。元明時代的古琴多為牛毛斷和流水斷(圖3)。明代漆工黃成的《髹飾錄》中說:「斷紋,漆器歷年愈久而斷紋愈生,是出於人工而成於天工者也。古琴有梅花斷,有則寶之;有蛇腹斷,次之;有牛毛斷,又次之。他器多牛毛斷。又有冰裂斷(圖4)、龜紋斷、亂絲斷、荷葉斷、殼紋斷。凡揩光牢固者多疏斷,稀漆脆虛者多細斷。」
  • 讀琴:古琴的前世今生
    古琴,又稱七弦琴,在古代,是四藝之首,是帝王之愛,是興邦安國之禮樂文明,是天人合一之文化精魂。士不可撤琴,國亦不可無琴。而此時,卓家素有才貌雙全之名的千金,卓文君,也在帷簾之後聽琴。司馬相如於是七弦清彈,當眾奏了一首《鳳求凰》,用嫋嫋琴聲向卓文君含蓄地求愛。卓文君亦雅善琴操,立即懂得了相如的愛意,也對這位聲名遠揚的才子傾心不已,兩人當夜遂成連理。就這樣,「綠綺」一曲鳳飛求凰,求得美人芳心眷顧,求成一段千古佳話。與前三張琴比,「焦尾」琴的不同凡響,早在這張琴尚未成形時就開始了。
  •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學古琴?原來有三個好處
    中國古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它具有約3000年的歷史。它被稱為「琴棋書畫」四門藝術中的第一門。在我剛開館授琴時,學古琴的人並不多,大多是些書香門第的朋友送孩子過來學琴。這幾年,我發現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少人尋找琴館學習。
  • 古琴曲《酒狂》: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探索古琴美籍嘆道之不行,與時不合,故忘世慮於形骸之外,託興於酗酒,以樂終身之志。其趣也若是,豈真嗜酒耶,有道存焉。妙在於其中,故不為俗子道,達者得之。同時他不著重表現表面的狂態,而是通過描繪混沌的情態,以洩發內心積鬱的不平之氣,音樂內在含蓄,寓意深刻。從留言粉絲中隨機抽出一位,贈送古琴書一本,獲獎者我們會在後臺留言中回復您,到時請與客服微信聯繫。
  • 管平湖:古琴不單是用手彈,更要用心彈
    平湖先生雖出生於官宦家庭,但一生從未涉足宦海、追逐名利,他將一生心血,全部灌注於古琴藝術之中。特別是他的前半生,命運坎坷,使他的藝術思想更趨向於道家和佛教的出世思想。儘管佛、道思想各不相同,但主張淡泊名利,天人合一,回歸自然,則是一致的。老子認為道是最美的音樂,而「道法自然」。莊子說:「先應之以人事,順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應之以自然」。
  • 古琴有幾根弦?分別代表什麼?
    其次古箏音域較廣,分為幾個八度,古琴音域相比較要少第三古箏音色華麗,較為喧鬧,不比古琴的幽靜,因此古琴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和安寧的心境第四,古箏可以考級,古琴現在還不曾有考級制度出來,算是個冷門俗話說「盛世聽箏聲」,古箏以其音色之美,外形之優雅,表達範圍之廣泛被譽為華夏正樂,深受人們的喜愛。根據史書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文人雅士就十分喜愛彈奏欣賞古箏。
  • 箜篌與古琴
    箜篌的形制為豎琴(也有橫的,不過以豎形為主,本文專指豎箜篌)而古琴為橫制。琴為心聲,橫琴注重於心的廣度,是用心去彈;而豎琴重在表現生命的深度,是用整個身體和生命去彈奏。古中國人喜歡橫琴,注重表現心域的寬廣,遼闊,所謂的廣大寬平,任何個人的小我的喜怒哀樂匯入集體人類情感的大海中,也就能容的下,能看的開,能放的下了。